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品汇》评介
2023-12-29田恩铭
进入21世纪以来,白居易研究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当是以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陈才智《白居易资料新编》为标志性成果。陈才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他因《白居易资料新编》《元白诗派研究》《元白研究学术档案》,以及陆续发表的“白居易接受史”系列论文等,备受学界关注。《白居易诗品汇》是陈才智的最新作品,有如下特点。
一是辨析资料而品汇立论。所谓品汇就是既要广收博取而“汇”集资料,又要梳理资料而以艺术眼光“品”鉴文本。通读《白居易诗品汇》,可知作者采摭资料加以辨析之过程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与已有结论商榷而有所得;第二种情况是细读文本而直接道出自家见识;第三种情况是排比古今析出问题而解决之。正是通过上述三种辨析之情况为读者提供了以信史解诗的最佳路径。辨析资料而不完全凭依资料,从这一部分诗作的品汇中可见史才。
二是注重诗派而阐释诗情。《白居易诗品汇》甄选了25篇与元稹相关的诗作,自《秋雨中赠元九》至《哭刘尚书梦得二首》,既梳理了元白交谊唱和史,又呈现了元白关系发展史,白居易与人深交后的情感世界得以还原。这些文本品鉴各有侧重点,如《秋雨中赠元九》重点考察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从而为元白交谊确定一个起点;《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意在以咏牡丹比较白居易感伤诗与讽喻诗的区别;《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则以《三梦记》为媒介叙述元白之友情;《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则借助诗意探寻元白交谊的时间阶段;《舟中读元九诗》分析白居易艺术化地表达遭受贬谪后的孤独感;《梦微之》结合元稹生前死后两人因梦寄情之作阐发交谊之深;《哭刘尚书梦得二首》侧重介绍从元白到刘白的诗歌唱和过程。此外,与元宗简、唐衢、杨巨源、刘禹锡等人相关的酬赠之作亦在此类范围之内。简言之,以诗派勾连文本,自然可凭依重绘文学图景而阐释诗情。
三是立足接受而通览篇章。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分为四个解读步骤:第一步是以干谒顾况的故事引出系年问题;第二步是取“野火烧不尽”一联诸家评论中侧重褒扬者梳理辨析;第三步是举出“不同的声音”,体现接受史存在的多样性;第四步是围绕《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经典化内涵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这是一曲野草颂,更是一曲生命颂”。整部《品汇》之中随处可见基于接受视野的文本细读,由此凸显出独有的比较眼光。
四是根于研究而品鉴经典。最为典型的是名篇《长恨歌》的品鉴,品鉴《长恨歌》者众矣,此篇却能自出机杼。品鉴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申说主题,首先以创作时间言及陈寅恪歌、传一体的说法引出主题——生死与爱恨;随之梳理学术界爱情说、同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等不同观点;而后引出域外“爱的长恨”说法。第二部分是批评史中的发展轨迹,先是分析创作成因,而后引出接受史关于“诗旨与诗艺的双重责难”,并在梳理评点中论及自己的认同之处;再叙述“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诗句接受状况;最后则是宋元明清时期文学创作接受和批评史接受情况,呈现了《长恨歌》的经典化进程。第三部分先是《长恨歌》与《琵琶引》的比较分析;接着从四个角度梳理并钩稽出古典时代《琵琶引》的阅读史。而后则从关注《琵琶引》和《长恨歌》的主题与风格的关系,与《长恨歌》的品鉴相互呼应;最后分析诗作内容的四个层次及语言特色,四个层次的分析简明而清晰,语言特色则抓住比喻手法,认为:“这些比喻,形象地再现了丰富的音乐情节,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乐曲中激昂幽抑、喜乐哀怨的变化。”透过对两个大篇章的品鉴,可以看出著者在充分吸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引领读者进入唐诗的审美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