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专业的“造梯人”
2023-12-29毕春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化全民阅读活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部署,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10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倡导全民阅读”到“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彰显国家层面建设书香中国的决心。
为人民出好书,是出版单位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指出,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出版人就是“造梯人”。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人,图书编辑对于全民阅读活动负有特殊重要的责任,只有把握好自身的角色与定位,矢志做专业的“造梯人”,才能保障出版物的内容导向、品质基调、编校质量,才能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品质,助力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优质内容的发现者和把关人
《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全民阅读的核心是阅读内容。图书编辑是连接创作者和阅读者的桥梁,因此,是优质内容的发现者和把关人。要扮演好这一角色,践行“四力”,提高素养是前提。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指示,为新闻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图书编辑而言,践行“四力”是提升专业素养、打造优质内容的基本要求。一要增强“脚力”。“闭门造车”早已被历史和各行各业的实践证明不可取,“窝”在办公室里“等靠要”,很难策划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原创选题,也难以发现、挖掘和培育出思想素质高、创作能力强的优秀作者。只有迈开双脚量大地,脚踏实地涉深水,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为加强源头原创提供更多可能。二要增强“眼力”。要有世界的眼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能从世界角度、全局高度开题立论,不做“井底之蛙”;要有长远的眼光,洞悉行业变化、把握前沿趋势、了解市场动态,才能抓住风口机会,适应时代发展和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要有专业的眼光,从内容立意、话语体系、呈现方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等各方面,预判其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更要有政治的眼光,能够见微知著,精准识别那些界限模糊、标准多样、似是而非、表里不一的具有迷惑性、复杂性的选题观点或内容。三要增强“脑力”。将好作者的好作品呈现出最好的效果,这需要“脑力”。既要拒绝“千篇一律”,让作品“出圈”;又想“曲高和众”,让作品“叫好又叫座”,这也需要“脑力”。创新呈现方式和传播手段,探索出版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这还需要“脑力”。四要增强“笔力”。“笔力”是基本功,体现图书编辑的理想情怀、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专业功底。编辑从事的是文字工作,无论是对稿件的编辑加工、审读校对,还是审读报告、编辑手记和营销文案的撰写,均要求锤炼“笔力”。
要扮演好“把关人”角色,还要在践行“四力”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提升自身素养。首先是政治素养。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图书编辑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清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的出版方针保持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舆论方向,把好导向关、格调关,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阅读需求为根本目的,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优秀内容。其次是专业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专业,才能确保质量。新时代的图书编辑不仅要掌握编辑常识、政策法规、编辑技法等基础知识;还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地了解专业知识乃至前沿知识,做到博中有专;更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才能严格把好质量关,以专业素养确保“梯子”的高质量,推出更多经得起检验、有读者口碑的优质图书。
全民阅读的推广者和领读人
编辑也是读者。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聂震宁指出,图书编辑要做全民阅读的领读人,而且“不仅要做一个领读人,还要做一个率先垂范的读书人”。
编辑,首先是一个纯粹的读者。编辑同其他读者一样,有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偏好,是全民阅读的受益者。在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背景下,阅读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更趋向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更是以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为宗旨。好书不断涌现,“文化大餐”“精神盛宴”层出不穷;阅读理念渐入人心,书香氛围日益浓厚,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在如此有利于读书学习的环境下,作为行业从业者和万千读者的一分子,图书编辑更要倡导阅读、带头阅读,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启智增慧,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做全民阅读的推广者、带头人。同时,虽然全民阅读已成共识,但阅读爱好因人而异,阅读兴趣千差万别,如何读、读什么、怎样读,仍是困扰不少人的问题。作为有编辑眼光的读者,图书编辑在全民阅读活动中要践行“为读者服务”这一主旨,必须坚守文化阵地,坚持较高的审美品位,挖掘优秀图书的价值,为不同读者提供更精准、更便利的导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性别读者的阅读需求和特点,找准、贴近读者的兴趣点、关注点,并开展分众化阅读引导,帮助读者提升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做全民阅读的领读人、指导者。
融合发展的创新者和运营人
数字化和读屏时代给阅读带来巨大变化,面对读者的数字阅读需求,图书编辑必须重新审视出版和阅读的本质,重新审视出版传播的媒介和特征,重新审视内容与载体、技术的关系,创新阅读形式和传播形式,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创新,是出版融合发展和推进全民阅读的关键词。数字潮流势不可当,改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阅读。一方面,图书编辑要充分了解技术发展和传播形式、读者认知及审美心理变化带来的挑战,主动拥抱数字时代;另一方面,编辑不能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要坚持质量至上、内容为王,以积极的姿态、科学的方法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内容资源和把关能力优势,充分把握数字时代不同受众群体的新型阅读需求,充分探索、借助融合出版技术支撑,适应智能时代网络传播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创新内容主题、呈现形式、传播方式,拓展读者的阅读体验,将出版服务升级为阅读服务。
传统出版环境下,编辑主要以图书为主要工作对象,出版载体是纸张,所涉及流程往往呈直线化,多侧重于图书出版生产的相关环节。而在融合出版情境下,编辑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流程均发生了变化,更加立体、更加开放,也更突出个性思维;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编辑工作与营销活动、阅读服务的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交互化、协同化的特点。这使得编辑不仅要对图书内容做好管理,还要对图书的宣发、读者的阅读服务等全流程进行策划、统筹,更倾向于运营者的角色。需要参与的环节增加了,需要协调的部门及人员也增加了,相应地对编辑的思维和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全民阅读时代,要打破思维定势和传统套路,进一步强化受众意识和效果导向,以运营思维不断探索出版和阅读活动的新载体新方式,优化传播方式,提升推广效能,提高优质内容的到达率、阅读率和影响力,才能真正达到出版目的、提升阅读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阅读永无止境。全民阅读时代的图书编辑,当率先阅读、倡导阅读、推广阅读,引导读者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推动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用琅琅书声、浓浓书香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三编辑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