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大国背景下家校共读实践探析
2023-12-29朱建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支撑,明确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并指出党应全面领导教育工作,统筹建设学习型大国、学习型社会,推进教育数字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要深化全民阅读,助力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这也是关系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事实上,自2014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已连续10年提及“全民阅读”,从“倡导全民阅读”转变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奠定持续深化全民阅读工作的整体基调。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追根溯源,倡导阅读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当务之急应从个人阅读带动家长、学生和教师参与阅读,实现读书从“独舞”向“群舞”的生态更新,促进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校园、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的形成。其中,家校共读是至关重要的途径,需要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学校完成开放办学,共同构建“亲子阅读”模式、打造家校阅读品牌等,夯实全民阅读推进基础,充分发挥全民阅读在强化文化认同、提高公民素养、涵养社会风气、建设学习型大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更新阅读教育观念,创设家校共读新生态
建设学习型大国背景下,家校共读实践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共同转变教育观念。其中,在21世纪的开放型社会中,学校不应再继续“关门办学”,且需认识到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应在家校共读实践中成为学校阅读教育工作的支持者。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将家长引入办学全领域中,丰富家校教育内涵,引领家庭社区建设与发展。家长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与教师的工作,明确家校合作理念,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不断催生新型家校共育理念,拓宽学校全民阅读教育新思路。对此,家长与学校双方应具备平等思想,明确自身在建设学习型大国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尤其家长应明确“国是千万家”的观念;学校与教师应为家长工作提供指导,要求家长配合设置“家庭小书房”或“阅读角”,而后通过师生相互走访小书房,作为家校共读实践的突破口,形成相互监督机制,使得家庭阅读氛围更加浓郁、阅读环境更加成熟。从本质层面出发,阅读是育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学校与家长应充分借用学生这一家庭与学校之间的链接载体,推动全民阅读教育观念渗透至家长、教师和学生阅读思维中,共同创设新的全民阅读实践生态。
保障阅读资源充足,赋予家校共读均衡性
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始终存在,城市阅读资源与乡村阅读资源之间的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从宏观层面出发,不同地区的家庭应积极领会全国妇联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开展“书香飘万家”全国家庭亲子阅读行动的实施意见》,将有限资源用于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将购买教育教学书籍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尝试利用亲子时间陪伴子女阅读。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应尽力解决因家庭条件影响而造成的阅读资源缺乏等问题,将经典阅读读本作为优异学生的奖品之一,一定程度上缓解阅读资源不足的困境。现阶段,诸多城市地区纷纷增设租书、借书机构,可为乡村地区提供有效经验。在具体推广环节,社会机构可以与学校展开密切合作,而后由学校与家长进行宣传对接,帮助家长以较少的花费获取更多阅读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并逐步构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乡村地区学校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与城市学校积极沟通,获取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养成良好习惯的书单,并分享给家长,由家长进行监督,提升家校共读均衡性。
开展家校联合教研,探讨先进阅读方法
建设学习型大国背景下,以家校联合教研的方式为家校共读实践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中小学校可以尝试构建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坊模式,将《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到实处,定期组织家委会或者在阅读活动组织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家长召开教研会,分享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经验。学校应向家长详细阐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并引导家长将其作为选择阅读素材、自主查阅、学习全民阅读方法的原则之一。在家校联合教研中,学校应明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任务;教师应多读书、多反思、多研究,充分发挥自身引领示范作用;家长应明确自身参与全民阅读实践、参与阅读育人的重要性,明确自身学习先进教育方法和阅读方法对于推进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家校联合教研团队可选择《家校合作指导手册》等教材,帮助家长在工作生活之余明晰自身在家校共读中应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基于此,家长将对速读法、读书笔记法等常用阅读方法具有一定感悟,并通过阅读电子版书籍,在微信读书、京东读书等App中做笔记的方式,感受全民阅读不同方式的优劣势,便于家校联合教研时与学校教师进行探讨,便于家长科学监督学生阅读,以较为专业的视角和书面语言向教师反馈学生阅读情况。
实施家校共享式“亲子阅读”模式,传递书香文化
建设学习型大国背景下,家校共读重在实践,需要学校和家庭实施共享式“亲子阅读”模式,共同传递书香文化。本质上讲,书香文化是以阅读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已从文化传统、文化精神衍变为人类对智慧、知识和文化的追求。阅读本身是一种思维活动,而书香文化更加强调阅读带来的深层次思考和感悟。现阶段,很多中小学已成立“读书角”,各高校也纷纷建立图书馆,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逐渐使得阅读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在信息化技术助力下,校园阅读文化应成为家庭阅读文化构建的有效路径,倡导家长利用假期或者周末等业余时间营造家庭阅读环境,如“阅读暑/寒假天”“亲子故事会”“睡前故事”等主题的亲子阅读模式,配合不同层次学校创设的“读书节”“亲子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家长参与阅读的热情,形成家校共同引导学生阅读的模式,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启智增慧、开拓思维。事实上,书香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和感悟生命。在家校共享阅读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家长可以转换阅读形式,带领子女参观文化底蕴深厚的博物馆、旅游景点,使学生在欣赏各种风景、文化遗产风貌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多样性、感受学习力量,获得内心的丰盈,从而更加理解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终身阅读的积极意义,使得书香文化成为推进家校共读实践的新力量。
打造重点全民阅读品牌,带动全社会参与全民阅读
建设学习型大国背景下,家校共读实践的目标之一在于带动全社会参与全民阅读,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借鉴国内各地建设全民阅读品牌的优秀成果与经验,打造重点全民阅读品牌。例如,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少儿书香节”“儿童阅读月”“大学生读书”等全民阅读品牌,在北京、重庆、天津等地已持续多年,成功打造出书香校园。部分地区在此基础上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亲子阅读等打造特色化的全民阅读品牌,如2022年“陕西省家庭亲子阅读活动”品牌、“吉林省家庭亲子阅读大赛”品牌、“黑龙江省‘小手拉大手’亲子阅读季”品牌等,以及杭州开展的“温暖阅读:爱助儿童阅创未来”系列公益活动,旨在改善外来务工家庭阅读状况,弥补国内家校共读实践薄弱之处,这可以为各地开展特色化家校共读活动提供经验,而后在搭载新型融媒体传播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全民阅读实践知名度,形成“线上+线下”立体化全民阅读实践体系,带动全社会参与全民阅读。
作者系广州市番禺区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138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