论绘本作为学龄前儿童认知博物馆的重要媒介
2023-12-29惠露佳
摘要:当前,绘本成为学龄前儿童阅读的首选材料之一。但纵观绘本界,传统的博物馆类绘本仍多停留在文物和文化的科普输出。本文通过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具有吸引力的九本博物馆类绘本的分析,从游戏力、美育启蒙、博物馆概念的建立、博物馆场景的现实印证四个方面探讨了突破传统宣教目标的博物馆类绘本在学龄前儿童认知博物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绘本 博物馆 学龄前儿童 认知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心中也有一千个对于博物馆的不同认知。什么是博物馆,博物馆对于他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很多观众并没有去过博物馆,却会赋予博物馆这些关键词:高雅、高贵、高深、展示古代文化的、与“我”的生活关系不大等。对孩子来说,他们对博物馆的认知也许就来源于给博物馆下主观定义的成年人们。对学龄前儿童而言,接触博物馆的渠道,除了言传身教、主动参观外,绘本是他们认识博物馆的重要媒介、理解世界范围内博物馆概念与功能的一扇窗。
吸引的法则:博物馆绘本中的游戏力
若对艺术、历史、考古兴趣微弱,参观博物馆就是一件疲惫之事。儿童这一群体很少有主动要求参观博物馆的,因为博物馆缺乏“游戏力”。非儿童性质博物馆实地的“游戏力”需要依靠绘声绘色的讲解、引人入胜的教育活动、具有博物馆资深观展经验的家长的引导才能被挖掘出来。博物馆常常被视为第二课堂,但通常是应试教育的延伸。其实,孩子们反感的不是知识或博物馆,而是枯燥的学习。令人欣喜的是,绘本创造了天马行空的世界,将博物馆不被人“看见”的有趣之处收纳其中,激发学龄前儿童对博物馆的向往和兴趣。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编著的《欢迎来到博物馆》就是一本关于博物馆的游戏之书,除介绍了15座有趣的博物馆外,内含100余枚精美藏品贴纸和29个手工立体纸模,并附有搭建专属博物馆的所有材料,学龄前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能如同一位小馆长一般,在展厅、库房、藏宝阁、咖啡厅、礼品馆5个立体场景中创作博物馆空间。其实这是一本在玩中学的博物馆策展指导书,让儿童在动手的游戏中认知博物馆的日常工作。
除实实在在的动手游戏外,《美术馆奇遇记》则更符合学龄前儿童“冒险”的游戏心理。《美术馆奇遇记》在排队的情境中开始了故事,一位母亲带着儿子参观美术馆,但儿子却一脸不情愿。突然,展品中的人物活了起来,画中的一位小女孩要求另一幅画中的小狗前往她的空间展开一段冒险的旅程,随后一只现实中的小猫又出现了,它也被小女孩邀请到了画中,接着其他画中的小鸟和主人公小男孩也被“卷入”画中。夜幕降临,妈妈在美术馆的长椅上睡着了,管理员来清场,他忙着追乱入画中的男孩和小猫,自己也被“吸”了进去,变身船长,一起前往塔希提岛玩耍,并劝导大家明天都得回到自己原本的地方,故事的最后,画中的船长(管理员)关闭了展厅的灯,让男孩的妈妈继续做着美梦,而男孩开心地继续这一晚的画中冒险。这个故事如梦似幻,被书评家总结为“从有限的画框中寻找想象的无限,在静止的画作里感受时间的流动”,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新的世界,小朋友们也会产生疑问,如果我掉到了画中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想象、思考和探索的开始。在亲子阅读时,该绘本也为成年人带领儿童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提供了指引,在欣赏艺术时,解说蕴藏的“游戏力”往往比说教更具有吸引力。
能体现出“游戏力”的博物馆主题的绘本不仅仅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游戏互动书,更多的指内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过程中围绕艺术的智力类的玩耍,关乎交流、运作、解释、获取、美学、想象、幻想和发明,是一种内在动机的活力,是自愿的、自发的、主动的、有趣的、毫无目标的,最重要的是能带来快乐[1]。学龄前儿童在阅读优秀绘本的过程中也能找到这种内在的游戏驱动力,在虚构的世界里创造具有想象力的博物馆空间并与真实的博物馆参观体验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
美育的启蒙:博物馆的美与博物馆里的美
面对学龄前儿童,若家长或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空洞地向儿童描述博物馆的藏品、博物馆的建筑、博物馆里的故事有多美实为徒劳。这首先因为除儿童博物馆中契合儿童生活常见的藏品外,一般博物馆中藏品的物理特性和文化历史内涵几乎都超出了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其次,学龄前儿童对博物馆的概念认知模糊,无法将藏品与博物馆相连,难以感知两者碰撞下的美;最后,学龄前儿童缺乏博物馆实地参观的经验,这也是由于该群体的认知并未达到一般博物馆参观观众的知识背景或博物馆并未针对这一群体作出积极的对策和回应。由此,博物馆类绘本成了学龄前儿童了解博物馆之美的重要先导之一。
《你不能带黄气球进大都会博物馆》是一本儿童艺术启蒙的无字书。贯穿全书的“主角”黄气球串联起整个故事的两条线——其一,奶奶带着孙女参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却被管理员告知不能带气球进入展厅,管理员将气球系在了楼梯上,可是,黄气球被一只鸽子意外解开,开始了它的城市冒险之旅;其二,奶奶和小女孩规规矩矩地在博物馆欣赏艺术作品。巧合的是,两条线的两个空间还产生着关联:当黄气球闯入滑冰场,小女孩也正向奶奶展示她模仿埃德加·德加创作的芭蕾舞作品《阿拉贝斯克》做出的舞蹈动作;当黄气球飘到挂满国旗的大道上时,小女孩正在欣赏柴尔德·哈萨姆描绘美国纽约第五大道飘扬着国旗的作品《协约国大道》;当气球进入一间优雅的下午茶餐厅时,玛丽·卡萨特的作品《茶桌旁的女士》正巧出现在了小女孩眼前。绘画内容既展现了博物馆的建筑美、展厅美,也呈现了城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表现手法采用大量的黑色线条,并在重点叙事对象上点缀了色彩,突出醒目。该绘本将博物馆空间、城市空间和艺术作品空间串联在了一起,是信息密集型绘本的代表,具有充实的美。另一本《米菲在美术馆》则以简约的美,对创绘博物馆类绘本产生一些启迪。
《米菲在美术馆》是荷兰插画大师迪克·布鲁纳的作品。兔子米菲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美术馆,她看到的红苹果绘画、雕塑小熊、条纹画、装饰作品映射了多种艺术流派与多重艺术形式,但懵懂的小兔子和孩子们所理解的艺术并没有差别,“好看、漂亮、美”是他们赋予艺术的最高评价,以至米菲在观展的最后产生了“我也要当大画家”的感叹。该绘本在色彩与表现形式上处处透露出丰富的表现力。绘本运用了大量鲜明的原色,但每每相对的两页,一页是白底黑字,一页是图画,既提高了视觉效果,又达到了色彩的平衡,在明艳的插图中感受到温和的线条运用。绘本的主角米菲,以及她的爸爸妈妈,都是以正面形象面对小读者们的,好似在与孩子们进行诉说与交流。与《你不能带黄气球进大都会博物馆》的大开本不同,《米菲在美术馆》是小小的正方形绘本,给读者以亲切感和安定感,尺幅不大,每一页的聚焦性很高。该绘本在不经意间发生和培养着高级的审美体验,不论是作者的画风,还是其中隐喻同为荷兰画家的蒙德里安的作品,抑或是如书中在父母陪伴下的观展经历,映射出博物馆或美术馆带来的美的体验可以是简单轻松并激发个人感受的。
以上两本绘本是表现博物馆具象美与抽象美的代表,但都有相同的吸引学龄前儿童的气质。其一,绘本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有着“儿童的家庭艺术博物馆”[2]的美誉;其二,绘本将多种艺术集合于一身,营造了别样的审美效果;其三,绘本与生活相连,在丰富的故事场景中传递着博物馆的特点并叙述世风人情;其四,绘本的生动叙事与表现形式之美改变了成人认知范围内对博物馆严肃刻板的印象,在亲子阅读中为儿童今后认知博物馆与理解艺术奠定了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实体馆对学龄前儿童美育关注不足的补充;其五,阅读绘本可成为学龄前儿童习得博物馆中经典作品和感知作品之美的先行体验。
概念的建立:博物馆里的人、物、事
时至今日,大多数成年人对博物馆仍然充满了“误解”,对考古、文物、展览等定义依旧一知半解或认知错误,对博物馆里的工作依旧停留在“考古”“鉴定鉴赏”等领域。庆幸的是,部分绘本客观且有趣地描绘了博物馆的工作,校正了成年人对博物馆的认识,也让学龄前儿童在初识博物馆的过程中摆正了对博物馆功能的理解和立场,并成为提升博物馆在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家庭,乃至社会中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之一。
《狮身人面像是怎么来到博物馆的》最符合成年人对于博物馆的想象。该绘本围绕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的哈特谢普苏特的狮身人面像,将历史、考古、运输、研究、策展、文物保护、装配、保管、摄影、讲解等与博物馆息息相关的知识与工作铺陈开来。绘本最有趣之处在于将与中心文物有关的人物都一一罗列,包括法老、雕刻家、埃及祭司、考古学家、策展人、登记员、艺术家等,并运用了学龄前儿童最喜欢的复述和类似绕口令的方式将人物的出场时间由近及远排布,每隔一页会多出现一行人物,让学龄前儿童与亲子阅读讲述者通过趣味的叙述了解博物馆的台前幕后。
真实的博物馆工作诚如《狮身人面像是怎么来到博物馆的》所描绘,但与博物馆工作相关的绘本却比成年人想象的有趣,博物馆的实体是有限的,因此博物馆的辐射需要依靠绘本的辅助来实现,并在阅读中发现博物馆里人、事、物的深度与广度,让学龄前儿童的思维不被博物馆的“绝对真实”所束缚。《奇奇妙妙博物馆》这一绘本运用了拼贴画的形式,让“参观”博物馆充满了与时间和空间惊喜的相遇。主人公是个热爱艺术的小女孩,在博物馆里将古代的动物玩具与自己的玩具相比较、观察从来没见过的鸟儿、遥想每件展品的来源、席地而坐开始了绘画创作,最关键的是,她发现了博物馆并不局限于室内和静态。绘本的最后,小女孩想“还有哪个博物馆没去过呢?——我自己的博物馆”。该绘本充满了意料之外的答案和参观博物馆的松弛感与跳跃性,同时让学龄前儿童看到了不一样的价值观与世界的多样性,直接提出了与当下成年人看待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博物馆根本不必和‘旧’沾边”、博物馆也可以在室外,更可以是抽象的或虚拟的。绘本的最后给予了小读者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博物馆的相关指导——你喜爱收藏什么、你会展示些什么、你还会参观哪些博物馆、你愿意创造新的博物馆吗、画几样动物玩具、画几幅画办一场自己的展览,等等。与传统的宣教和知识灌输相比,在学龄前儿童心中留下一个轻松愉悦、肆意放飞创意的博物馆形象,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对博物馆的好奇心,更给予他们探索世界的勇气。
挪威作家艾施勒德·凯恩斯特·约翰森让学龄前儿童“实现”了与他们年龄相仿的“木娃”拥有一间自己的博物馆的梦想。在《木娃的博物馆》绘本中,木娃是一根可爱的小木桩,他最喜欢捡取林间奇妙的东西,他将捡回的东西摆满客厅后,给它们命名、分组、上标签、分类储存,并在奶奶的建议下准备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博物馆。排放桌椅、放置藏品、将展厅布置一番后,木娃还制作了海报,果然在开业当天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观众,这期间,他还充当了讲解员。细细想来,木娃开办博物馆的过程不就是博物馆真正进行收集、研究、展示、宣传等工作的过程吗?有意思的是,与现实相比,孩子们心中的博物馆是天马行空、多种多样的,这让现实中学龄前儿童看待博物馆的多样性也成为可能。最重要的是,孩子心中的博物馆是有趣的,那参观博物馆也许就会变成一件有趣的事。
通过博物馆主题的绘本,学龄前儿童首先认识到了博物馆里的“人”,有趣的分工和职业让博物馆变得鲜活;其次,通过故事了解博物馆中发生的事、博物馆工作中的逻辑秩序,在学龄前儿童心中植入博物馆是集文物、考古、历史、美学的具有探索欲望的“跨界”机构的基础理念;最后通过有趣的情节和具有张力的故事,将博物馆中的藏品有机嵌入合适的故事中,让物的出现变得顺其自然,暗含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物件特征。人文历史类博物馆大多是脱离或远离学龄前儿童知识经验的存在,而绘本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的表达,让博物馆变得鲜活与亲切。
经验的建立:绘本场景的现实印证
博物馆绘本很容易进入历史研究的思维束缚,绘本场景的博物馆空间转移则摆脱枯燥的学术知识,让博物馆成为一个可以亲近的载体,是学龄前儿童习得秩序感和时空交错重合感的现实场景印证的媒介。一方面,参观博物馆也能习得“好习惯”,学做一个合格的小观众;另一方面,“到博物馆真的能看到某件作品”是绘本给予儿童惊喜和虚拟现实延伸的最大喜悦。
《去博物馆》绘本在故事的开头就给小读者们铺陈了悬念——“昨天,我们坐车去自然博物馆。同学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只有老师很紧张”,老师的紧张感来自“天真烂漫”的小朋友和主人公——同去博物馆的名叫卡斯波和丽莎的两只6岁小狗。在法国作者安·居特曼和乔治·哈朗斯勒本的心中,他们也是法国巴黎的居民。然而卡斯波和丽莎并非遵守博物馆秩序的游客,它们偷偷地钻到展示区的围栏里装扮成动物标本,可当博物馆闭馆关灯,它们被留在了展厅里,害怕的它们想象黑暗中的恐龙开始咆哮,惊恐不已,万幸的是博物馆巡逻狗找到了同类的它们,老师和同学也出现了,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学龄前儿童很容易读懂书中所传递的道理,这与父母或长辈直接在展厅中呵斥他们的不良行为相比管用得多。
与《去博物馆》相比,《形状游戏》并不是以虚拟故事或他者视角为基调,而是以作者真实的经历来描绘的。《形状游戏》的作者是来自英国的安东尼·布朗,他的绘本都被赞誉为“画中有画且画中有话”。在博物馆,妈妈带领着一家人玩起了“游戏”——在展品中找线索、找不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讲笑话等。观展可以成为一场游戏,且这场游戏还延伸到了生活中。回家的路上,在妈妈的带领下开始玩起了“形状游戏”——一人画出任何形状,另一个人把该形状变成一种物象。参观博物馆给“我”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艺术的启蒙和实践,让我发现了绘画的有趣之处。绘本的结尾作者写道:“也许可以这么说,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玩着形状游戏……”《形状游戏》中出现的绘画作品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以复制、创作、错位的手段为叙事增加趣味性。一方面,绘本中的名家画作呈现出与书中主人公现实生活的交错,在对比观察中获得阅读的快乐;另一方面,绘本中的模拟和仿戏手法引发的真实参观中的作品时空重合感会对学龄前儿童理解艺术产生积极效用。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网络、授课、参观等机会得以与原作相遇,可以有效激发学龄前儿童对于该画的唤醒机制,并有可能评论原作和戏仿间的共性和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行为正是艺术批评的开端[3]。
绘本场景的现实印证让儿童与书中的内容产生共鸣,是博物馆现实与绘本虚拟的双向呼应,正因为有了切身体会,学龄前儿童将享受故事的时间线延伸至超越书本的空间,是鼓励学龄前儿童多次探索博物馆的驱动力。正因如此,想吸引更多小观众走进博物馆需要博物馆与创绘者、出版社的跨界合作,博物馆既要积极融入绘本市场,也要给绘本市场提供正确的指引。
结语
居松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一书中提到:“一个国家越是认为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越会产生大量优秀的儿童书籍。倘若不能理解孩子拥有自己的世界,就很难理解儿童书籍,也无法分辨图画书的优劣。”[4]在现有的以非历史知识传播为导向的博物馆类绘本中,博物馆和由博物馆引发的故事已然呈现出了多样性,应该承认真实的博物馆也是多样的、有趣的、丰富的。在学龄前儿童建立成熟的认知前,绘本界应当秉持全球观的视野,尊重并尽力描绘博物馆和世界的多元化,让儿童自身和博物馆在被“定性”前拥有一片广阔的驰骋草原。正因为绘本让孩子打开了对博物馆的想象,博物馆也应该努力改变和提升,让学龄前儿童在真正进入博物馆时产生与绘本持平甚至高于绘本的心理预期。博物馆类绘本对学龄前儿童的多重启蒙和其中故事的虚实相生,实则也对博物馆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作者单位:常州博物馆
参考文献
[1] [芬兰]帕西·萨尔伯格、[英]威廉·多伊尔著,耿一岚译.游戏力[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1):35-36.
[2] 潘多灵.论绘本在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作用[N].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62.
[3] 潘多灵.论绘本在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作用[N].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63.
[4] [日]居松直著,郭雯霞、徐小洁译.我的图画书论[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