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坚持开拓创新的三重逻辑

2023-12-22胡俊鹏

学理论·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

摘 要: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武器。理论、实践、制度、文化及各方面创新构成了开拓创新的基本逻辑向度。从理论来源看,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从历史脉络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在不同历史时期带领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从实践征程看,开拓创新是党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历史成就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6-0062-0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1]。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丰功伟业。在新的历史發展阶段,必须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以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

一、坚持开拓创新的理论逻辑

(一)坚持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开拓创新是以辩证法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特色。“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22。辩证法要求人们以革新的思维而非保守的理念认识和改造世界,在实践过程中及时破除不合乎现实的观念,打破陈旧的框架,创造新理论、开辟新道路、发展新文化、完善新制度、解决新问题。

理论创新是指人们突破原有理论体系和框架,理性分析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及规律的揭示和预见。马克思主义重视理论创新,理论不是教条,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588。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能够立足时代之基,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不同发展环境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科学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

实践是创新的根基。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创新虽然复杂,但始终来源于最基本的三种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创新,将改造世界作为哲学的重要任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135,马克思主义正是为了指导无产阶级打碎充满阶级对立的旧世界、实现人类解放而创立的,是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马克思、恩格斯曾根据巴黎公社革命实践的经验,对《共产党宣言》做出重要修改和补充,“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4]377。列宁也曾指出,“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5]381。

文化创新是文化永葆活力的保证。马克思主义重视文化创新,认为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政治、经济起到重要的反作用。若能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群众,必将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思想文化将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通过文化创新发展新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制度的革新,是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重视制度创新,提出评价制度合理与否的根本标准即能否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应及时进行变革。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601,从而为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开拓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之一。被誉为“万经之首”的《周易》提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就是破旧,鼎便是立新,体现出鲜明的变革思想与创新精神,进取创新深深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特质形成的重要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理论创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创造了中国思想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汉武帝时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但也始终根据时代变化而不断完善和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吸收佛、道两教的精神,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北宋时,儒家学者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明朝时期,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将儒学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继承,其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法理念、民主思想及经世致用的学风等使传统儒学出现新的生机,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实践创新。中国古代科技便是以实践为导向,从生活中产生的实用技术,中国人民在各领域的发明创造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烙印,四大发明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实践智慧的结晶。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伟大工程也是实践改造世界的范例,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防洪灌溉的都江堰、气势宏伟的紫禁城,无不显示出伟大的创造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文化创新。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从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独树一帜。各个时代均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戏曲、小说,均在历史的进步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华文化独有的民族性、时代性、包容性可见一斑,文化的不断创新成为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形成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丰厚养料,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续写新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制度创新。以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例,确立于秦,汉时进一步巩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该制度。北宋通过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使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财政大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建立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直至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二、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

(一)推进理论创新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际斗争中坚决反对党内存在对苏联和共产国际革命理论的盲目崇拜,指出:“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6]11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从理论上科学回答了如何在落后的中国进行革命的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反对照搬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力倡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尝试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再一次结合,形成了初步探索时期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彻底否定长期以来的“左”倾思想,冲破人为设置的思想束缚,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7]143,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形势下坚持理论创新,在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等问题上形成了新的认识,完善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从理论上深化了如何从实际出发,不断建设、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8]183。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执政考验,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对党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关系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考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形成,形成了对我们正面临的重大课题的正确认识,以大量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回答了我国以至整个世界何去何从的问题,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推进实践创新的成就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140,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重视实践,反对空谈,从成立伊始便投入改变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革命实践中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否定将苏联革命实践模板化的错误倾向,在实际斗争中注意到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独创性的中国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注意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9]23。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注意吸取苏联的教训,既为我国工业化打下基础,又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生产建设方面,邓小平同志强调“摸着石头过河”,鲜明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步的。正因如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实践中蓬勃发展,综合国力获得大幅提升。

新时代以来,面对世界发生的变化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党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以不回避问题和风险的勇气和担当进行伟大斗争。正是因为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我们才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取得伟大成就,使得我们国家各方面的面貌发生积极转变,顺利实现党和国家的规划目标,正在向着新的规划目标而努力前行。

(三)推进文化创新的成就

能否进行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关键所在。纵观中国近代历史,激烈的思想交锋始终贯穿于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角逐中,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文化与政治、经济辩证关系的正确认识,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将构建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为建设新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为思想武器,彻底否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文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将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提出要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胡锦涛同志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该时期我们取得伟大成就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将文化创新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18。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充分汲取本民族历史形成的优秀文化的丰富资源、持续发掘革命文化的效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使得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新时代以来我们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推进制度创新的成就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共自成立伊始便重视制度变革与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彻底否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在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民主选举制度等为新中国成立后各项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为战胜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势力提供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各项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前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反思党和国家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端,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7]333。他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协调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破除各方面体制存在的壁垒,建立起符合发展要求的各方面体制机制,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在党明确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基本經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及各原有政治制度的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坚定制度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对制度问题的认识和探索方面的最新成果。首先,全会从十三个方面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其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三个层面,加深了对制度体系内在结构和基本要素的认识;最后,将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统一起来,认识到制度有优势不等同于治理能力必然有效,必须通过改革将两者统一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坚持开拓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要求

(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今世界形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空前复杂,面对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坚持开拓创新以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第一,开拓创新是应对西方国家封锁遏制的有力武器。中国的崛起“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1]。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取得优势地位,目前资强社弱的格局依然未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种种手段打压中国。中国要赢得主动,必须提高综合国力,而不断创新是关键。依靠创新才能够不断提升我国科技水平,解决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卡脖子”问题;依靠创新才能够突破西方范式,从自身民主实践中提炼出原创性民主话语,同西方国家争夺民主话语权;依靠创新才能够提升自身军事实力,对西方国家保持强大的止战能力;依靠创新才能够提升自身实力及影响力,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第二,开拓创新是引领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遭遇逆流和自由民主模式的衰落使得世界形势出现重大变化。照搬西方模式的国家陷入发展困境之中,世界将去向何处及各国如何应对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一贯倡导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并且不断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崭新样板。中国要保持自身对于世界各国的吸引力,就必须不断推进自身理论、实践、制度、文化创新,使中国模式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

(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原有社会主要矛盾工作思路需要进行新的调整,必须坚持开拓创新、突破惯性思维,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

首先,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以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所处的现实情况。党以开拓性的思维分析我国现实变化,提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时提出的“动态”“积极有为”“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等,鲜明体现出我们党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奋力开拓、积极创新的主体能动作用。要在基于新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坚持开拓创新,针对新问题新挑战采取新措施,在改革创新中攻坚克难,在不断开拓中開辟新局。

其次,以开拓创新实现发展理念及时更新,党立足发展实践变化,提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我们党在新发展阶段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理念指引,以创新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我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协调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不平衡问题,协调推进各方面事业发展进步。以绿色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自然环境约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开放推动构建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体制,形成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共享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开辟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局面。

最后,以开拓创新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催促我们调整原有的发展格局,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世界工厂模式,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革新。党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认识到必须从供给侧入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畅通经济循环,而不是一味强调需求侧的作用,必须扩大内需、构建强大的国内市场才能抵御外需变化对我国造成的风险,必须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才能打破西方制裁,实现自身发展水平的跃升,必须推动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

(三)建设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关键在党,面对新征程上许多具有新特点的问题等矛盾与挑战,必须不断实现党的自我革新,必须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8]47。在开拓创新中推进党的建设,首先,必须根据新的形势不断优化党的建设的工作布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以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加强组织建设以使各级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加强作风建设以确保党与人民始终生死相依,加强纪律建设并构建高效的监督体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彻底清除存在于党内的腐败分子,清除腐败这一附着于党肌体上的毒瘤,将制度建设贯穿各个方面,开辟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其次,不断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困难挑战的根本保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8]16。必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各项制度,以建立和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增强党领导人民实现复兴伟业的思想自觉和责任担当。以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确保党的各项决策能够有效落实。以健全党的领导制度,确保党能够统领国家各项事业、有效解决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以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确保党和人民始终生死相依、凝聚起实现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以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确保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本领,能够应对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对党提出的各种考验。以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进而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确保党能够成功跳出“历史周期率”,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田 苗)

收稿日期:2022-10-25

作者简介:胡俊鹏,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略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党刊编辑素养的思考
基层学校工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探究
服务全球学子 成就国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