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2023-12-25杨丽
杨丽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设“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式体育学习环境提供了基础条件,在促进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双重变革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高校要想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就应基于“互联网+”背景,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基于此,文章立足“互联网+”背景,首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概述,然后分析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探究高校体育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有效路径,以期为相关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体育;混合式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方式,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移动终端、定位设备、传感器等开始应用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进度更加灵活、学习内容更加多样、学习形式更加丰富,为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亟须基于“互联网+”背景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有效路径,引导学生养成规律运动、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
1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优势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旨在通过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积累知识与经验,使学生能够切实基于自身思维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需要、知识储备以及兴趣爱好等逐步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第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丰富的线上资源,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获取丰富的微课、慕课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突破了课堂与教材的限制;第二,线下实践活动具有检验、巩固、转化课程知识的作用,学生能够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完成线上知识的内化吸收与迁移应用,切实找准学习漏洞与不足,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学评价的即时性、准确性与针对性得到显著提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教师能够依托在线教育平台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个性化评价。
2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的主体性不突出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但是,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时对学生的阶段特征与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不足,且不注重分析学生身体机能、运动技能、体育品德等的发展状况,体育教学缺乏针对性与适宜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要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2.2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强
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存在过于重视实践教学的情况,将主要注意力投入在了动作演示、技能练习与体能训练中,体育课程学习主要依赖教师的亲自示范与口头讲解,学生难以依赖开放性的“互联网+教育”平台获取丰富多样的运动知识、健康知识等,体育教学成效并不理想。
2.3教学形式单一固化
教师要想推动高效体育课堂的构建,就应促进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等体育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与竞争中得到体育学习动能的激活,切实推动多方联动、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体育格局的构建。但是,部分教师依旧将体育课程教学机械地局限在体育课堂中,学生仅能够依赖模式化的学习活动进行训练,体育教学成效并不理想。
2.4教学评价宽泛、滞后
体育教学评价具有引导、激励、总结、反馈等作用,但是部分教师在组织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时依旧存在宽泛、滞后等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评价“指挥棒”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缺乏获取学生运动数据的有效渠道,仅仅依赖体育测验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学习状况与需求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关注,影响了高效体育课堂的构建。
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有效路径
3.1加强数据分析,设计层级性的教学目标
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赋能学生体育成绩、运动习惯、兴趣偏好等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动态呈现,充分把握学生身体机能、运动技能、体育品格的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要基于学生差异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级,切实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学目标的细化,为不同层级的学习提供差异化、层级性的学习标准、内容及方式,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均能够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开展体育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应用数字资源展开课程学习,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水平。
3.2组织课前理论预习,丰富学生体育理论知识
教师应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需要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课前教师应自觉基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微课、慕课资源等,使学生能够在课前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进行课前预习,有效拓展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时间、空间与资源,为学生打造“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式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为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照微课、慕课视频进行运动技能模仿,并运用电子设备以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记录与上传,使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短板与弱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案,明确体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切实提升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确保体育课程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
3.3强化媒体设备运用,组织动作示范指导活动
在动作示范指导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智慧多媒体播放运动技能、技巧演示视频,运用视频播放激活學生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够根据视频演示进行模仿与展示,教师则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观察与指导,有效激活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在动能,帮助学生掌握运动要点;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运用VR设备使学生沉浸在虚拟空间中,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个性化和主动性的体育学习情境,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激活学生体育锻炼热情,加深学生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切实保障体育教学的成效。
3.4应用智能记录设备,聚焦学生课后活动状况
首先,教师应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偏好、运动习惯等数据的整合分析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课后锻炼计划,提高学生课后锻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其次,教师要加强移动终端、智能穿戴设备等的推广,使学生的运动数据能够通过运动手表、手机软件等进行收集,使学生能够以目标为导向有规律地开展体育运动,帮助学生规律地开展体育锻炼,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体会到体育的魅力,自觉养成规律运动的良好习惯;最后,教师还应加强学生运动数据的整合、分析、排名与展示,绘制学生运动状况动态变化图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自身的运动水平,保障体育教学成效。
3.5构建多元评价模式,“教-学-评”一体化
在体育教学评价中,首先,教师应通过学生基础数据、日常数据、测评数据等数据的分析与整合,切实基于学生差异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身体机能、运动技能、运动习惯以及体育品德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为教学评价的开展提供标准参考;其次,教师应强化“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应用,依托智能终端设备获取并整合学生的运动数据,基于数据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发挥教师评价引导、激励与总结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规律锻炼、终身运动的意识;最后,教师还应基于“互联网+教育”平台提升生生互动成效,既要通过公开学生的运动数据、运动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要借助留言、评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生生评价,促使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等良好风气在学生团体中的形成,切实激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能。
3.6增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素养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能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中得到信息素养、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全面發展,切实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方向指引与目标保障。在教师的培训活动中,高校要主动构建“常态化”教师培训机制,既要借助名师工作室、培训进修、师徒结对、集体教研等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使教师在面对面研讨、一对一帮扶中掌握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路径,也要依托信息化教师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线上课程学习资源,使教师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参与教师培训工作,引导教师树立运用信息技术赋能体育教学的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坚实的支持与保障。与此同时,高校还应注重优化教师考核激励工作,将混合式教学应用成效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依托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开展奖惩激励工作,通过薪酬激励、奖金激励、晋升激励、培训激励、表彰激励以及假期激励等形式的综合应用,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潜能,推动高质量、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4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被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的重要路径。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就要紧抓“互联网+教育”机遇,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强化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应用,推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增强体质、锤炼意识、健全人格等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