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点突破”的基本特征与教学价值

2023-12-21陈梦园

小学生 2023年24期
关键词:英雄文本母亲

☉陈梦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隐藏的那“一点”,将之作为撬动课堂对话的媒介,由此不断延伸、拓展,实现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感受文本表达的意蕴,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一、“一点突破”的基本特征

(一)“一词一悟”树立人物形象

《小英雄雨来》是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如何理解“英雄”,需要从情节的补叙当中,发现“英雄”的过人之处,需要从情节的对比当中,还原“英雄”的壮举之处,需要从节奏把握之中,讲述英雄的寻常之处。因此,紧扣“英雄”一词,可以作为“一点突破”的起点。

一是抓住人们的叹息,发现“英雄”的过人之处。教学中,教师抓住全篇小说内容最短的第五部分作为发现“英雄”本领的原点。文章当中,作者通过“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芦花村的孩子们……呜呜地哭了”三句话,形象地刻画了芦花村男女老少对雨来的痛惜,从侧面刻画了雨来是一个“英雄”。作为小说中的主角,作者在进行情节推动的时候注重一波三折,作者没有很快地还原故事的结尾,反向笔锋一转,通过李大叔的出场,让雨来“英雄”的行为结果更为真实。在父老乡亲的“往河沿跑”的过程中,发现“雨来没有死”的是铁头。铁头是雨来的好朋友,最为了解雨来,也是雨来妈妈追赶雨来的时候,让雨来“往水里跑”的人物,自然熟悉雨来,了解雨来,因此发现“雨来没有死”就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二是从情节的对比当中,还原“英雄”的壮举之处。在整篇课文中,雨来和鬼子斗争的情节是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了“英雄”壮举。教授中,教师可以抓住“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这句话中的“没有”、“也没有”作为关键词句。雨来内心究竟想不想吃鬼子的糖呢?这个问题抛出之后,班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孩子认为当时的雨来面对糖果有些许心动,毕竟孩子都是喜欢糖果的;更多的孩子则认为雨来的内心是坚定而毫不动摇的。“为什么此刻,雨来的内心一定是坚定而毫不动摇的呢?”紧接着,笔者进行了追问。一问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很快从文中梳理出相关信息: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三次是他的血溅在这几行字上,更加说明雨来的爱国情感已经流淌在血液中,成为心灵深处的烙印。由此可见,雨来的内心定是不会因为一块糖一枚戒指而动摇的。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雨来说了三次“没看见”。第一次“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镇定而勇敢;第二次当敌人一边哄骗一边用刀劈威吓时,“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有丝毫的胆怯,也没有丝毫的犹豫;第三次则是在敌人对雨来扭耳朵、打巴掌、揪脸上的肉,拳打脚踢,打得雨来喘不上气,脑袋嗡嗡地叫,两眼冒金星,鼻血直流时,“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雨来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已经在所有孩子心目中立起来了。

三是从节奏把握之中,讲述英雄的寻常之处。“小英雄”既要关注“英雄”,也要关注“小”,作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雨来的“英雄”形象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有着现实的生活基础,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中,教师要讲一讲英雄的日常生活。如小说以雨来的游泳“逃打”开场,又以雨来的游泳“逃生”结尾,首尾呼应,张弛有度,是“英雄”生活的前后照应。再如对还乡河景色的描写,既有娓娓道来的工笔细描,也有恢宏壮观的挥毫写意,一草一木,此情此景,在寻常生活中蕴含了雨来作为一个“小英雄”的爱国气节,在于保护美丽的家乡,在于和敌人作顽强的斗争,在于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精神在还乡河的河水中静静流淌。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核心内容,将其作为感受人物形象的逻辑起点,通过“一点突破”,一点带起一片,起到纲张目举的作用,紧扣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既服务课堂,又能将学生对人物认知向生活延伸。

(二)“一词一品”感受人物精神

《慈母情深》是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梁晓声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向母亲要钱买《青年近卫军》的故事,在教学中感受“母亲”的形象是阅读小说的重点。小说中连用了三个“我的母亲”,将“母亲”辛苦劳作的场面刻画得细致、深刻,读来令人辛酸,让人心疼,通过寥寥数语,塑造了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而坚忍不拔的母亲形象。内容虽然简短,但文言简练,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母亲的形象究竟是如何出现在作者的眼前的,笔者引导学生围绕“我的母亲”展开想象:

师:同学们,现在谁的背直起来了?

生:我的母亲。

师:谁的身体转过来了?

生:我的母亲。

师:谁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生:我的母亲。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好呢?“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身体转过来了”,“我的母亲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我们将书上的句子和老师改过来的句子放在一起读一读。

师:两句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是呀,这三个句子集中体现了梁晓声对童年苦难生活的回忆,如果说这是一组镜头,这应该是一组慢镜头。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慢镜头,顾名思义,就是将动作、表情、细节放慢,目的是让我们把情节内容看清楚,看细致。同学们,现在我们闭上眼睛,你会看到一个怎样的背呢?

生1:我看到了一个由于长时间趴在缝纫机上工作,已经弯曲了的背。

生2:我看到了一个瘦弱的背。

生3:我看到一个弯曲的背慢慢直起来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紧紧围绕“我的母亲”作为感受人物形象的关键词语,带领学生通过句子比较,画面联想,情感渲染,让学生“在文本当中走几个来回”,实现了对人物形象的全面认知,为升华母亲的形象做好铺垫,实现了“言”和“意”的勾连、共生、发展。[1]

报有报眼,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词,将之作为教学的起点。再如五年级《松鼠》一文,作者布封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松鼠,但是不难发现,原文与教材中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能够从中发现编者意图,可以更好地带领学生了解“松鼠”小动物的特征,了解“说明文”的文体单元特征。如抓住文中的“讨人喜欢”一词,学生经过对比,就能发现“叫声比黄鼠狼还要尖锐些”的描写与“讨人喜欢”之间存在着感情的不一致。在中国人的审美认知中,“黄鼠狼”是一个反面角色,自然“不讨人喜欢”,编者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作了适当的删减;再如从“说明文”这一文体特征出发,学生经过对比,就能发现“有人说,黄鼠狼过河用树皮当船,用尾巴当帆和舵”,因为说明文讲究的是说明精准、科学、有序,“有人说”与说明文要求的严谨性不一致,编者自然也进行了取舍。当学生从这些“一词一悟”出发,能够发现文本当中隐藏的表达秘奥,有助于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当然也有助于对于“松鼠”这一拟人化形象的认知。

特级教师姜树华在《言意共生:指向人的语文学习》一书中强调,语文学习过程是一种经历,是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走进语言,感悟语言,思考语言,品味语言。通过以上两个教学片段不难发现,一字之品可以如此细微,如此美妙。用美学家朱光潜的名言来表达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三)“一字一析”体会人物心境

《长相思》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词,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们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上阙写出了行军的艰辛,下阙则以梦碎写出思乡之情。

实际教学中,对于下阙中风雪扰碎梦境,作者思乡心切,孩子们能很快找到文眼“碎”字,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对于上阙行军之艰难,因为距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有的老师会结合地图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会路途之远,孩子们也能从“山一程,水一程”初步体会到山高水远,但对于行军途中的跋涉到底艰辛何在,对于作者当时心境的体悟并不深刻,容易浮于浅表。

怎样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将士们艰难行军的心境呢,作者的思乡之情在这里有无体现呢?笔者关注到“向”这个字,这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个字。“身向榆关那畔行”,寥寥七个字,就写出了漫长行军途中,将士们身心的疲惫。因此,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身向榆关那畔行”,一个“向”字,体现了作者千万种心境,大家说说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榆关就是山海关,山海关的那一边是将士们行军的目的地,从“向”一字,可以看出当时作者所在之处与山海关尚有一段距离,甚至是很长的一段距离。

生2:我从“向”字看出了,将士们行军时朝着目标不断前进,即使山高路陡,途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他们还是继续向前。

生3:“向”这个字,让我仿佛看到将士们面对着山海关的方向,心里想:什么时候才会到达呢?

生4:我从“向”字体会到作者虽然向着山海关方向前行,但是离山海关越近,距离家乡就越遥远,我想此刻作者的身向着山海关,心却是向着自己的故乡。

师:是呀,如果说“身”“行”表现的是将士艰辛行军的样态,“向”字则更能表现出将士们,尤其是作者当时在漫漫征途中思乡的心境。身“向”着榆关,心却是“向”着故园。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一个“向”字的品析,带动了全文的情感脉络,纳兰性德生性忧郁,词风清婉,虽然对小学生而言不宜讲解过多关于作者的个性特征,但对于用词的精妙之处,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二、“一点突破”的教学价值

(一)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

统编版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特别是选了不少长文章,要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对这些“长文本”逐一的谴词析句,在时间上完成不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特征,找到恰当的关键字词作为突破的要点。如说明文文体要抓住文章当中的一些表示“说明准确”的词语作为突破口,如现代诗歌要抓住一些意象表达的内容作为突破口,如小说要抓住一些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作为突破口。

(二)助力学生的思维进阶

聚焦重点词句,有助于调度学生思维发展。如在阅读《好的故事》时,对于“鲁迅单元”的学习文本来说,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抓住“象征”作为关键词,需要教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课后阅读链接,从冯雪峰和李何林的解读当中去理解表面写的是风景,实际上是精神的寄托。因此,“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成为这篇文章的核心学习价值后,学生的思维就在对比中理解,在表征深处流连,在矛盾冲突中发展,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落实五育的深度融合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从语文要素走向知识的建构,最终实现的是对人文主题中“人文”的发展,也就是借助教材手段实施立德树人。[2]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在润物无声中进行五育融合,是让学引思,启智增慧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学习中,教师抓住“多子折枝”一词,让学生说一说在古代,王戎是如何判断“此必苦李”的,再让学生说说现代社会“多子折枝”又可能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当下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的素质不断提升,不仅不再去摘取道旁的“李树”,而且会去保护这些果树。就这样关注“一点突破”,从知识走向了情感,从方法走向了能力,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思路。

(四)打通课堂的内外界限

“一点突破”,向内,是突破文本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向外,是打开文本阅读的通道。如在《观潮》一文中,对于“千万匹白色战马”的浩浩荡荡场面,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的经验,很难实现语文要素的“根据画面展开想象”,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向内、向外两个通道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如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万马奔腾的场面,还可以出示《巩乃思的马》短文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作者是如何描写策马驰骋的场面,从而建构起画面。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艺术,要抓住一点,带出一片,字斟句酌,沉入词语,品味精微的文本诗意。通过研读文本,找到文本当中的关键字词和核心价值,帮助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言意共生,让学生如临其境,如入其心,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猜你喜欢

英雄文本母亲
英雄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给母亲的信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