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点符号让阅读有味

2023-12-26徐江送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1期
关键词:断句省略号标点符号

徐江送

(怀宁县高河镇中心学校 安徽安庆 246100)

一、引言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载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在作者、读者眼里,它们同等重要。

通览本套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我发现每册都精选了“程度适宜、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课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养成良好品质”。其中“文质兼美、内涵丰富”从大的方面来讲体现为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可读性,创作方法具有指导性、适用性,语言文字具有规范性、准确性;从小的方面来讲,很多课文中的标点符号,都值得我们阅读者去欣赏、推敲、模仿,因为它们赋予没有生命的文字以灵魂、情感。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表述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的功能,而且有辅助修辞和有利于准确表达语义的作用。”标点符号具有停顿功能、语气功能、定性功能、修辞功能、审美功能、简化功能,有了它们,阅读才有味。

二、没有标点符号,阅读会无味

标点符号是适应人类社会语言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从古代的句读符号到现代的新式标点,再到今天的标点符号,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日益丰富,人类的思维越来越缜密,人们的感情也越来越丰富,在写作时就更需要依赖标点符号正确地、精细地进行表达。试想,若没有使用统一规范的标点符号,人们怎么能进行快速阅读?

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怎么读?一代又一代的语言文字工作研究者们,参考不同时期遗留下来的资料、文物,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反复推敲,发现古文断句是有其规律的:可以根据全文中名词或动词来断句;可以根据句首的虚词来断句;可以根据对话标志来断句;可以根据语序句式来断句;可以根据修辞方法来断句;可以根据总分关系来断句。判断断句是否正确,就看断句后句子是否都能讲得通,内容是否合情合理合逻辑。

三、改变标点符号,本意会变味

文以载道,以文传情。在书面语言中,文字只有在标点符号的配合下,才能传情达意,作者在创作时,会着意准确用词,也会细心选用标点符号。

(一)不可更改的特指

引号的用法之一就是赋予某个词语特殊的含义。

《天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很显然,这里带有引号的“无”“有”“实”“虚”皆非本意,是另有所指的。“无”和“虚”指的是作者透过天窗看到的或感受到的模糊的影像,如雨脚、闪电、星星、云朵等;“有”和“实”指的是作者想象中的具有清晰形象的事物,如蝙蝠、夜莺、猫头鹰等。

《鸟的天堂》最后一句话:“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鸟的天堂”是“实”,指鸟类每晚必去栖息的大榕树;“鸟的天堂”是“虚”,泛指鸟类生活的乐园。

除掉引号,指代不明,虚实难辨,语意就变味了。

(二)不可删除的省略

表述语言断断续续或语意未尽时可以使用省略号。

《金色的鱼钩》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前一个省略号省略了找鱼饵的过程:可能继续翻草皮,可能用工具挖草地,可能……老班长为了找到鱼饵,想了多少种办法,花了多久的时间,我们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去推测,但无论多么艰难,他不找到鱼饵不罢休。后一个省略号省略了找野菜的过程:除了“摸”,还有可能是“闻”,是“尝”,是……无论多么艰难,野菜必须找到。两个省略号连用,表示话语时断时续、欲言又止,弄点吃的,难啊!此处的省略号,准确地表现出了老班长在艰苦的条件下,仍旧尽职尽责地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穷人》中也有这样类似的句子:“……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作者把桑娜忐忑的心绪、善良的品质揉进了省略号里,让读者去细品。

删除省略号,含蓄变直白,人品大打折扣。

(三)不可替代的感叹

“你有感情想表达,就必须用我。”感叹号很自豪地如是说。

《珍珠鸟》这篇课文,就其结构来说,很特别,很少见:开篇就说“真好”,这是一个简短的感叹句。读完全文,回顾内容,发现这个感叹句不简单。一为全文设置了一个基调:赞叹、赞美,是真的好。二为文章设置了一个悬念:什么东西真好?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叹?读者的好奇心被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自此油然而生。读完这篇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我们不难发现:朋友为珍珠鸟布置的巢真好;珍珠鸟来“我”家后,“我”为它布置的居室除了原有舒适温暖之外,多了一份幽静,真好;雏鸟出现后,“我”从不去惊扰它们,还为它们一家添食加水,鸟儿们觉得真好;小鸟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愿意接近“我”,信任“我”,“我”觉得真好;人鸟能和谐相处,真好!

把感叹号换成句号或问号,作者的感情立马变得平淡。

(四)不可或缺的发问

“不管你真想问(疑问)还是假想问(设问、反问),只要你愿意问,我会义不容辞地满足你,因为我就是为你发问而生的。”

《海上日出》最后一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一个反问句,答案含在其中:“这是很伟大的奇观。”将这两句话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的效果却很不同。“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用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语气,比一般肯定句所表达的“肯定”语气更强烈,效果更好:这肯定是很伟大的奇观,无须质疑,也绝对不接受别人反驳。不服?请看课文内容!把课文读一遍,学着作者的样再问一遍,若不服,再读,直到自己心服口服为止。你不读它千百遍,其意不与你相见。

问在当问时,一问显魅力。

(五)没“她”“我”更好

《海底世界》第四自然段在介绍海底声音时,运用排比句介绍了三种声音之后,没有继续介绍下去,而是用了一个省略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编者为什么把它与《我们奇妙的世界》《火烧云》等安排在同一单元?多读深思,可解其意。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其声音的种类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整合一下,有代表性的声音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啾啾”“汪汪”之类,由“一斑”就可窥“全豹”了,何须“二斑”“三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写清楚”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主要写了“事物”的什么特点,二是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总览全文,课文从海底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等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和物产的丰富。若用较多的笔墨去写声音,那么,在有限的篇幅内,就无法“写清楚”其他内容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离不开这篇课文,与它写法堪称经典分不开:详处不惜墨,省在当省处,山显水更露。

四、带上标点符号,阅读会有味

在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是文字的黄金搭档。顺着文字、标点符号前行,读者才能顺利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同途殊归

《穷人》一文中写道:“古老的钟声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琥珀》一文中写道:“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同样是用一定的单位来表示时间,且词语之间用的都是逗号,表达方式基本相同,但结合具体语境,我们会发现,前者表示时间过得非常慢,给人一种煎熬的感觉:是啊,在这样恶劣天气里,在这个时间点,渔夫出海捕鱼还没有回来,生死未卜,不是因为贫穷谁会这样做呢?作为五个孩子的父亲没有回来,在家留守的母亲能不着急吗?能不盼望下一刻丈夫就会回来吗?后者表示时间过得非常快,似乎一眨眼就是几十年,就是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相较于琥珀形成需要的几万年时间,它们能不算短吗?能不算过得快吗?

同道不同谋,区别对待,各有味道。

(二)真假必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这么一句话:“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字面意思就是把“?”拉直,让它变成“!”,能这么理解吗?显然不能,把“?”拉成“!”没有任何意义。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科学精神”和本课课题,我们可以预测,这里的“?”指的是从常见现象中发现的问题,再结合课文内容,我们进一步发现,“?”还指要不断地发问,要追根求源。“!”指的是经历苦苦探索后所得到的真理。这样的表述,既凝练概括又生动形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味道在里面。

(三)将计就计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很多学生都觉得作者是多此一举,不如删除。其实,这篇课文入选教材时,编者有意略去了后面的部分。为什么?因为它所在的单元是本套教材首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的,让它以略读课文的形式出现,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阅读策略(预测)去阅读课文,成为积极的阅读者。略去故事后面的部分,正好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留出了空间。教师不妨将计就计,引导学生去预测:鸟太太得到了长胡子;鸟太太没有得到长胡子;胡萝卜先生还遇到了谁;它自己有没有得到胡子的帮助……学生预测之后,教师可以出示原文,供学生阅读参考。预测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要有根据、有道理,都是可以的。

你懂我的意: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

(四)特殊对待

《清贫》中有这样一句话:“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此处标点符号的用法有些特殊,“?!”连用。是不是用错了?没有,绝对没有。“如果一个句子既包含疑问语气,又包含感叹语气,问号与叹号就可以并用。至于并用时哪一个放在前面,哪一个放在后面并没有规定。”反复诵读,你就会发现本句话偏重于感叹语气。后面再加一个感叹号,让感叹的语气进一步得到加强:那两个国民党兵士及富翁们毫无疑问地会“齿冷三天”!

用法虽少见,吟诵味乃显。

五、中外标点符号,形味存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由此可见,教材中安排的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必须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这个更大的课堂——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读物。

(一)熟悉文字竖排读物中标点符号

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读物在文字排版上与现在流行的横排不一样,是竖排的,因此,在使用标点符号时,其形式有的与现用的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引号,现在常用的是西文形式,而在文字竖排的读物中则是“『』”和“「」”。在使用顺序上,中国大陆的标准是先用双引号,内部如果还需要引用,则用单引号;中国台湾的标准是先单引号,后双引号。无论形状的变化还是使用顺序的不同,其表示引用的意义依旧没有发生变化。

(二)熟悉中外读物中的标点符号

我们目前使用的标点符号是参考借鉴西方的标点体系制定的,它既保留了西方文章中标点符号的主体特征,又带有与汉语特点相适应的特色,因而中西文标点符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英文中没有书名号,遇到需要使用书名号时,字体就用斜体或者在相关单词下面画横线。英文的省略号是三个圆点,位置在行底,中文省略号是六个圆点,居于行中。在日文中,「」是引号,而『』是书名号。

标点符号藏五味,阅读理解须带上。

猜你喜欢

断句省略号标点符号
省略号
省略号来了
省略号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妙用标点巧断句
正确使用省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