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主流非虚构图书奖盘点

2023-12-29吴凤鸣

新阅读 2023年10期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非虚构类图书的出版与阅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了“非虚构”文体,“非虚构”即“Non-fiction”。1962年,普利策小说奖开始对非虚构小说类文学作品进行评选,随即影响了美国文坛,逐步辐射到世界各地。当今,中国读者和学界也开始重视这一文体,比较有代表性的奖项就是文津图书奖。显而易见,世界各国对“非虚构”的理解不尽相同,主流思想上更倾向于文学类作品中的“非虚构”作品,但不排斥文学色彩浓的学术图书。非虚构类图书具体特征中共识部分可以归纳为:一是现实性,强烈的现实主义题材,深刻的人文关怀;二是论证性,强烈的公共题材,涵盖多渠道论证其真实;三是亲历性,亲历中有事事躬亲,也有通过材料查阅论证进行写作;四是独见性,作品以个体完成为主,对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评价基于个体感受。

在“非虚构”的线索下,读者通过阅读本专题,会得到这样的感受:文津图书奖更倾向于大社科方向,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内容且文学性强的作品,也体现了中国对“非虚构”的独特理解,有别于单纯指向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美国普利策非虚构类图书奖更倾向审视美国社会矛盾下的民众生活,如癌症村案例、生物灭绝、种族隔离案件等内容;加拿大坎迪尔历史奖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当下的问题,通过历史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日本非虚构文学奖以面向生活、关注现实、正视矛盾的姿态,用更加自主自觉的意识在回应着日本社会和人类世界的变化。

总之,各国非虚构图书奖特色、特征明显,不尽相同。当图书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介入成功时,“非虚构”便具有了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编辑部也希望通过这个专题,唤起读者对非虚构图书阅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