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场域:家庭、班级、学校

2023-12-29张涛

新阅读 2023年10期

青少年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是推广全民阅读的基本途径。学校将培育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热情投入的学习者作为教学目标。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形成阅读的习惯,将是一个人养成终生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常常被视为一个专业的技术,只有专家才懂。其实不然。只要了解基本的原理,配合上积极地行动,任何学生的家长都可以成为阅读导师。培养阅读习惯,需要父母、学校、学生共同协作实现。

家庭:开展阅读指导的基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把《爱上阅读手册》作为学生人手一本的校本手册,在完成手册记录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到期末,学校再评出阅读家庭。起初,这本手册需要与家长共同完成。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有限,很难独立阅读图画书、绘本故事,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克服阅读中的障碍,或者开展亲子阅读,将阅读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田。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阅读所起的作用:“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亲子阅读会让孩子感到强烈的仪式感。亲子阅读时,读者和听者在同一个环境中,孩子内心期盼的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或者依偎在父母身旁,或者坐在父母的膝盖上,听着亲人的声音,一起看着插图,这样的亲子时光是多么幸福。此时听到的是一个愉快的故事,对故事的体验也会留在孩子心中,也会让孩子内心变得坚强。哪怕是带有惊险情节的绘本,只要有父母陪伴,也会显得兴趣十足。在亲子阅读中,成人也可以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喜悦,体会到养育子女神圣的使命感。亲子阅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通过阅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阅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阅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3—6岁是父母培养儿童阅读的最佳时期。亲子阅读并不仅仅是指孩子小时候不能够独立阅读时期,而是贯穿于成长过程的全部内容。孩子小的时候,通过父母参与阅读,带动孩子思考,帮助其养成思考的习惯。孩子长大后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亲子阅读就是家长了解孩子成长动态的方式。不少家长鼓励孩子读课外书,但功利性较强,一切围绕考试转,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目的。鼓励孩子读书,但购买的都是教学辅导一类的书籍,其他书一律禁止。这种对读“课外书”的理解就很有问题。家长们应该站在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高度,走出“教辅书”的狭窄圈子,带领孩子走进广阔的书的海洋,博览群书,才能给孩子丰富有益的营养。

班级:配合阅读实践的场所

设置图书角。教室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也是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个重要的场所要营造出一种非常浓厚的阅读氛围,班级的读书角是必不可少的。怎样布置读书角是有科学依据的。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们把自己阅读的书籍放在图书角的一边,和其他学生交换阅读,充分扩展学生的阅读资源,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分享的观念。教师在每学期开始的时候,都会将阅读的书目通过“书单”的形式展示,让学生提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在教室的图书角,有些学生在选择书目时候,会花费很多时间,此时教师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例如,制作各种各样的阅读推荐卡,挂在书架旁边,如果有小读者想借书,就会关注到推荐卡,从而选择相应的书籍来阅读。除了设置阅读区,还要设置交流区、展示区。教师选择在教室的角落布置一张沙发,或者圆桌,让学生们可以和其他学生一起读书,共同交流。书架边、圆桌旁、沙发上,还可以准备阅读“漂流瓶”。成人分享生活会有一个平台,例如微信朋友圈,学生也需要一个用文字畅所欲言的平台,学生利用“漂流瓶”能够将阅读带来的体会记录到“漂流瓶”中,第一时间分享出去。学生也可以将阅读中被激发的灵感进行创作,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如绘画、连环画、剪纸、海报、工艺品等。这些物品还可以作为班级的展示品,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收获,通过阅读有创造,通过阅读有思考。

开展班级读书会。班级读书会是鼓励学生自由阅读的选择。给阅读加上了框架只会限制学生的思考与创新。如果阅读只是为了追问学生的感受,学生们容易迷茫。学校倡导的阅读是自由且有趣的,所以可以在班级中举办各种类型的读书会。例如,开设阅读前的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在阅读中随时随地地开展分享会。在阅读了整本书之后,组织学生完成剧本表演,读书节目等都能让学生的生活中充满阅读带来的乐趣。想要学生对书感兴趣,就像想要看动画片那样迫不及待,教师要做的就是做好动画片的“片头”。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有兴趣阅读。这时候做好整本书的阅读导读课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小学三年级语文为例,“快乐读书吧”要求学生阅读各种寓言类的书籍,每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大道理。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故事,在寒假中就开始要求学生阅读。在开学前,邀请学生自己推荐喜欢的阅读故事。在此时,教师通过阅读导读课,通过对比各类寓言,体会作品的写作风格。学生会发现同样的道理可以用不同的故事表达;相同的故事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通过分辨故事标题,让学生猜测每个故事的情节,或者提示故事片段,留下悬念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既体验了阅读的乐趣,同时也产生了阅读的兴趣。

整本书阅读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更丰富的阅读活动。中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故事性强的书籍,这些书中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个性。学生通过沉浸式阅读,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其性格特征和语言特点,然后开展一次读书会。学生们以角色扮演为主、话剧演绎为辅助的方式,展现故事中的人物及情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了解书本中的故事,吸引更多学生阅读。通过学生的表演,阅读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纸上谈兵,而是非常真实有趣的欢乐舞台。形成人人有角色,人人有台词,人人有故事的有趣氛围。

学校:推广全语言阅读的实践

全语言阅读理念的背景。学生在入学前能够掌握很多灵动有趣的母语,让家长觉得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和哲学家。而进入学校之后,学生的困惑就出现了,对语言的学习仿佛困难重重。学校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思考,发现一些教学方法其实阻碍了学生语言的学习。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将语言学习简易化,实际上却更加复杂化了。在学科教学中,把完整、自然的语言拆解成了抽象的、细碎的小片段,认为这样容易被学生掌握,导致语言变成了抽象的事物,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目的,即有意义的沟通与表达,造成学生学习语言的困难。

全语言阅读理念的应用。全语言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全语言是对儿童语言发展和学习视为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全语言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应该在整体的、自然而然的、平等开放的环境中有意义、创造性地学习语言。阅读推广活动基于全语言概念视角下,首先强调完整性。全语言视角下阅读推广行动最关键的就是让语言保留完整性。学校特别重视整本书阅读,也基于此。在学校的阅读实践中,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也会通过绘本让学生感受整本书的“知觉”。其次全语言强调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再次全语言鼓励学生冒险。在第一段的绘本阅读中,全语言的冒险性体现在要克服对汉字的恐惧,当绘本图文并茂的时候,学生就能克服对汉字的恐惧而停止阅读。

打造全语言的学习空间需要注意,首先要具有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相关性。对学生而言,语言必须是完整的、有意义的,否则语言就是刻板的、机械的。其次要具有目的性。校外语言为什么易学易懂?因为校外语言会配合表达需要。最后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家庭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都是不同的,尊重其个体差异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全语言学习空间也是契合当下的空间赋能教育理念。学校除了阅读中心非常注重阅读范围、空间的打造,阅读空间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

全语言阅读教室实践。怎样打造一个全语言阅读推广教室?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开展。一是把教室规划成充满功能性、意义性的读写环境。例如,可以设置布告栏、海报、杂志、报纸、字典,以及环境文字。低年级的教室设置物品名片,包括学生名片、无字图画书都可以放在其中,使教室成为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二是设置阅读区。阅读区一定是一个集中的交流区,在阅读区中提供各种各样的书籍。保持书籍的多样性;选择适合交流的书籍;搭配可以回应的书籍;设置能发展后续活动的书籍。三是创建与生活可连接的语言情境。例如,在高年级中引进全班同学的传记专栏,书写每个学生的传记材料;设置新闻专栏,社会上、社区中发生的热点事件;设置亲情专栏,在全语言阅读环境中,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鼓励学生们与同学、朋友互写信件、家长之间互写信件,推荐优秀书籍的介绍以及对于书籍的感悟都可以作为内容。

结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能丰富精神生活、传承优秀文化,是人类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渠道。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生活在终身学习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和价值多元的观念,需要通过阅读与书不断对话,学习独立思考。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开启的一盏明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始终照亮脚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