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习惯
2023-12-25李艳
李艳
摘 要: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21世纪新型人才成长的需要。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是个体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对空间形式、数量关系自主探索的个性特征。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是决定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文章从巧设练习、开展实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独立思考;思维习惯
纵观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数学自主思维意识教学存在不足。基于此,立足小学数学教学,探究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的方法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巧设练习
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决定了思维的质量,影响着数学学习的结果。因此,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真正实现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巧设练习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的有效方法,可以促使小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自主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尝试解决,并根据问题的需要调整个人思维方向。
根据数学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与逻辑推理、思维抽象水平的紧密关系,教师应将问题链穿插到练习题中,带领小学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掘事物本质,有效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与习惯。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教师可渗透独立思考含量较高的“巧编算式”探究活动,要求小学生利用笔算题“46×57”中的4、6、5、7几个数字,编写乘积超过“46×57”的兩位数乘两位数算式。部分学生观察后,编写了“64×57”“75×46”“76×54”“76×45”几个算式。在学生编完算式后,教师可以再次提问:“哪些算式的乘积大于‘46×57?你能否快速判断呢?”常规方法为按照运算法则计算结果后对比,虽然可以判断两个算式之间的乘积大小,但是所需耗费时间较长,迫使学生独立思考速度快于笔算的策略,如根据数据特征运用估算方法快速判断“64×57”“75×46”“76×54”几个算式的乘积大于“46×57”的乘积。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76×45的乘积真的大于‘46×57吗?你还可以利用哪些方法进行判断?”在2个因数高度接近时,利用估算无法判断,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新的计算策略,即笔算。在初步激发小学生笔算意识后,教师可以设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选择题,出示“47×58(A20156,B2726,C2188)”,要求学生从A、B、C三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在学生选择完毕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的思考过程。如学生小明提出:我先计算个位的乘积是6,排除C选项2188,再把47估算成50,将58估算成60,60×50=3000,所以47×58≈3000,排除选项A20156,选择选项B2726;学生小红提出:两位数47×两位数58的积不可能是五位数,排除选项A20156,再计算个位数的乘积是6,答案选择B2726。教师可以在表扬学生自觉利用排除法获得正确答案这一行为的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位数47×两位数58的积不可能是五位数?启发学生选择最大的两位数99乘以最大的两位数99,将一个最大的两位数99估大为100,计算99×100,得出结果为9900,而99×99的乘积小于99×100的乘积。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举一反三,选择最小的两位数10乘以最小的两位数10,得出结果为100,确定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积可能是三位数或四位数,将小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过程引向深入。
整个练习过程充满挑战性、思考性,多数小学生可以兴致勃勃地参与“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思考过程,这在提高小学生估算、笔算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小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二、开展实验
开展实验是“做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强调让小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意识,并在动手验证过程中发展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数学实验可以在概念类知识教学、已有结论(或猜测)验证中发挥良好作用。
(一)概念类知识教学实验
在小学数学概念类、定理类知识教学中,需要教师借助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存在关系的实物展开直观实验,促使小学生在直观实验中亲手参与数学概念模型构建过程,并在模型构建过程中突破思维断点,助推独立思考。比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独立思考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关于相遇问题的实验模型:小刚和小明分别驾驶两辆汽车从相距320千米的两个地方相向开出,小刚驾驶汽车每小时行驶62千米,小明驾驶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几个小时小刚和小明可以相遇?因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相遇问题,对于问题中诸多数学概念不够熟悉,为帮助小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教师可以事先组织学生准备电动汽车弯矩,开展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过程中操作“同时出发、同时相遇、相向而行、相遇时间、速度、相遇路程”等概念。
在模拟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假定课桌的相对边沿为两个地方,同桌两人代表相向而行的两个司机,将两辆电动汽车玩具分别放置在课桌相对边沿,车头相对,在同一时刻放出电动汽车玩具,观察电动汽车玩具在课桌中的相遇情况。模拟实验后,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共同分析“相遇”“相向”“同时”等概念,在满足小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促使小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为小学生独立解决相遇问题奠定基础。
(二)已有数学结论验证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提出了多个数学结论,若教师直接将相关数学结论呈现在小学生面前,将增强小学生的思维惰性,不利于小学生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引入数学实验方法,在直观展示的基础上,设置实验内容,促使小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已有结论,并形成独立思考后验证的思维习惯。
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过程中,已有结论为:现实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确定的包含一定存在的和不可能存在的现象;不确定的只包含可能出现的现象。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乒乓球和一个乒乓球拍,引入实验:“现在需要利用乒乓球拍托打乒乓球40次,在拍打乒乓球过程中会落地吗?”在实验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与原因,如绝大多数小学生认为会落地,因为自己不会打乒乓球,而部分学生认为乒乓球不会落地。
在记录学生关于实验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乒乓球和一个乒乓球拍,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两人,轮流开展3次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最终实验结果显示全班大多数学生在拍打乒乓球40次过程中出现落地现象,极个别学生在拍打乒乓球40次过程中未出现落地。紧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数据,得出每一组学生拍打乒乓球40次过程中落地次数均不同。在分析数据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推理结论:“拍乒乓球是一种随机事件,拍打过程中落地与否是一种随机结果,有可能为0,也有可能为1、2、3……”通过对已有数学结论进行验证操作,可以直接刺激小学生大脑积极思考,促使小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体验独立思考的快乐,学会思考,形成“猜想—尝试—验证—总结”的思考模式。
三、创设情境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越发受到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个体需要,尊重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创设可激发小学生思考意识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由教师带领小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独立思考,为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据。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比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创设情境,为小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提供依据。在课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三维世界地图模型,滑动鼠标缩小或放大地图比例尺,通过直观的地图变化,调动小学生对比例的学习热情,促使其主动思考地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与比例尺之间的关系。
在利用多媒体软件导入课程后,教师可以收集生活中的实例素材,创建生活情境,促使小学生对比例知识实际应用的进一步认识,为其主动思考比例的现实价值提供依据。比如,教师可以先要求小学生观察教室的长度、宽度,并利用尺子进行测量。得出教室尺寸后,教师可要求小学生绘制教室平面图,并与小学生讨论按照实际尺寸绘制教室平面图需要多大图纸?怎样在A4练习本上完成教室平面图的绘制,启发小学生思考比例的现实应用,促使小学生自行完成书本中理论知识向现实应用内容的转变。同时考虑到部分小学生缺乏独立意识、无法自行组织思维活动,教师可以针对重难点知识,以问题链的形式,设置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促使小学生的思维处于长时间活跃状态,鼓励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如在小学生认真学习比例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教室的实际长是8米,一位同学绘制的平面图上,教室长是10厘米,这幅教室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解答问题时可以应用的知识有哪些?通过教师提出上述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直观体会比例的相关知识,自发思考问题解决过程,为学生真正掌握独立思考的思维形式提供依据。
四、合作学习
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逻辑性均具有较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合作学习模式,让小学生在与伙伴合作过程中开动脑筋,综合听觉、视觉等器官,发现知识的规律,全面凸显思维的过程,促使独立思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常规形态,帮助更多的学生体验数学独立思考的愉悦感。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沟通前期接触过的梯形,如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一般梯形等。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相应的梯形绘制到黑板上。随后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由两名成员到四名成员组成,要求各小组就某一梯形独立思考、交流,利用不同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并由专人记录。
如某小组选择双拼法,复制一个和梯形大小相同的梯形,将两者拼成平行四边形。此时,梯形的上底、下底的和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接着,他们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各小组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与其他小组共同评价,反思更加便利的推导方式,如割补法、数形结合法等,逐步打破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为小学生形成相对完善、灵活的独立思考思维品质提供依据。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是其具有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关键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掘数学在培养人的独立思考思维习惯方面的作用,有机融合学科认知結构、思维进阶结构、活动组织结构,巧妙设置练习,开展数学实验活动,促进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进阶,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独立思考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陈珍妮,吴仁芳. 数学高阶思维的基本蕴涵、教育价值及培养途径[J]. 教学与管理,2022(18):64-68.
[2]张四保,常宁. 数学主题教学中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2022(33):79-82.
[3]朱贵玺. 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须培养的四种关键能力[J]. 教学与管理,2020(02):36-38.
[4]徐菲菲.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渗透与融入[J]. 名师在线,2023(22):49-51.
[5]庞蒙,梁祺元,罗彦东.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数学思维——以简单几何体外接球问题为例[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15):81-82.
[6]刘歌. 从核心出发 有效解决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措施探究[J]. 考试周刊,2023(31):95-98.
[7]周宁,林新建.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时作业设计实践——以“复数乘、除运算的三角表示及其几何意义”为例[J]. 数学教学研究,2023,42(04):20-23+67.
[8]权茂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方法探究[J]. 甘肃教育研究,2023(07):133-135.
[9]于可霞. 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互动教学的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7):58-60.
(责任编辑:廖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