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特色培训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2023-12-25宋庆军徐善祥
宋庆军 徐善祥
摘要: 我校通过开发针对性强的校本特色培训教材,建立并完善具备实用性的特色培训鉴定资源库,提高培训师资团队技能水平,培养(培训)适用性人才以保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式,初步实现了工学兼顾和培训效益最大化。学校在不断巩固现有成果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教学领域,促使一批产业学院项目落地,实现了良性发展,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关键词: 培训教材 资源库 技能人才 县域经济
一、取得的成果
我校实训培训处负责学校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工作,通过开发校本培训教材、建立并完善特色培训鉴定资源库、不断提高培训师资团队水平、培养(培训)适用性人才等方式,积极拓展新的教学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具体如下:
(一)突出针对性,开发了校本特色培训教材
国家统编教材或行业教材,它是某一类技术技能传承的载体,时效性滞后,与环境、设备等不能有效同频,造成不少参训学员的学业水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硬性标准。为了更好地解决教材问题,我们组织人员编纂出版了适应灵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系列特色教材,并推广使用,累计使用12000人次以上。
(二)突出实用性,建立完善了特色培训资源库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只有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智慧内容,学员才能记得牢,用得上。把培训教师积累的智慧固化下来形成培训资源库,就成了我们的必然选择。于是我们动员培训教师筛选教学设计、论文、课件、视频及最新的教科研成果,建立了培训资源库。培训资源库内容丰富多样,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技能培训工作的需求,其中视频1000分钟、PPT300套、图片500张、题目800道、试卷200套。另外学校购买了大量的数据资源,补充学校培训资源库。培训资源库的建立符合生源特点,能满足企业需求。
(三)突出技能性,提高了培训师资团队水平
我校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培训师资水平,逐渐实现培训工作的规范化:选派200人次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鼓励超过150人次教师参加相关线上线下培训,安排超过300人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鼓励超过160人次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及考试并获取相应证书,聘任能工巧匠、技能大师担任兼职培训教师(或直接把学员送到生产线上开展培训,与有资质的第三方深度合作)。培训师资团队水平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更加有序有效地 开展 。
(四)突出适用性,保障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我校开展了多产业多层次的技能培训。
1.轴承培训
我县实施“打造百亿轴承产业”战略,依托我校创办了轴承产业园。我校为16家轴承企业提供9期高精自动化培训,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
2.安全培训
学校组织多批人员分赴工厂、社区、集镇开展安全培训,规模在30000人次以上。培训工作为安全生产提供支撑,有效避免安全生产事故。
3.技能培训
我校和多家培训机构合作,走入乡镇为企业开展了多期多工种的技能培训或精准提升培训。人数由2020年的8000人次,扩大到2021年的10366人次,2022年计划提升为20000人次。培训工作为生产提供人才支持,基本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4.服务类培训
根据社会对“技能提升型+家政服务型+养老护理型”的需求,学校组织人员走入全县20个乡镇(开发区),开展了社会紧缺的10大行业人才的培训达2500人次。参训人员学到了技能,拿到了证书,提高了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五)突出地域性,促使一批产业学院项目落地
1.颐高电商学院初见成效
连续开办8期,培训出超400人的电商人才。不少学员直播带货,成为繁荣地方经济的一支主 力军 。
2.轴承学院完成组建
已经完成选址和设计工作,建成后将基本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为我县轴承产业的产能大幅提升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3.非物質文化遗产传承学院成功运行
学院含磬石琴、泗州戏、钟馗画及赏石等专业,已于2021年5月建成,有核心成员100余人,辐射面近1000人。
4.食用菌产业学院正在筹备
该产业将为灵璧县另一支柱产业(蘑菇产销)提供人才支持。
(六)突出效益性,实现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向深入,特别是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先后成功通过B类和A类学校验收,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我校在校生突破11000人,已成为皖北最大的职业学校。学校与32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用人关系。学生有出路,学校有效益。
二、收获的经验
以上成果由以下几个因素促成。
(一)领导对培训重视程度高
校党委、校委会及各科室(系部)主要领导组成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下设由培训中心主任任组长,技能培训业务骨干任组员的工作小组。在党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师生同心合力,培训工作初见成效。
(二)培训资源建设针对性强
多项并举开发资源。教材方面,从统编教材到自编教材,用适合学情的培训校本教材对学员进行培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考证成绩和通过率。教师层面,从只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让学员学到了“真东西”,大幅度提高了他们就业创业的竞争力。培训模式上,从外聘到转型再到与第三方合作,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学校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实操技能,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成长。制度建设上,完善了学校制度体系,保证了各项技能培训工作的有序有效推进,保障了培训活动的质量。现实需求层面,凸显技能培训的针对性。近年来,县委提出“工业强县”“两县两区一基地”发展战略,企业急需大批技术工人。我校加大培养、培训力度,适应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培训方法手段实效性高
针对学员的知识基础和实操水平,改革培训方法,采取多样手段,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以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培训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送教下乡和送教进厂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
(四)培训理论与实践兼顾效益大
实操水平培训与理论素养、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并重,学校既重视学员短期的技能水平提升,也重视学员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技能培训资源库的建设,使参训学员的培训“永远在路上”。学校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普通技术工人和少数的高级工、技师,为经济的跨越发展与腾飞助力。
(五)培训团队建设业务精
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优秀教师团队非常必要和重要。通过深耕调研,把握企业需求,选派精干人员开展“对口”技能培训。紧紧围绕灵璧县委提出的“两县两区一基地”发展战略,积极发挥责任担当意识,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各类急需的技能人才。
(六)深化合作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学校依托技能培训团队的力量与区域主导产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了一批产业学院和企业学院。多方凝心聚力,共建共赢,抱团培养应用型人才,助力技能社会建设。
(七)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好
1.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县域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培训为县域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应用型人才支撑。与学校联合培训的机构13家,校企合作企业32家,技能培训工种增加至40个。特别是对轴承技术人才的培训,培养了大量灵璧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轴承产业人才。
2.打造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师资
通过多层次多专业的技能培训,参训教师业务能力明显提高。部分培训教师先后被授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江淮名师”的称号。多名师生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奖。
3.推进了学校多样化办学模式
有规模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推学校创办“灵璧县技工学校”“合工大技师学院灵璧分院”,建成“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中心”。学校组建了多个产业学院,运用成果经验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校“教育超市”更加具有吸引力。
4.提升了技能培训管理水平
学校在已有师资的基础上,聘用“能工巧匠”“技术骨干”进行专项培训,为企业输送不同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在各个技能大赛中,我校有37人次获得省市级以上奖项12个。
5.提高了学校社会声誉
学校办学得到了省市政府、省教育厅、有关企业、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对学校的认可度高,学生对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满意,评价好。学校得到社会高度认可,被《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学校被认定为安徽省“首批学徒制试点学校”、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校”和安徽省首批“1+x”证书试点学校。
6.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项目建设期间,先后有安徽艺术学院、安徽建工技师学院、宁波轴承协会等多所兄弟学校和行业协会先后到我校考察交流,对我校创造性开展职业教育,强化产教融合,积极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认可我校编写出版的培训教材和特色培训鉴定数据资源库。部分兄弟学校在考察期间,与我校编撰教材的专业培训教师相互交流、共同研讨,探索职业培训之路。
三、问题与不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的技能培训工作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是培训师资数量不足。我校承担技能培训、企业培训、创业培训、1+X培训、专项培训及订单式培训等多种类型培训,但培训教师目前仅有30多人,数量严重不足,现阶段只能与第三方合作或者外聘师资。这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种种不便,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
二是培训教材种类少。以往,我校开展技能培训,教师都是选用统编教材,而统编教材起点高,知识点稍显滞后,并不符合学员的认知实际,也与学员实际操作需求不契合。虽然学校组织培训人员编写了部分适用性强的教材,但人力的不足导致编撰刊印的教材种类偏少,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三是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我校培训人员大多是高校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对教材的掌控能力和实操能力有待提高。从企业聘请的技师往往实操经验很丰富,但教学能力略显不足,还需要磨合与提高。
四是培训鉴定项目多为试点工程,执行方向不明。一方面是省市下发的技能培训档给定的培训项目多为试点工程,没有明确的尺度,也没有成型的操作规范,我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能根据相关工程、相近的项目,再结合实地调研,才能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另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有些操作依据随着时代变化、环境变化、人文变化,已经与现实情况不匹配,学校教师只能依据原有的框架,探讨新的实施方案。
四、下一步打算
为更好开展技能培训工作,我校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设针对性更突出的培训资源
摒弃统编教材中晦涩难懂的内容,继续加大编撰适合学情的培训校本教材力度,争取更快更好地编撰出系列技能培训教材。
加大培训师资的培训力度,切实落实好教研学一体化模式。只有“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让学员学到“真东西”。
针对学员的认知基础,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培训方法切实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通过理实一体化、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培训的时间和空间。通过送教下乡和送教进厂,有效解决参训人员的“工学矛盾”。同时,促使培训教师和参训学员在使用培训资源库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工学兼顾,力求培训效益最大化
实操水平培训与理论素养、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并重,既重视学员短期内技能水平的提升,也重视学员职业生涯的可持續发展。加大技能培训资源库建设投入,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参训学员持续跟进学习和使用,使参训学员的培训“永远在路上”。这样就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普通技术工人和少数的高级工、技师,为经济的跨越发展与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三)密切关注动态信息,借鉴吸收先进成果
紧盯国内各大职教网站,了解最新的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方面的政策,知晓相关动态信息,在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借鉴吸收改进各试点项目的操作规程,依法依规做好各项试点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以适应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化的要求。
学校高质量发展成果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先后通过B类学校和A类学校验收,成为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袁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十大概念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3):44 47.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20(12):3 6.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