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剧《鲁镇》的艺术成就及其成功演出的启示意义

2023-12-20段金龙乔寒冰

戏友 2023年4期
关键词:曲剧鲁镇剧作

段金龙 乔寒冰

2021 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 周年,著名剧作家陈涌泉与著名戏曲导演张曼君联袂打造的大型现代曲剧《鲁镇》,由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并于2021 年12 月28 日晚在郑州成功首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是陈涌泉继《阿Q 与孔乙己》《风雨故园》后又一鲁迅作品改编力作。他以模糊概念“鲁镇”作为剧作背景,主、副线交织,形形色色人物悉数登场,完成“从小说到戏曲的转化”,加之一众优秀创作者的努力,揭示“病态环境里,人人都是受害者”的鲜明主题,做到了相对完美的舞台呈现。

一、主题、人物与冲突:曲剧《鲁镇》的内容呈现

曲剧《鲁镇》用群像手法扩大剧作容量,其人物形象在矛盾冲突的激化中更为鲜明并且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使得剧作主题更为深刻,更加具有现代意义。

(一)“病态环境中,人人都是受害者”的主题表达

陈涌泉对于鲁迅的长期研究,使得他对鲁迅精神亦有着更为高度、准确的把握。他认为:“对于剧作精神即鲁迅精神不应当做高高在上的‘神’来研究,而应该是将其还原为一个‘人’,走进鲁迅先生的心灵并产生情感共鸣,只有在这种基础上的剧作改编才能体会到鲁迅先生作品的真正内涵,”①即以平视的视角进行对话。生活在鲁迅笔下鲁镇的这些人,大都是苦命人,无论是孔乙己、阿Q 还是其他悲剧性人物,大都被笼罩在一种“悲”的氛围中而不自知。剧中,孔乙己、阿Q 等人在咸亨酒店对祥林嫂嘲讽,殊不知是“一种苦命人对更加苦命人的一种嘲笑”。自己在嘲讽别人,别人同样也在嘲讽自己。

曲剧《鲁镇》的主题思想十分深刻。剧作以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线,以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即剧中人物陈学兄的“惊醒历程”为副线,在第一场、第六场和第八场中插入《药》《孔乙己》等小说中的孔乙己、九斤老太、阿Q、N先生、单四嫂子、小D、华老栓、丁举人、赵太爷等人物形象。剧作将鲁迅的多部小说交叉,将故事情节提炼浓缩,使戏剧冲突更加强烈,给观众的冲击力更强,主题思想在人物的重叠、情节的交织、冲突的对抗下更为深刻。

此剧创作中最大的亮点是创作出“鲁定平”这一新的人物形象。鲁定平作为鲁家唯一的儿子,受革命思潮影响英勇献身,其陨灭对于鲁家来讲是巨大的打击,让剧中处于封建社会剥削阶级的鲁家失去他们唯一的儿子。这一设定使得剧中所有的人物都具有悲剧意味,深化“病态社会中,人人都是受害者”的主题。

(二)人物形象鲜明且具有创造性

由曲剧新秀李晶花领衔主演并塑造的祥林嫂,形象鲜明、立体,在突破小说《祝福》中“非觉醒”的祥林嫂这一原有形象后,更是通过祥林嫂在濒死之际对于封建制度的“逼问”来凸显其部分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临终觉醒的祥林嫂在除夕之夜独自一人流落长街,万分悲痛之下唱出心中所想:为什么苦苦将我逼,为什么把我推入火坑陷绝境,为什么非把我打进地狱十八层。祥林嫂的这一控诉与《窦娥冤》中窦娥极度悲痛之下的指天骂地异曲同工。黑暗现实中的底层群众总是将希望寄予神灵或者来生。当这种自我安慰式的愿望都不被满足时,价值观便在瞬间崩塌,这也是导致祥林嫂最后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祥林嫂一生靠父、靠夫、靠子、靠神,却从未靠自己。这种封建腐朽思想已经将祥林嫂作为人的独立性磨灭,成为他人的附属品,沦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狂人是剧中具有觉醒意识且最痛苦的人。狂人与鲁定平的形象不一样。鲁定平是剧中的觉醒者、先驱者,有理想并为之行动,为了追求光明献出生命,可谓死得其所。而狂人觉醒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觉醒,他没有付诸实践,而是一直陷入恐慌之中。他面对“吃人”现象大声疾呼却被当作疯子,其话语在当时环境中的力量极其微弱,没有引起共鸣,更没有唤醒任何一个深陷封建桎梏中的人。狂人无疑是最痛苦的,无力感从头至尾地压抑在他身上,他在最后一幕中说:“带我离开这个吃人的世界,我要去往一个新世界。”这是一种请求、一种反抗、一种疾呼,更是对于新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祥林嫂与狂人并非同一篇小说中的人物,但都深受封建社会的荼毒。狂人作为最先觉醒的代表者,是反封建的“宣言书”;祥林嫂作为受社会重压的女性,是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例证。二者相互衬托,剧作家利用“阐释递进法”将鲁迅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的重叠加重剧作的悲剧性,使得剧作更为动人。放置于如今社会,狂人口中的“救救孩子、救救孩子”依然振聋发聩。

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依靠戏曲语言。陈涌泉非常善于从民间口语和俗语中汲取营养,巧妙将文学语言转化为通俗、诙谐的戏曲语言。《鲁镇》中出现众多人物,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唱词塑造形象,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是将小说中的人物行为、心理等提炼出最鲜明部分,再将之转化为戏曲唱词,体现戏剧语言层次的丰富性和人物性格的鲜明性,为观众塑造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戏剧形象。陈涌泉作品在深厚的文学基础上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及鲜明的创作个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独特,更利于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外在、内在、隐没的矛盾冲突

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论》中提到:戏曲冲突具有三种常见形态,分别为外在型冲突形态、内在型冲突形态和隐没型冲突形态,这三种冲突形态在《鲁镇》中都有所体现。祥林嫂被婆家抓走卖给贺老六,“抓人与反抗”为典型的外在型冲突,双方有着直接对抗性的动。同样,鲁定平问斩时与两位押解人员之间的对抗也属于外在型冲突。内在型冲突是人物的内心活动、矛盾心理构成的戏剧冲突。祥林嫂被迫嫁与贺老六时内心的“从与不从”便是这种冲突的体现,内心的纠结构成矛盾并且体现在动作上。鲁四老爷在面对寡妇身份的祥林嫂“用与不用”同样属于内在型冲突,这种冲突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从与不从”的内在型矛盾冲突消失,而“用与不用”的冲突更加激烈地转变为外在型冲突,表现为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指责、谩骂等戏剧动作。隐没型戏剧冲突是该剧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矛盾冲突,也是引起所有矛盾冲突的本质原因,该剧的所有人物全部笼罩在封建黑暗社会的环境中,所遵循的生存法则同样是这种黑暗社会所强加的。正是这种多元而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进一步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剧作更加引人入胜。同时,《鲁镇》作为典型的悲剧作品,通过生活中的社会冲突,加深了剧作的深刻性。

二、场上之美:曲剧《鲁镇》的舞台效果

著名戏曲导演张曼君对演员表演、音乐编创、舞台道具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追求。无论是对演员表演的技巧性、音乐声腔的戏剧性抑或是写实道具的运用都与剧情紧密关联,使得全剧的舞台呈现有着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舞台性是戏曲艺术的特性之一,该剧极其重视创造良好的舞台效果,呈现出契合中国式审美的场上之美。

(一)表演技法的精湛

戏曲表演作为一个整体活动,需要全体创作人员共同努力。曲剧《鲁镇》中,无论是主演李晶花、杨帅学还是其他配角,都有着深厚的戏曲表演功底,善于运用表演技巧诠释人物形象,塑造角色。齐如山曾总结中国古典戏曲表演有着“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特性。该剧在舞台呈现时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一主张:剧中祥林嫂被迫与贺老六结婚时,两人通过一段极具美感的红绸舞,将贺老六的内心纠结,祥林嫂内心情感态度的波动与转变细腻地外化和呈现,取得了绝好的表演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演员坚实的表演功底和对人物角色的深刻认知。其实这种舞动也涉及到戏曲表演的程式问题,程式性是戏曲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张曼君从来都不刻意回避对传统戏曲程式的灵活运用。作为戏曲现代戏,其程式性要在传统剧目表演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使其更加适合现代剧目所表现的内容,也更加适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倾向。而这一目标也在曲剧《鲁镇》中得以实现。

(二)声腔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鲁镇》的编创人员对于戏曲声腔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使其摆脱了“重音乐轻编腔”的窠臼。梁献军编腔时,在保持曲剧独特发音、唱腔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得整体风格兼具华丽与朴素。该剧唱腔也是极力贴合人物本身,如鲁家少爷奔赴刑场前“愿将此生效秋瑾,雪泥鸿爪亦有痕,一腔热血献华夏,唤醒沉睡梦中人”的唱腔悲壮激昂,大无畏的精神品格通过唱腔设计得以凸显。

现代戏曲音乐创作注重器乐与声乐,讲究创作要有广度与深度并且具有整体性。该剧没有落入“重西洋轻民族”的套路,而是让音乐为戏剧服务,既有中国古典民族乐器古筝、琵琶、三弦、二胡、唢呐等,又有西洋乐器小提琴、双簧管、大提琴、长笛、贝斯等,中外结合。祥林嫂濒死之前“大雪落长空,长街寂无声,天地一弃芥,瑟瑟寒风中”的合唱运用美声,由古典乐器、西洋乐器相结合进行配乐,非常震撼地将祥林嫂发自灵魂深处的悲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富有感染力的戏曲音乐,一方面使其与剧作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相辅相成,另一方面促使舞台表现更加丰富与广阔,同时也渲染了气氛。

(三)舞台调度与诗意化的写实道具

曲剧《鲁镇》中,导演的二度创作使得剧作的内涵更加深化,舞台呈现更加精彩。虽剧中人物繁多,但出场有序并不杂乱。舞台调度张弛有致,鲁家少爷在第一场出场,原本舞台上的人物在进行表演,舞台容量趋于饱和,鲁家少爷一出场,其他人物隐入黑暗中,灯光打在鲁家少爷一人身上,突出主要人物,舞台画面归于和谐。该剧以黑白灰色调为主,映衬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灯光的运用随着演员的情绪、情景的氛围而不断变化。

舞台道具的运用,则在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写意性与现代戏剧的写实性之间取得了相对的平衡,既有写意性的红绸舞、大雪纷飞的景象,又有咸亨酒店、鲁府和拱桥的写实道具。尤其这些做写实处理且制作精美的道具,不仅没有消解传统舞台的空灵,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于观众欣赏水平的要求,易于理解又不丢失戏曲本色。而依照道具所编排的舞美呈现更是干净简洁,紧扣时代,呈现出具有诗意性的舞台。

戏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兼具文学性和舞台性。曲剧《鲁镇》即很好地将剧本的文学性、导演的专业性、演员的表现力、舞美的现代化等各个方面融为一体,使得该剧无论是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还是场景布置、戏剧动作都具有浓厚的文学性和强烈的舞台性。

三、曲剧《鲁镇》成功演出的启示意义

曲剧《鲁镇》的成功演出对于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经典剧目的打造和剧团剧种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新生代青年演员的培养

剧团如果不培养有代表性的优秀青年表演艺术人才,便不会具备顽强的生命力。该剧主演李晶花接受过系统学习,在该剧中扮演祥林嫂青年、中年、老年的悲惨一生,抗婚的愤恨、失去儿子的呆滞等内心情感都表演得非常精准。现代戏曲对于演员要求“形似”,在外在形似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舞台行动等追求“神似”,李晶花本体的外在形象干净、朴实,非常符合祥林嫂的外在形象,而其表演也很精湛,做到了相当的“神似”。更重要的是,杨帅学、张转社、李亚军等众多演技精湛的老演员作为配角,为青年演员的实践锻炼提供了机遇。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组织一流的创作团队为“90 后”青年演员李晶花打造这部作品,表现出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对于青年演员培养的高度重视,也为其他地方剧团做出了示范。

(二)有利于地方戏曲剧团的发展

地方戏曲剧团的发展,除了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更重要的是创排优秀的、符合人民大众的戏曲作品来赢得市场,以专业的艺术呈现来留住观众,从而促使剧团进一步发展。而且,往往一部优秀的剧目也会为其所在的院团赢得声誉。曲剧《鲁镇》的推出就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知名度。《鲁镇》的成功演出也必将带动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迈向一个新的高度,这也为其他地方院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

(三)有利于地方剧种的传承

一个剧种必定有其经典的代表性剧目。优秀的精品剧作不仅可以使得演员名气大增,更对地方剧种的传承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地方剧种的传承发扬不仅要靠经典剧目的不断改编、上演,更需要创新优秀剧作为其注入新鲜活力。《鲁镇》的成功演出对于河南曲剧的发展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6 年,河南曲剧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一定支持,但是地方剧种的长期发展需要靠自身的竞争力,要“以自身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以及符合时代特征、观众审美、社会价值的适应性活跃在舞台之上,从而延续其艺术的生命力”②。曲剧《鲁镇》的大获成功,不仅为曲剧这一剧种的良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而且为建立良好的曲剧“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戏曲艺术生根于中华大地,鲁迅精神亦然。用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优秀的思想文化,是二者之间的相互认同,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戏曲在如今的传播环境下,市场空间受到挤压,地方戏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大型现代曲剧《鲁镇》的推出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在各方面都可以称之为精品的戏曲作品,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总之,《鲁镇》的成功演出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了曲剧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地方戏曲现代戏提供了典范之作,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注释:

①作者依据王绍凯《激活鲁迅文学遗产的戏曲探索——剧作家陈涌泉访谈》(《中国戏剧》2022 年第1 期第27 页)一文精简提炼。

②段金龙《蒲剧〈薛刚反朝〉的两次改编及其启示》,《四川戏剧》2019 年第4 期,第60 页。

猜你喜欢

曲剧鲁镇剧作
浅析河南曲剧的现实生存问题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陈炎鑫:舞台上为梦前行的“曲剧新秀”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