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哈尔滨全面依法治市研究
2023-12-22李玲玲
摘 要:习近平法治思想对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哈尔滨市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市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立法质量有待提升、执法水平有待进步、“五治融合”有待深化、普法形式有待创新等不足。对此,可以通过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效;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深化“五治融合”,服务基层群众;创新普法方式,提升普法实效等举措,进一步深入推进哈尔滨全面依法治市工作。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市;五治融合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6-0054-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逐步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近年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依法治市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工作的深入开展,工作成效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进一步统筹推进哈尔滨依法治市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为建设“六个龙江”“七大都市”保驾护航的必要举措。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的依法治市观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从历史发展看,国家强盛往往同法治相伴而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基本方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法治领域的创新。全面依法治市,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加强地方立法,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中,科学立法是前提,有了完备的法律法规才能为依法治市提供遵循和指引。完善市域社会治理新兴领域、重点领域立法,在打造营商环境上增强法治供给,在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上提供法治支撑,在维护平安和谐稳定上强化法治保障,为依法治市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提供法治保障。
(二)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夯实民心之基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它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问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必须深刻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丰富理论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切实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使依法治市工作中的人民性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三)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治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但法律并非万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既要注重发挥法律的规范指引作用,也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国家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进行具体部署,提出具体要求。推进依法治市工作,需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及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融合”为抓手,创优“五治融合”方式,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实现市域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四)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领导干部在全面依法治市中肩负的重要责任,并对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提出明确要求。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市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关系着依法治市工作能否顺利地向纵深推进、能否取得预期成效。
二、哈尔滨市依法治市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一)立法程序趋于完善,立法质量有待提升
近几年,按照“立小而精的法、立管用的法、立有地方特色的法”的立法新思路,哈尔滨市根据国家及省工作要求,不断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制定了《哈尔滨市法治社会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哈尔滨市城市供水条例》《哈尔滨市社区工作者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实现市域治理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多次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会议,以市委名义印发法治建设方案,组织全面依法治市集中考评,完成多部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审核和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同时也要看到不足,主要表现在個别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之间存在冲突,个别不再适用的规范性文件未及时清理,个别法规的修订不及时等。根据国家及黑龙江省关于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要求,应及时对现行有效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及时废止不再适用的规章文件。定期开展立法后的评估工作,组织专家对政府规章进行立法后的评估,及时修改不完善之处。
(二)阳光执法逐步推进,执法水平有待进步
哈尔滨市率先在全国出台关于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先后印发了《哈尔滨市行政执法公示办法》《哈尔滨市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规定》《哈尔滨市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深入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为黑龙江省树立了标杆。将法治建设关键业务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应用系统、推动法治建设信息化等举措写入《哈尔滨市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率先在全省推行“一个窗口做公示、一张清单定任务、一把尺子定标准、一套工具采信息、一本手册解难题”“五个一”双随机监管新模式,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率先在全省设立哈尔滨新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组建一个直属总队、五个“战区”,推行“一支队伍全能执法”“一个战区综合执法”“一套标准严格执法”,真正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队伍之外无执法”。同时也要看到,在行政执法改革过程中存在工作衔接不畅、执法人员配备不足、部分司法机构设置不健全、工作力量薄弱等问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仍存在部分基层执法人员法治意识不强、“轻程序、重实体”、粗暴执法等问题。
(三)基层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五治融合”有待深化
近几年,哈尔滨市坚持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为抓手,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深化城乡社区治理改革,突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治理领导小组核心作用,着力推进基层治理试点工作,形成社区党委、居委会、业委会及物业公司的“四位一体”治理模式。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村级民主协商试点,营造民主协商良好氛围;完善村(居)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村务公开,加大村(居)民对村(居)级事务的管理监督,将家庭美德和反家暴有关内容及时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能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优化社区服务功能,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增强社区自治能力。积极谋划全市智慧社区建设的总体框架,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确定并完成100个省级智慧社区试点项目申报工作,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同时,哈尔滨市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仍需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准确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四)普法文化阵地初具规模,普法形式有待创新
哈尔滨市已实施百个法治文化楼道和百个法治文化乡村“双百”文化建设工程,打造阿城区红星镇法治文化广场等154个法治文化阵地样板,10个村(社区)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创新“宪法宣传进地铁”“师大普法夜市”“冰冰夏夏动漫形象”“民法典便民折页”“民法典宣传月”等载体,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称号。形式依然传统,需要发挥新媒体普法的优势。
三、推进哈尔滨市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效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紧紧围绕统筹发展与安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等领域和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正当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及配套制度。加强疫情防控、公共衛生领域和志愿服务方面的立法工作。完善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工作等方面的配套制度体系。依法依规落实纾困惠企政策,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道德规范建设,重点发挥德治的辅助作用。要完善善行激励机制,大力褒奖社会上的善行义举,形成人人崇德向善的正向效应。强化教育、医疗等领域道德规范的评价、监督功能,深入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依法依规惩处失德失范行为。
(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加强联合执法、综合执法、协作执法的组织指挥和统筹协调,着力实现行政执法水平普遍提升,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风清气正、公平正义。大力推进跨领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加快实现违法线索互联、执法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整合基层执法队伍,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更快更精准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建立人民群众监督评价机制,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和执法效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三)深化“五治融合”,服务基层群众
一是打造“五治融合”综合服务平台。借鉴江西省宜春市“五治融合”新方式,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推进基层党群服务中心与综合治理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矛盾调处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多心融合”,打造集党群活动、法治服务、德治教化、事务代办、自治议事等“一核多元”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二是整合“五治融合”资源要素。许勤书记在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积极探索“数字化+网格化”基层治理模式,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社区(村)管理和服务水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通过整合基层党建、卫健、综治、应急管理等多个功能型网格为“一张网”,将“五治要素”纳入网格化管理,统筹推进市域“一张网”综合治理工作。三是创新“五治融合”形式。运用“互联网+”,加强大数据与传统治理方式的融合,推进智能化建设,构建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贯通的一体化平台,提升平安哈尔滨建设水平。全面实施小区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和改造,拓展治安风险智能感知、特殊人群智能服务等功能,推动社会长治久安。
(四)创新普法方式,提升普法实效
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完成,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一是集中发挥专业平台普法作用。搭建多元化法律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律师在协调解决各类纠纷中的作用和专业优势,通过以案释法等形式,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矛盾调解、信访化解等活动。二是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定制式普法服务。因老人、妇女、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权益极易受到侵犯,针对此类重点群体,可通过提供“定制式”普法服务,分类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同时,根据群体活动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如根据老年群体早晨买菜的习惯,通过“普法宣传车”停驻市场播放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普法。结合青少年群体节假日游玩频率较高的特点,在广场聚集区播放“普法宣传动画片”,吸引青少年群体关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提升普法效果。针对普通群体,可围绕休闲广场、便民服务站及人员聚集地,流动播放普法影片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知识。三是根据新法普及要求适时开展宣传培训。以“八五”普法为契机,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宣传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新出台或新修订的对社会、行业影响较大的法律法规等,要通过普法直播课程、普法专题培训等方式,及时为群众宣讲答疑,实现新法速递、精准普法,切实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1):5-54.
[2]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J].东方法学,2021(1):5-24.
[3]王轶.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推进法治中国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6):1-4.
[4]李林.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J].人民论坛,2022(20):6-11.
[5]葛晓燕.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N].法治日报,2021-01-25.
[6]钱弘道,刘静.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立法理论[J].法治现代化研究,2023(2):25-41.
[7]万方亮.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的课程展开——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参照[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86-92,106.
(责任编辑:田 苗)
收稿日期:2023-07-27
作者简介:李玲玲,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法学、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