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内外开展劳动教育

2023-12-26李翠云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1期
关键词:观念劳动精神

李翠云

(合肥市望湖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课堂内外,能够让学生形成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精神。

一、在阅读中形成劳动观念

劳动观念其实就是对于劳动和劳动人民以及劳动所取得的收获的看法、态度和情感。在语文学科中,无论是课内的文本阅读,还是课外的延伸阅读,很多文章都能让学生正确理解劳动对于个人生活、家庭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人类发展的意义,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的观念。

(一)在课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在现行小语教材里面有很多课文蕴含劳动教育元素,语文老师应当善于挖掘,在学习和理解课文中帮助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如我在进行《挑山工》一课的教学时,播放了挑山工挑货上山的视频,使学生通过画面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挑山工这些劳动者的不容易。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我组织学生就“挑山工的劳动给你什么感受”“在山上已经有缆车的情况下,挑山工有何存在的价值”等话题展开探讨,通过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劳动光荣感。再如在《落花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充分了解种花生和收花生整个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学校种植园的劳动实践,描述劳动的场景,分享劳动的喜悦。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与劳动的美丽,增强劳动观念。

语文老师一定要抓住契机,通过这些具有导向性的课文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他们体会劳动的光荣、伟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劳动思想

很多文学作品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进行课内文本的阅读,也经常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特别是阅读一些和劳动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在学完《刷子李》这一文本之后,我让学生课外再阅读大作家冯骥才先生的小说《俗世奇人》,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劳动思想。冯骥才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对刷子李等奇人奇事的描写,赞美了千千万万个像刷子李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者。在之后的阅读交流课上,学生纷纷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像卖糖果一抓准的张秉贵、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等。学生由此明白,正是无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用自己双手、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中国现在的辉煌,在阅读中进一步夯实了劳动观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的是中国民间故事,其中许多故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这是进行劳动教育非常好的素材。牛郎织女用辛勤的劳动共创美满的生活;木兰在替父从军前织布劳作;《美丽的壮锦》中老妈妈没日没夜地织锦,最终美景成真……民间故事代代传承,故事里主人公的劳动精神对于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具有促进作用。

在课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劳动思想,通过语文课堂内外结合,学生对劳动形成正确的情感和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在写作中培养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关于劳动的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质,学生要领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明白劳动精神的意义,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写作让学生表达感悟,进而培养孩子们的劳动精神。

(一)在观察中感悟劳动精神

在写作前引导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去感悟,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我校位于城乡接合部,很多学生生长在农家,所以每年春天我都会让学生去观察稻田,观察稻谷生长和收获的过程。小雨同学观察后在日记中写道:“我期待着去外婆家的田野奔跑。远远看去,一定是一片金黄的地毯吧,等我走近,微风一吹,沉甸甸的谷穗肯定会微笑着向我招手致意!”薇薇同学这样写道:“这些天,我来到了田间地头,看到了秧苗是如何长高的,看到了稻谷是如何长出来的,我还参与了稻谷的收割,这个过程太奇妙了,我不仅学会了连续观察,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甚至觉得我的意志力都在提升,这次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涵天同学写了这样的话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秧苗长大变成稻谷的过程让我明白了何为春种秋收,我更能感受到农民伯伯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以后,我要更加珍惜粮食,积极响应光盘行动,拒绝铺张浪费。”

水稻种植和收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的,观察这一过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进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近距离观察劳动过程中不断感悟劳动精神。

(二)在写作中弘扬劳动精神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勤与创造,所以我不仅让学生去观察,更鼓励学生用笔去描写劳动的场面,弘扬劳动精神。在一次“我给小树穿衣服”的活动结束后,小阮同学在习作里写道:“语文老师取出来一袋白灰,只见他把这些白灰倒一些在盆里,接着他又倒入半盆水搅了搅,就用刷子在树上刷了起来,老师给我们示范了两棵,剩下的交给了我们。我们照着老师的样子,蘸了一下白灰水,可刷子老不听话,老是摇摇晃晃的,我的身上很快被溅了好多白点儿。一开始我们刷得特别有劲儿,可是刷了一会儿,我们就累得不想动了,个个汗流浃背,老师鼓励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大家又提起精神,刷了起来……这次劳动令我难忘,因为我们用勤劳的汗水为树木的成长护航,我真感到自豪。”

我也经常鼓励学生用笔去记录劳动的所思所想,抒发自己对于劳动的感悟。小陈同学在日记中写道:“妈妈不在家,我要给妈妈一个惊喜,我用扫把将每一个角落都清扫得干干净净,又拖地和擦桌子,擦干净后我累倒在床上……妈妈回来夸赞我长大了,听完妈妈的话,我心里美滋滋的。我突然发现,虽然劳动很辛苦,可是当我们看到劳动成果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话——幸福生活靠我们的双手劳动来创造。”

没错,劳动是崇高的,是伟大的,更是光荣的,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劳动,只有劳动才有收获。学生在习作中充分表达对劳动的感悟,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弘扬劳动精神。

三、在实践中提升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指的是正确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进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和课外,老师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升。

(一)自己动手锻炼劳动能力

最新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中国美食》这篇文章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很多美食——凉拌菠菜、红烧茄子、水煮鱼、小鸡炖蘑菇等,而且还提到了很多美食的做法。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开展了一次“我是小小美食家”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和家人一起开启美食之旅。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积极动手自己制作美食。在班级群的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份份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有学生表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饿肚子啦!家长们对这样的活动赞不绝口,纷纷表示孩子在家里能做好家务,锻炼了劳动能力。

新课标提倡跨学科教学,为此我在教学中经常与美术老师合作,在美术活动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如在元宵节活动中,我们设计了“花灯制作”这个环节,让美术老师同步教授相关美术知识,在“花灯造型”方面对学生作具体的指导,要求学生变废为宝,充分利用生活中随手可得或者废弃的材料。学生利用小瓶子、塑料碟、瓶盖、牙签、废旧纸箱等做出了形态各异又独具特色的花灯,挂在班级走廊上,令人赏心悦目。

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自己动手进行劳动实践,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充分锻炼了劳动能力。

(二)团队合作提高劳动能力

最新版四年级语文教材有一个单元的写作主题是“记一次活动”,为此我提前和学校食堂联系好,带学生在学校食堂举行了一次包饺子活动。当天上午,大家齐聚食堂开始忙碌起来。食堂工作人员提前准备好包饺子所需要的材料,还指导学生如何和饺子馅,学生学着将肉和白菜和在一起,然后进行调味。接下来大家分工合作,秩序井然,忙得不亦乐乎。大概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学生包出了一排排有大有小、有圆有扁的饺子,每一个都独具特色、有模有样。最后厨师帮我们下饺子,一盘盘有着热气和香气的饺子端上了桌,寒冷的冬日在学生们开怀的笑容里也变得无比温暖。学生们在快乐地包饺子和品尝饺子的过程中收获了友谊和乐趣,也让自己的劳动能力在团结合作中进一步提升。

此外,我还经常从课文中选择适合学生参与的劳动项目,进一步凸显劳动教育。在学习《祖父的园子》《四时田园杂兴》等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文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进行种植。学生在学校的百草园中选择“种植角”,以小组为单位认领、培育植物,并且进行观察记录,进一步感悟劳动的价值,体验劳动的快乐,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不断提升劳动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寻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与路径,让劳动教育在语文课堂内外不断生长,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观念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维生素的新观念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健康观念治疗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