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备教+学评”的小学语文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2023-12-19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莫厘实验小学
朱 华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莫厘实验小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备课、教学、自学、评价均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备教=备课+教学”充分转化从备课到教学的实践工作,有利于增强备课的意义和作用。“学评=自学+评价”充分激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自信心,无形中加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深远影响。鉴于此,结合以往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经验,进一步探讨了“备教+学评”构建原理,分析了基于“备教+学评”小学语文一体化教学模式,现做如下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诟病
(一)备到用时方恨少,教到学时不够用
小学语文教师都曾有过备课太多用不上,或者是备课内容不够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对本班的学情没有充分了解,备课内容全凭分析教材。一旦学生预习的内容超过教师备课范围,所备之课就会毫无用处。若是学生基础知识不牢靠,提前准备课外知识也无用。故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受到备课范围牵制,且教学效率和质量也同样受限于教师的备课水平。如果教师“备课”未能对“教学”实践产生积极作用,那么备课质量则严重下滑,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备课”与“教学”脱节,很难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自学于闭门造车,评价于学无所用
小学语文提倡自学,但是很多情况下学生多存在闭门造车的问题。由于强调自学的作用,走向了缺乏沟通和互动的另一个弊端——盲目开展自学,而自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所以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是很高。尤其是教学评价太过单一,仅记录下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成果,忽略了在一段周期内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提升情况,故而评价结果的指导性偏弱,并不利于改善学生的自学习惯。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上多数情况下“自学”与“评价”分离,很难客观呈现学生的自学成果,对学生的自学指导作用受限于此。
二、“备教+学评”构建原理
“备课”与“教学”本身存在平衡共生关系,有效利用“备课”来规划“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而“备课+教学”侧重于实效性。“自学”与“评价”具有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关系,“评价”的结果直接主导教学方向迁移,可以直接对学生的“自学”成果作出主观评价,从而利于“自学+评价”的方式,找到学生的知识盲区或理解误区,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见图1)。
图1 “备教+学评”构建原理
(一)“备教=备课+教学”侧重于实效性
有备无患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教学原理,很多教师之所以全神贯注地写教案,也是为了做好充足准备,避免课上无话可说。但是“备课”必须服务于教学,如果备课内容与课本教材契合度较低,教师所备之课可用性将荡然无存。同理可证,备课内容必须符合学生所需,依据学情设计备课内容,才有利于学生加强理解,并服务于学生知识习得,否则所备之课也同样没有实效性。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认为,“备课”与“教学”平衡共生,即便课外知识点格外丰富,也不能作为教学主线,如果未能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备课”效率再高也是无用功。所以,教学过程是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完全依靠“备课”内容的范围和总量。
若“备课”内容符合“教学”所需,则利于学生习得新知,增强记忆效果。若“备课”总量满足学生知识储备所需,则授课内容对改善学生语文技能大有裨益。因此,“备课”与“教学”一脉相承,“备课+教学”的实效性才是语文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的重中之重。唯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因材施教,“备课”质量才能大幅提升,“教学”重心才能向学生本位倾斜。备好不时之需,应对学生所提之问,“备课+教学”实效性方能发挥重要作用。
(二)“学评=自学+评价”倾向于灵活性
教师前期备课内容之所以能够在课堂上为之所用,并不是因为必须讲出所备之课,而是学生学情所致,不懂之处才有必要讲出所备之课。如果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已经完全掌握了课本知识,才需要教师提供课外资料。所以,自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检验,学生反馈成为决定下一步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教师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评价,应当以自学为前提。如若“自学”阶段完全掌握基础知识,课堂教学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如果学生“自学”情况较差,教师才有必要围绕基础知识展开教学内容。
当学生“自学”效果较为理想时,语文教学则不适合做基础评分的教学评价,因为学生几乎能够完全答对教师所提出的所有问题,此时评分基本上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对学生的“评价”则需要倾向于灵活性更强的主观评价,主要是自评和互评两种方式。主观“评价”是对学生所学内容的一种主观判断,鼓励学生对他人学习结果作出主观评价,可以习得他人语文经验;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可以反思语文经验。所以,“自学”的最终结果导学是“评价”,而“评价”的结果直接主导教学方向的迁移。那么“自学+评价”的方式才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唯有学生在“自学”之后总结了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经验,才能用到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之中,并以此作为教学突破口,找到学生的知识盲区或理解误区,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唯有充分发挥“自学+评价”的灵活性,才能在课堂上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调整教学重心因学情而变、因学情而设、因学情而评,打造灵活性更高的小学语文课堂授课模式,教学质量和水平必然大幅提升。
三、小学语文“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构建“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是从“备课”到“教学”完成师生双向准备,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制定备课内容,适当准备课外知识点。而后再从“教学”到“自学”直观呈现导学,导学内容至少可以设计三个层面的呈现形态,分别为:文本案例、视频案例、实物案例,依据学情选择导学案例内容的呈现方式。最后需要从“自学”到“评价”结果动态评分,引发学生的课堂思考和讨论,课上分享自学成果可以进一步完成学习评价,进而通过“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见图2)。
图2 “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从“备课”到“教学”师生双向准备
以往,教师“备课”主要依据语文教材,但是对学生学情的参考很少。如果不了解学情,单凭教材实际上很难备到有用之课。因为教师并不了解学生所需,故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很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课上重复讲会浪费教学时间。学生听不懂、想不通、理解不了的内容,反而没时间讲,教学实效性难以提高。故而“备课”不能仅参考教材内容,还需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而且需要师生双向准备,做好充分的功课预习。
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学生需要在课前提出学习问题,为教师备课留出充足的时间。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课文《自相矛盾》和《田忌赛马》都是典型的成语故事类的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深刻哲理,尤其需要掌握这些成语的用法。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师可以布置解释词汇的作业,比如“轻蔑、讥讽、赏识、疑惑、跃跃欲试、胸有成竹、摩拳擦掌、兴致勃勃、不动声色、遥遥领先”等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汇和成语;也可以提出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例如,孙膑、田忌、齐威王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可有自相矛盾的人或者事情?解释词汇可以观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思考型问题可以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课前依据学生反馈情况安排下一环节的内容,若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课上可以重点讲解基础知识,设计词语连线、完形填空、词语搭配或造句等类型的题目来加强训练。如果学生对思考型问题的回答不准确,备课时则需要画出重点讲解内容,侧重于对课文中心思想和主旨含义的讲解,从而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二)从“教学”到“自学”直观呈现导学
语文课堂上通读课文基本上已经成为教学常态,但是教师恰恰忽略了学生预习阶段已经阅读过的课文,课上通读课文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情况。从“教学”思维转化到“自学”思维实际上是一个较大的跨越,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信心,需要学生自己也具有足够的自信。为了避免语文教师惯性“教书匠”心态,可以提前制作直观性较强的导学内容,精简教师导学内容,把直观性较强且针对性更强的内容作为导学资料,将绝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学”。
比如《田忌赛马》一课,导学内容至少可以设计三个层面的呈现形态,分别为:文本案例、视频案例、实物案例。文本案例可以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加注解,可以画出“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下等马对上等马”的思维导图。所以,文本案例是一个可视化程度较高的自学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不易直接形象观察的内容。视频案例主要是通过一些动画视频引出课文内容,可以介绍故事背景,也可以做人物介绍,当然也可以在视频中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重点在于将生硬死板的文字形象化,让学生直观看到、清晰觉察、深刻体会课文故事中的思想。最后,实物案例是一个模拟课文故事的学习过程。比如两个小组进行比赛,分别发放三张卡片(高、中、低),学生在小组内自行商议出牌规律,分析对手战略和本组战略的异同点,通过实际演练去理解课文中的智谋所在。如果文本案例学生完全掌握,则无需使用视频案例,若视频案例学生完全掌握则无需实物案例。总而言之,使用案例的前提是“自学”有用,若对学生“自学”帮助不大,则无需提供相关案例。这样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以备不时之需,是真正根据学情来调整教学方案的实践措施,语文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当堂听课表现来自行定夺提供教学案例的形式。
(三)从“自学”到“评价”结果动态评分
自主学习过程单凭案例教学还是不够的,需要引发学生的课堂思考和讨论。如果学生对课内知识点已经完全掌握,则需要提供提前准备的课外学习资料,围绕课文甄选那些关联性较强的课外知识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视域,进一步扩充知识储备,而且课外知识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更为新鲜,是启发学生课堂互动和评价的重要教学资源。比如,在《自相矛盾》和《田忌赛马》两堂课上,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很多,讲述战略谋划的小故事也可以作为课外学习资料。
比如,历史上有很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请同学们找一找相关资料,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哪些战略值得推广,是否可以用到我们的日常学习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前准备一些课外阅读资料,如《孙膑马陵道打败庞涓》《李牧大败匈奴》《赵奢用兵》《田单守城》等。教师可以要求小组选一个故事进行复述,组内完成对课外阅读资料的分析。阅读相关历史故事之后,任选一个故事由组内同学分工合作画出故事结构的思维导图,重点标注事件的起因、发展、转折、结果,推测智谋取胜的关键思维过程,感受主人公化解危机时的战略智慧。小组学生作出总结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课上分享。
课上分享自学成果可以进一步完成学习评价,用评价完成学习反思,并在反思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对课外知识点的理解效果。其他小组可以对分享小组进行评价,也可以给出具体评价分值。例如,一个小组分享本小组总结的相关知识点并讲述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完整复述出故事情节。其他小组可以对该小组进行评分,依据故事复述清晰度、中心思想解读精准度、思维导图结构完整性等作出具体评分。最后,多个小组分享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各个小组的评分进行汇总,而后当堂课公布出来。评分结果指向学生自学成果,合作学习与学生自学均可采取相应的记分方法。尤其需要教师将每一节课学生的得分记录档案袋,定期公布学生自学近况,形成动态化的学习评价结果展示。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变化,根据动态学习评价结果作出自学调整,故而对改善语文学习成绩具有激励性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备教+学评”模式,主要是通过“备课”与“教学”的充分结合,实现“备教=备课+教学”的教学模式转化,做好充足准备达到更高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在“学评=自学+评价”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发挥学生自学潜力,并利于主观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进而增强学生的自学信心。小学语文“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应从“备课”到“教学”完成师生双向准备,从“教学”到“自学”直观呈现导学内容,从“自学”到“评价”以动态评分结果作为学情分析资料,进而督促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学方向。在充分发挥“备”“教”“学”“评”每一处教学环节的有效结合后,进一步全面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系统化组织结构,达到有效备课、丰富教学、积极自学、激励评价的积极效果,促进小学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