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9年以来京剧传统剧目音乐分析研究综述

2023-12-20

戏友 2023年4期
关键词:唱腔剧目京剧

邢 瑜

京剧传统剧目是民族审美习惯与文化传统的积淀,其特殊的表演体系与音乐表现方式具有深刻内涵,挖掘传统能够为创造性转化带来指导意义。京剧传统剧目音乐分析是京剧音乐研究中的一大基础,是直观研究传统剧目本体的方式和途径。现对“京剧传统剧目音乐分析”类文章的现阶段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引发对此课题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以期带来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范围及方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对“传统剧目”的界定为1949 年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编演、流传的戏曲剧目。本文以1949 年以来关于“京剧传统剧目音乐分析”的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采用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为主,对1949 年至2022 年间所有关于“京剧传统剧目音乐分析”类的学术期刊及学位论文进行检索。在该平台上,笔者以“京剧”为主题词对文献进行检索,设置“音乐分析”为关键词,以“全文”作为检索途径,进行二次检索,共得到405 条结果。筛去部分相关度较低的文章,另加上一些“中国知网”未收录但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文章,通过人工筛选最终得到符合研究范围的文献共49 篇。

二、文献发表概况

(一)文献发表数量及阶段特点

关于“京剧传统剧目音乐分析”课题最早的一篇文献是1958 年何为发表的《京剧“贵妃醉酒”唱腔分析》,其次为1959 年王震亚所发表的《京剧〈贵妃醉酒〉的音乐分析》,此后20 余年里并无更新成果发表。为更直观看到文献发表时期的分布特点,笔者将1949年至2022 年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以1949年、1966 年、1976 年和2000 年几个时间节点作为划分起始和终点。可以看到:发文频率、单位年内发文数量整体皆呈现上升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该课题关注度较低,发表文献数量较少;进入1966 年后,样板戏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对京剧传统剧目的关注也受到影响,在这一时期并没有相关文献发表;1976 年后,艺术领域发展得到“回暖”,文献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发表总数仍较少,仅有7 篇;进入21 世纪后,文献发表空前活跃,相较于前一阶段数量上增加了近三倍,对该课题的研究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二)文献发表涉及剧目

通过观察涉及剧目的时期分布与数量,可以看到进入21 世纪后剧目种类变得更为丰富,出现了许多过去不曾被关注的剧目。在49 篇文章中,《玉堂春》的关注度最高,其次为《二进宫》《锁麟囊》《四郎探母》《太真外传》,对其余剧目的研究文献则篇数较少。其中,研究次数较高的文献大多为文戏,武戏数量相对较少,这是由于音乐研究往往以唱腔研究为主,文戏普遍以大段精彩的唱段而著名,因此对于文戏的研究分析居多。由此可以得到结论:就京剧传统剧目音乐分析研究现状来看,学者普遍认为文戏的研究价值比武戏更高。

(三)文献发表平台

从文献发表平台来看,49 篇文章中仅有《从〈锁麟囊〉看程砚秋唱腔的美学特征》和《京剧〈贵妃醉酒〉唱腔研究》两篇为硕士学位论文,其余47 篇皆为期刊论文。可见,京剧传统剧目音乐分析研究课题较为基础,单从剧目分析视角进行论述很难涵盖学位论文所要求的学术知识量,无法支撑起学位论文所需要的篇幅及体量。其余47 篇期刊论文中有10 篇发表于艺术院校学报,其余则多为专业学术类期刊平台,如《戏曲艺术》发布5 篇、《中国戏剧》发布2 篇、《中国京剧》发布2 篇。由此可以得到结论:专业性较强的艺术院校、学术期刊仍占据“京剧传统剧目音乐分析”这一课题的研究主力。

(四)文献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

为更全面认识“京剧传统剧目音乐分析”研究现状,研究者需以多样化的视角和方法来看待、讨论此类文献。笔者将49 篇文章按照研究主体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分为五类:

1.音乐形态研究:此类文章在此次研究范围内的49 篇文章中占据绝大部分,此类文章往往通过对京剧音乐本体分析以得到对京剧音乐特征(如声腔系统、板式、流派风格等)更深刻的理解。如1984 年和1989 年王震亚的《京剧〈玉堂春〉音乐分析》《京剧〈二进宫〉的启示》二文,按照剧情发展进行研究,并对情节、人物形象、情感、唱腔本体、曲牌、伴奏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2019 年刘正维的《“三色”析李艳妃的“打”与“跪”——展示京剧皮黄腔的表现性》说明了徵羽宫三色“三音列”的结构特征与听觉性格,进一步论证京剧皮黄腔具有“优越性”的表现性能;1995 年安志强于《中国戏剧》发表的《“念就是唱,唱就是念”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唱腔赏析》就是从京剧依字行腔、词曲结合紧密的特点入手分析的;2009年李怡的《从〈锁麟囊〉看程砚秋唱腔的美学特征》,通过分析程派剧目《锁麟囊》的唱腔与演唱进一步分析程派特点,并最终落脚于美学层面。可以看到,“音乐形态研究”这一视角在任何年代都是研究重点,文献资料极为丰富,长期以来受到了较高关注。

2.京剧锣鼓伴奏研究:中国戏曲舞台上素来有“一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锣鼓伴奏也是京剧剧目音乐分析的一大重点。如2022 年邵业钦于《中国京剧》发表的《京剧打击乐在伴奏中的作用——以〈四郎探母〉为例》,从打击乐演员的实践视角说明了京剧武场伴奏的重要意义;2014 年赵文怡于《中国音乐》发表的《京剧锣鼓点运用与分类探微——以京剧〈野猪林〉锣鼓运用为例》,以“锣鼓分类法”视角对锣鼓分类提出进一步思考;2020 年宋晓璞于《中国京剧》发表的《京剧〈挑华车〉之锣鼓浅析》则结合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内心情感的分析对剧目的锣鼓进行研究。但以上几篇文章的发表时间都较为靠后,可见锣鼓伴奏研究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

3.教育视角研究:京剧艺术的教育教学自古采用“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历史上很少有将戏曲教学传承记录成书的经验,因此从教育视角分析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视角。2010 年夏侯玲玲在其文章《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教学视角——以梅兰芳〈霸王别姬〉[南梆子]唱段分析为例》中提到了“在戏曲音乐唱腔分析中运用近层和远层分析的教学设想”,并用于京剧的实际教学当中。该视角文献具有推陈出新的时代意义,不仅代表着京剧艺术传承不仅限于采用“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还代表当代京剧教学可通过文献书籍将好的教学方法进行记录与推广,推进京剧后继人才高质量培养。

4.比较法研究:在检索结果中,有不少文章采用了比较法进行研究,如2015 年李楠的《京剧四大名旦〈玉堂春〉老唱片文本唱腔比较研究》,是对同一出剧目、不同流派的文本唱腔进行比较研究;2010 年卢爱华和季银凤于《戏曲艺术》发表的《京剧〈二进宫〉〈沙家浜〉三人对唱唱段的音乐分析》则是对不同剧目但具有类似特点的唱段进行分析。比较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研究方式,通过比较研究往往能够更深刻认识剧目的本质与特点。

5.二次文献研究: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和精炼后的知识产物,是在前人基础上的高度浓缩。2002 年司冰琳于《戏曲艺术》发表的《根治传统 溯本求源——从王震亚的三篇京剧音乐文论谈起》,通过王震亚的三篇文章对其研究视角与思维方式进行深度剖析和高度总结,并对王震亚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建设给予高度评价;2012 年舒丹于《大舞台》发表的《让“动态”的戏曲音乐“静”下来——再读〈京剧《贵妃醉酒》的音乐分析〉》同样对王震亚的两篇文章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与思考。由此可见,王震亚的三篇文章在京剧传统剧目音乐分析研究课题下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意义,同时也体现出该课题后续研究的跟进与丰富。二次文献研究是对历史学术研究观点的再发现、再研究,往往蕴含着不同时代下视角的差异性。

三、总结与思考

由于京剧艺术表演形式成熟较晚,直至民国仍处鼎盛时期,使得当时的人们鲜有对时下流行的艺术体裁进行文字记载与分析,加之“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工尺谱自身记谱特点等历史原因,关于京剧传统剧目音乐分析类专著相对较少。然而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往往体现着京剧音乐的发展特点,也是进一步推陈出新、继承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笔者认为应从对该课题研究现状的分析引发出一些思考。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见,目前关于“京剧传统剧目音乐分析”这一课题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该课题发表数量和频率虽逐年上升,但总体来说发表总数不多,研究基础需进一步加强;目前该课题的研究视角仍较为单一,文章切入点不够多样化,仍然以较基础的音乐本体形态分析为多数;当前研究所涉及的剧目在数量和种类上不够广泛,呈现出名气大的剧目相关文献研究也更多,反之则较少;对文戏的研究较多,对武戏的研究较少;介绍科普类文章较少。这或许可以为当代戏曲研究学者带来一些启示,例如尽可能扩大学术研究的视角与方向,尽可能挖掘京剧传统剧目的潜能与深层魅力,扩大该课题的科普类文章数量,一定程度放低京剧入门门槛等,也需要深度思考名气较大的剧目其经过历史的洗涤后仍然饱受欢迎的本质与原因,从历史的选择中吸取经验,并作为京剧艺术在当代推陈出新的动力与方向。

同时也可见,进入21 世纪前后文献发表整体情况存在一个极为明显的转折点,能够看出时代对艺术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意义,国家相关文化方针及重大文艺政策的提出与推行更是对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未来的前进目标与道路有着直接性指导作用。这便对当今戏曲研究学者提出了具体要求,需高度关注国家对文艺事业的引领,积极响应当代良好学术环境与开放的学术氛围,从当代艺术发展实际需求出发,善于发现提出,乐于分析钻研。除了站在历史长河中回望京剧发展历史,作为戏曲研究学者,看待该课题的视角也应有相应的高度,在置身历史当中的同时也应该俯视历史,以双重视角的历史站位总结现阶段研究成果,并结合对过去的反思来看待未来新时代京剧艺术发展,及时更新成果,避免出现学术研究路途的断层。

猜你喜欢

唱腔剧目京剧
舞台剧目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京剧表演开始了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我的京剧之路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