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选文,彰显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2023-12-26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1期
关键词:群文杜甫文本

王 涛 徐 旭 潘 凤

(六安市清水河学校 安徽六安 237000)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结构化阅读教学,旨在通过建构“阅读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教师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综合能力稳定提升。这需要通过建构多样化的环境,创设更真实的语境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态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点体现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基于培养核心素养这个宗旨,群文阅读教学文本的建构必须基于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等方面进行。由此可见,群文阅读教学呈现给学生的文本,不是随意的组合,而是根据议题需要精心挑选具有一定关联度的一组文本,帮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提取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形成核心素养。所以,在文本的选择方面,除最基本的课本阅读内容之外,还可以结合更多课外片段。群文阅读是最重要的阅读体验方式,其可以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群文阅读教学立足于整合,在整合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求同、求异、求变中升华和提升,在阅读构建中,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或写作的方法,最终形成以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以及课内外阅读组成的阅读课程体系。

一、基于同一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评价与反思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与感情,不同的作者生活经历不同,思想境界不同,写出的文章肯定也不同,哪怕作者遭遇相同,所表达的感情也会各有差异。开展同一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开展有意义的建构,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把握文本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实现与作者的思想碰撞,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反思能力,促进其思维发展。

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有些单元导语指向明晰,选文典型,此时我们无须另辟蹊径,可以直接将其作为群文阅读教学议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通过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真正发挥教材承载的教学价值,践行立德树人的宗旨。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了三首古诗,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组群文开展整体教学。学生在比较中不难发现,从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描述当中,可以让人更深刻地体会作者作为战士的豪情壮志;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通过“泪尽”与“南望”将作者的悲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喜欲狂”便是喜悦之情的直接宣泄,无论是“豪情”“悲情”,还是“喜情”,都能让我们体会到他们对家国的热爱之情。这样组合起来开展群文教学,就能凸显出整个单元的主题,立德树人而润物细无声。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人文主题编排了三首古诗,每一首诗都有其独有的特点,但三首古诗都以“自然之美”贯穿主线。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让人感受到夜晚的清冷以及江水的辽阔,体现的是“空寂”的自然之美,触动读者的心灵;而苏轼的“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描绘的是暴雨骤来骤去之奇,表现的则是与众不同的“变幻”之美,让人为之赞叹;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人感受到“稻香”之美,也道出作者对丰收的期盼。大自然有着无尽的美感,这些永恒的资源和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人。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让学生从“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地了解节日的风俗习惯。其单元导语就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为引子,引出单元主题。教材所选的三首古诗,是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以单元主题为议题,链接描写端午节、中秋节的古诗,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师生围绕任务,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这样几个学习任务:(1)搜索有关节日的古诗、童谣,读一读,背一背。(很多童谣和古诗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所涵盖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且具备影响力。学生通过读读背背的方式,也能更多地了解其中的内涵并汲取养分)(2)通过调查、搜集了解每个节日的由来、风俗习惯,举办一个故事会。(传承民族文化,让更多的民俗文化基因不断发扬光大)(3)调查当地人过这些节日时有什么饮食习惯,探寻美食的由来和具体做法,学着做一做,尝一尝,评一评。(饮食是人对生活最本质的记忆,这种记忆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通过实践参与,更好地了解和弘扬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4)立体呈现一个节日的全过程,并发至微信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拓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路径,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开展其他议题的群文阅读学习。比如对写作背景进行拓展,了解诗人的一生;以表达手法为议题,将抒情诗、哲理诗、言志诗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学习,掌握这一类诗歌的特点。

二、基于同一题材的群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比较和整合能力

题材是作家用来表现作品主题的思想素材,同一题材文本,因作者生活经历不同、爱好兴趣不同、语言修养不同,所以语言表达的技巧和风格也不同。从同一题材入手开展群文阅读,可以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到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同一种写法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内涵。关于语言技巧或结构层次等,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分析和比对。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文学鉴赏等相关能力稳定提升,并提高其写作水平。

比如同样写“梅花”,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清冷的体现,“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让人感受更多的是冬日里的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孤寂。而毛泽东在描写“梅花”的过程中,对周围恶劣环境的描写更加关注,利用这种方式反衬诗人情绪激昂,充满正气,“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的革命精神。这两首词在环境营造与情志抒发上,正好形成强烈的反差,二者组合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超越“常识、常思、常理、常情、常态”的思维,对事物进行别具一格的理解和判断,从而得出不同结论,并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描写孤独情感的文章时,在群文阅读的过程当中,笔者重点引用了《独坐敬亭山》和《江雪》这两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多的是屏蔽周围的事物,将自己的孤独藏于内心,其表现出来的是“屏蔽式孤独”。而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表现出来的是“共享式孤独”。除此之外,还可对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其描绘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现的是“跳出式孤独”。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其编为一组展开教学,结合不同人物的背景资料后发现,每位诗人在面对孤独时的情怀不同。

我们以“遇与不遇”作为主题,筛选了《游园不值》《寻隐者不遇》《回乡偶书》《江南逢李龟年》《题都城南庄》这五首古诗为一组,阅读后发现,这些诗中有“遇”,也有“未遇”;有“遇中未遇”,也有“未遇中有遇”,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各不相同。

同样是对送别的描写,有人是以“以目相送”来表达对对方的友谊,有的“以酒相送”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李白的《赠汪伦》却是“以歌相送”表达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之情,高适的《别董大》则是通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话语宽慰对方。歌也好,酒也罢,望不尽,道不完,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送别,其实质都是以情相送。

自古以来,“悲秋”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主旋律”。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堪称典型。而刘禹锡却独辟蹊径,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来表达对秋天的欣赏。毛泽东为表达内心的昂扬,挥笔写下了“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堪称绝唱。如果我们将这些诗词编成一组展开教学,就可以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思维。

三、基于同一作者的群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和审美能力

同一作家的不同的作品风格也迥然不同。群文阅读教学时,将同一作家的文章关联成一组,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其作品,领悟作者的各种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同一作家创作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作品,风格会呈现明显的差异。以鲁迅为例,他写的小说精彩,写的散文泼辣,写的杂文深刻。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代表文章。其中也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等描写鲁迅先生的作品,以纵向和横向交叉的方式呈现两组群文,学生透过这些作品,可以多角度对鲁迅先生进行了解。当然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感受他崇高的精神,我们可以再补充阅读一组文章,如《三味书屋》《秋夜》等。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他的写作风格有一个全面了解,从中感受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

杜甫忧国忧民,他的诗约有1400首被保存下来,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我们可以选取其不同人生阶段当中所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如以《望岳》作为青年杜甫的代表作,以《春望》作为中年杜甫的代表作,以《登岳阳楼》为老年杜甫的代表作,将三首诗组合在一起,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通过连读让学生进一步走近杜甫。

学生通过三首诗连读,寻找它们的异同,在比较中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望”的对象各异,《望岳》望的是泰山,《春望》望的是长安,《登岳阳楼》望的是洞庭湖。“望”的景物各异。“望”的景物作用各异。《望岳》之景衬托志向之宏大,《春望》之景衬托其心情之悲哀,《登岳阳楼》之景反衬其孤独无依。相同之处:虽然三首诗杜甫“望”的对象不同,心境不同,但都围绕一个主旋律——家国情怀。最后通过引读,补充杜甫的其他相关诗作,帮助学生了解杜甫心中的家国情怀,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四、基于同一表达方式的群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应用和创意能力

写作是一种书面语篇的构造,通常都有一定的范式。好的文本往往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范例。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开展多文本阅读,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将其转化为显性的写作知识,从而去模仿和再创造,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我们可以以某种表达方式为议题,聚焦某一写作方法,整合一组文章,引导学生从一组文本中,提炼出好的写作方法,得到创作方向的指引与实践启示,提升学生应用和创意能力。专项写作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巧,同时在聚焦直观特性的基础上,使所有的文章中心思想更清晰地展现出来。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反复结构的故事”为例,我们可以选择一组能很好指导学生把握文章表达方式的文本。《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老屋先后帮助了三个小动物小猫、小鸡、小蜘蛛,描写帮助的过程的行文结构都是相同的,属于典型的反复结构。教学时我们抓住“反复结构”,既可以教会学生预测,又教会学生如何学会使用这种表达方式。《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就是在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反复结构”这一表达方式后的实践训练,课文预测的依据就是指导学生把握反复结构的模式续写故事。胡萝卜先生遇到了小男孩,小男孩用他的长胡子做风筝线;遇到鸟太太时,鸟太太在给小鸟晾尿布需要绳子。所以她会用这根长胡子做什么呢?像这样学习,学生会觉得预测难吗?学生会觉得编故事难吗?通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这种“反复结构”表达方法,学生编起故事来会感到轻松愉快。

阅读《西游记》不难发现,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蕴藏着很多的“三”的文化、“三”的故事,我们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选取文本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比如我们从表达方式上来选取其中的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将选取的内容整合成一组文本,学习其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将《三打白骨精》《三进大观园》《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编成一组文本,学习作者编故事的技巧。

像这样基于表达方式的组文策略还有很多,如以“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写”为主题进行组文,以“对话”为主题进行组文,等等。

事实证明,找准选文关联点,不断开拓课程资源,不失时机地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可以有效提升阅读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猜你喜欢

群文杜甫文本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杜甫改诗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群文活动
杜甫与五柳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