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我”而融,为“我们”而合
2023-12-25沃先桃赵群
沃先桃 赵群
摘要: 在“十四五”的新时代背景下,特殊教育的发展备受国家关注和支持。“融合教育”是国家推进特殊教育工作的一大战略方针,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实施融合教育的政策逐步完善、力度不断增强、保障持续优化。铜陵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将近5年的融合教育探索,构建出了适合本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医教结合、康教结合等多向融合的教育体系,以切实提升特殊教育的普惠发展和残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 康教一体 融合教育 残疾儿童 随班就读
铜陵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铜陵特校”是市区唯一一所向适龄残障儿童提供教育教学的学校。通过将近5年的融合教育探索,学校构建出了适合本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医教融合、康教融合、普特融合、社区融合、艺体融合等多向融合的教育体系。本文结合学校自实施融合教育以来的具体举措及实施的成效,进行归纳和梳理,以促进区域内融合教育协同发展。
一、找准依据 辨析背景
融合教育正在特殊教育学校大力推进。铜陵特校自2018年9月以来,开启构建“康教一体多向融合”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以推进区域内融合教育发展,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及办学品质,促进残障儿童多元发展。铜陵特校实施融合教育源于两个重要 背景 :
(一)以政策为引领的必然趋势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机制,改进特殊教育育人方式,强化随班就读,建立健全融合教育评价、督导检查和支持保障制度……”;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指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指出“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明确了融合教育的特殊地位,可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融合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
(二)以学生为本位的必然选择
残疾儿童的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障碍,目前大部分残疾学生仍在相关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同时仍有一部分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接受送教上门,此类儿童的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以学生为本位,开展多元的融合活动、开设适切的融合课程、建立有效的普特融合机制、构建牢固的医康合作机制,通过普特融合、社区融合、家庭融合等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学生生涯规划,助力残障儿童回归社会主流。
二、厘清思路 蓄势待发
融合教育实施的总体框架直接关系到目标实现的程度,对工作的逐步实施起到定方向、定目标和定思路的作用。
(一)以“康教一体”模式为载体
以康复训练和教育教学相结合为媒介手段,发挥“康教一体”教育模式的积极作用,经历各项融合活动,思想上激发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能力上提升学生沟通交往的技巧,学习上提高学生适应生活与社会的技能,人格上促进学生自我健全,让聋儿和智力落后儿童以及孤独症儿童在生活环境中逐步建立社交意识、提升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早日回归主流社会。
(二)以多种教育资源为内容
重点发挥资源教室、智慧校园、社区、残联、普校、教育机构等资源在融合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兼顾其他课程资源,使融合活动内容有重点、有比较、有鉴别,从中总结出成功经验。
(三)以教师研究活动为阵地
形成机制化、常态化、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形式,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交流研究,分析医教融合、康教融合、普特融合、社区融合等各项融合活动间的联系,形成以主题式活动为主、个性化活动为辅的活动开展模式。
(四)以融合活动效果为核心
开展融合教育的“圆心”是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紧密围绕“圆心”开拓、创新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学生的活动评比、成果展示、经验分享等活动检验融合教育工作的各项成效。
三、创新举措 稳步实施
(一)课程调整与教学改革双推进
以“基础+兴趣”相融合,“社会+生活”相融合的形式进行课程调整,在学前教育阶段推行医教结合,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融合活动,体现融合教育“以学定教”的内涵,凸显因材施教的本质。
1.“基础+兴趣”相融合
铜陵特校课程设置立足于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依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开足开齐各类课程。培智部坚持开设“基础+兴趣”课程,基础课程涵盖课程设置中的一般性课程,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满足学生基本文化学习需要,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兴趣课程包括非洲鼓、特奥训练、啦啦操、串珠、縫纫、编织等,发展学生协调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2.“社会+生活”相融合
为提高学生自我服务能力,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学校开设洗车、面点、烹饪三门课程,结合学生能力进行走班教学,探索适合智障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以及该课程在解决智障学生就业衔接方面的成效,帮助学生树立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信心。
(二)随班就读、特教全日制、送教上门三安置
目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出于安全考虑,甚至长期将残障儿童封闭在校园内,导致特殊儿童长期被“圈养”在家庭、学校内,与主流社会生活相脱离。特殊教育学校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本位,突破学校“围墙”的封锁,通过服务类型的拓宽、教学模式的变革和融合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融入社会主流。
1.开展随班就读,实施普特融合
学校积极推进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先后与市罗家村幼儿园、市实验小学及市第十七中学建立普特协作关系,多名听力障碍和孤独症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和中小学进行随班就读,每月由特校教师和普校教师共同制订学生教学计划,每天由特教学校的专业康复老师到普校为各个孩子提供30分钟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并进行教师间10分钟的融合教学交流,提升了普校教师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业素养,开启了铜陵特校普特融合的新模式。
2.聚焦特教全日制,实施活动融合
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多元融合活动,做到“一月一主题”,以发展其爱国情怀、劳动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交意愿,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自我认同感。
(1)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开展校内融合活动
校园是开展日常教学的根据地,学校充分结合学情及总体工作安排,有计划、有步骤、有主题地开展春耕节、秋收节、跳蚤市场、诗词大会、文艺展演、生活自理能力比赛等活动,进行劳动融合、社交融合,拓宽学生社交范围,促进学生团结协作、乐于表达等能力的发展,让“五大行动”落地生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开展校外融合活动
社会是校内各课程教学的延伸、拓展和实践基地,开展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白姜文化园,游览气象公园、滨江公园、湿地公园、天井湖公园、板栗山公园等融合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3.合理运用学科资源实施学科融合教学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智障学生在感知、记忆、注意、思维、运动、语言表达、意志品质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培智教学中要将单一学科教学转变为融入多学科资源的融合教学,以形成教学合力。例如教学运动与保健时,可以融合生活数学进行报数练习;绘画与手工教学可以融合律动与唱游进行情景模拟,再融合生活数学进行点数训练等。学科融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良方。
4.落实教育全覆盖,实施送教融合
全员教师参加送教上门工作,制订详实的工作方案,开展每月两次送教上门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每月进行一次材料收集整理,每两月进行一次工作交流,每学期进行一次工作汇报。关注重度残障儿童的生存教育,激发其“乐享生活”的意志。
(三)社区、教育机构、康复医院三联合
1.注重潜能开发,吸纳机构融合
学校自2018年起建立“融合公益课堂”,引进了鲨鱼体育和艺和美术两家教育机构进校园,日常教学中机构选派专业教师免费为特殊儿童提供每周一次的艺体类康复训练课程。组织教师定时、定量、定内容为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课堂教学和专业培训。历经将近5年的探究,形成了“1+X”的研讨模式,即1名机构专业教师和多名学校相关学科教师组成公益教研组,每学期初教研组教师共同商定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制订长期教学目标;每两周开展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以机构专业教师为主导,其他相关学科教师为辅助的形式,进行相关专业的理论学习、教法探讨、资源分享等活动;以机构专业教师的教学为核心,由该教师实施每课的第一节课教学,其他教师延续后面课时的巩固和拓展教学。开放融合式的公益课堂,为特殊儿童康复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贵机遇,为儿童融入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2.关注终身发展,开拓社区融合
打破学校教育壁垒,寻求到铜山社区、杨家山派出所、特警支队等社区资源的支持,助力学校发展,组织儿童每月一次在超市、广场、高铁站、农贸市场等贴近儿童生活的区域开展教学活动,把具有特色的课程内容搬到学校课堂,把特殊儿童需要的课堂搬进社区,为儿童创造社区融合环境。
3.着眼康复需求,引进医康融合
各所特教學校都存在诸多有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的学生,还有一些脑瘫儿童,伴有流口水、口齿不清、行走不便等症状。铜陵特校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建立了医学和康复教学专业人员深入合作的融合协同支持服务。学校与市康复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签署了医学康复指导协议,两所医院的医生定期来校开展面向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专业讲座,定期到校对学生进行指向性检测,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康复技能,提高家长持续开展学生家庭康复的能力,构建医学和康复教学协同支持服务体系。将近5年的康复知识讲座中,医生从特殊儿童病症的成因及病情发展、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家长的心路历程各方面着手,为家长在生活中和教师在教学中对孩子的训练提供了明确方向,并用诸多教学和就医中的实例及训练过程的经验帮助家长了解儿童,针对家长心理提供指导与改善方法,合力为儿童建立一个更为专业、科学的康复环境。
四、回顾历程 总结成效
经过将近5年的实践、探索和研究,铜陵特校在办学模式上、育人模式、教学形式上均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获得了各界的积极评价。
(一)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构建了“康教一体多向融合”教育体系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将康复和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以“随班就读+康复训练”为主导,以“公益课堂+融合活动”为辅助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首先,联合普通幼儿园和小学,为学生随班就读提供保障,并开展定期研讨活动,对随班就读儿童进行跟踪评价。其次,结合随班就读儿童的康复课程靶向干预,促进儿童积极发展。最后,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工作室”的力量,为学生提供艺体类课程,再结合学校开展的多元融合活动,多维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立足丰富教育资源,编写了校本融合活动手册
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学习认知规律,通过深入研究和发掘学生生活环境,拓展资源的广度与深度,编写了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康教一体融合活动校本活动手册并投入使用。手册中包含融合活动内容和活动评价记录,共12个单元,合计64个训练 项目 。
(三)立足以生为本理念,促进了学生能力提升
学生在体育、美术、音乐、作文、科技创新等各级各类比赛中均斩获佳绩,部分学生踏进了高等学府,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工作在不同的岗位,实现了学生深造和就业梦想,进一步加快了学生融入社会主流的步伐。
(四)立足融合实践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共育局面
在陪伴孩子进行各项融合活动的过程中,在参与学生随班就读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们看见了孩子积极向好的改变,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可塑性,以及这种改变给孩子带来的良好情绪体验,由开始的敷衍转变为主动配合,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共育局面。
(五)立足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特殊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规划之一。通过多年融合教育研究和实践,教师们经历探索、研究、实践、反思、总结等过程,形成了新的培智教育教学认识,达到了丰富教学手段、开拓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服务残障儿童发展和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目的。
五、直面困难 总结反思
尽管在实施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都能在不同层面取得不同程度的收获,但工作中仍存在着现时的困难,亟待妥善解决。
(一)理性归纳和提升上需要专家引领
铜陵特校多年来持续完善融合教育工作机制、开发融合活动项目、发展融合活动合作单位、创新融合活动形式。通过不懈努力,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生活适应、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家、校、社会三方的教育合力。然而学校在推进“多向融合”的工作中视野仍具有局限性,各项融合工作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有待提升,对“融合”的理性归纳和提升存在诸多疑虑,需要相关专家的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
(二)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铜陵特校正在积极探索校本融合教育的方式、策略、途径,在实践过程取得了初步进展,得到了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融合教育和各类融合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残疾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功能的改善,儿童及其家长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由于多数普校仍未成立相关部门,在推进铜陵特校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工作中仍面临着重重挑战,目前铜陵特校将持续积极进行对接,以开展结对、交流的方式,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残疾儿童是特殊教育的主体,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于家庭、于学校、于社会而言,都是“我”和“我们”的关系,面对特殊教育的新变化、新要求,铜陵特校融合教育工作仍需不断完善、总结反思,向追求卓越的道路持续迈进。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