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赋能特色教育涵养萌娃创新意识
2023-12-19黄颖岚上海市音乐幼儿园
黄颖岚 上海市音乐幼儿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素养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领域之一,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和人才战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市音乐幼儿园有着近40 年音乐特色教育的积累,我们牢牢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关键期,对音乐特色教育进行信息赋能。通过育人环境与方式的变革,用教师的教育行为实现幼儿在“可见、可感、可动、可变”的课程环境中萌发创新意识与能力。
一、提质增效的材料创新,让音乐“可见”,满足个性需求
本研究中的“材料”是指原有音乐特色课程中的教材,如某一首歌曲、某一段舞蹈作品。材料还包括各类音乐活动中所涉及的音乐元素,如节奏、音高、音乐风格等。音乐元素存在于每一个音乐作品之中,但是对幼儿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存在,成人的语言也很难引发幼儿的内在共鸣。信息赋能可以使音乐“材料”变静态为动态,视觉的参与可以更好地协同思维的内化,让音乐看得见!
(一)编制程序,节奏变化看得见
年龄越小的幼儿,越难在心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节奏。我们利用编程技术让音乐中的节奏型以动态方式呈现,幼儿在节奏游戏“会唱歌的小石头”中,看到的、击打的都是在视频中跟随着音乐节拍出现的“小石头”,可见的节奏不断帮助小班幼儿确定自己内心的韵律。
(二)内置模块,音高变化看得见
所有旋律都是由不同音高变化而来的,在环境中内置一个分贝捕捉装置,就能够很好地利用声控模块结合录音装置让音高变化一目了然。出现在班级音乐区角农场里的动物,不仅从位置上暗示着动物叫声的高低不同,小班幼儿更能通过按一按、听一听、看一看,直观发现动物叫声的频率变化。
(三)应用软件,旋律变化看得见
利用打谱软件的设计原理,我们让静态乐句变成随着旋律行进动态运动的小节提示,这样的设计让幼儿在乐曲演奏时获得非常直接的视觉辅助。同时,视频播放的变速功能让幼儿可以自己决定演奏速度,从慢慢的速度练习到正常的速度演奏,从而顺应每一位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
当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遇时,音乐作品变得具体且形象,幼儿耳朵听到的节奏、强弱、旋律都会有眼睛看到的画面作为补充与注解。幼儿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个性需求获得满足,每一个幼儿都能够捕捉到不同维度具象化的音乐符号,激发了自主表达表现、自由想象创作的积极情感。
二、迭代更新的媒介创新,让音乐“可感”,引发自我认知
有音乐学习经历的人对录音机、音箱、电视机这样的传统音乐感知媒介十分熟知。这一类感知媒介的共同点是所播放的音乐作品以一种固定的预设状态呈现,幼儿对音乐的探究只有听或者看,即便再一次感知,也不会突破原先设定的样式,音乐作品进行着单一的重复播放。信息赋能于传统媒介后,幼儿可能手脚共同参与到感知中;信息赋能于传统媒介后,音乐不仅能够被听见、看见,也有可能被闻见。这对幼儿个体来说彻底放开了感知途径。
(一)感应拓展,多通道感知音乐
对于托班幼儿来说,他们习惯用身体的各个感官来感知世界的周遭。在“会唱歌的小路”中,立体的音乐氛围正在试图打开幼儿多条感知通道。电子音块地垫、触摸式氛围灯、自动感应香氛机对应着环境特征,幼儿通过踩、看、听、闻等方式感知音乐所表达的情景。
(二)投影营造,多氛围感知音乐
按下手持投影灯,幼儿的身上就出现了音乐中的角色形象,利用可见的光影投射,幼儿在装扮中对应着不同的音乐角色。同时,投影设备、电子氛围灯也是幼儿感知音乐风格的有力支撑。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不同样式的投影幻灯片,为听到的乐曲创设匹配的画面和灯光,在自己营造的音乐环境中尽兴地感受和表达。
(三)调控延伸,多频次感知音乐
“滑稽脚先生”是广受中班幼儿喜欢的一首歌曲,当我们在个别化音乐活动中投放了音乐变速装置后,滑稽的画面接踵而来。幼儿通过一次次的调速,慢慢走、快快走、非常快快走……不断感受着不同速度带来的音乐风格的变化和舞蹈动作的变化,根据速度特点创编出了各种滑稽的小脚之舞,妙趣横生。
从上述案例可见,迭代更新了音乐感知媒介后,幼儿对音乐的形象、风格产生了更鲜活的感受,从而引发出对音乐独特的自我认知。幼儿对音乐的感知欣赏、体验创造更加生动直观、多元开放、有趣有益,这些积淀为之后的主动创意做好了音乐经验上的充足储备,有利于变革育人方式,实现育人价值。
三、技术推进的方式创新,让音乐“可动”,联通创意思维
我们所在的城市——上海,是一个动感创新的时尚之都,科技、信息、数字化,这些频频出现的城市标签也让我们在实践中获得很多创新灵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信息技术广泛沿用到研究中,让幼儿与音乐互动的方式打破空间、时间限制,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基础上实现多元对话的可能。
(一)光轨技术,幼儿与直觉互动
光轨摄影是利用慢快门长曝光从而记录光线移动轨迹的一种拍摄手法。我们利用光轨摄影App,将幼儿感知不同音乐风格时自由摆动的肢体动作进行录入,形成风格明显的光影图像。幼儿在欣赏音乐时,稍纵即逝的片段式直觉被即时连贯地记录了下来,幼儿对每一个音乐作品的主动认同也同步发生着。
(二)抠图技术,幼儿与时空互动
《卖报歌》《清明上河图》这些文艺作品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一旦听到这些名字脑海中会立即浮现相应的现实场景。但这些经典的内容对于2~6 岁的幼儿来说却是非常陌生且遥远的。我们总希望能够通过音乐教育将经典代代传承,但如何将这些未曾感知的经典告诉幼儿并让他们真正理解感受呢?我们常说,要感受、体验一样事物,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到它面前,因此我们在众多信息赋能技术中选择了抠图技术,让幼儿在表演中真实地走到老上海的街道上成为一名报童;幼儿装扮成宋朝古人,选择配乐演奏,或吟诵,或对弈,出现在“清明上河图”的卷轴之中,成为动态音乐画中的一员;让幼儿置身于真实的场景进行感知表达。通过抠图技术,我们的孩子成为故事中的人,踏上了时光穿越的音乐之旅。这样的时空互动过程给予幼儿整合式的艺术熏陶,让艺术教育“有教无痕”。
(三)共屏技术,幼儿与大师互动
各式网络平台中的连线共屏功能启发了我们,让我们实现了幼儿与大师一起演奏的可能。这种体验不仅拓展着幼儿在器乐表演中齐奏、合奏的体验途径,更不断提升着幼儿的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音幼储备了近40 年的特色教师资源更是获得了最大范围的延伸,音幼萌娃自主选择表演嘉宾,与专业大咖在互联网上拥有同一个演出舞台。
信息赋能后的互动方式创新让幼儿自主确认与谁互动、如何互动以及在互动过程中个体承担角色的自主分配。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体验与实践是沉浸式的,每一种互动方式让幼儿产生一种新的音乐思维,鼓励着幼儿不断地自信地进行个性化创意表征。
四、领域共融的表征创新,让音乐“可变”,激活创新意识
信息赋能音乐特色课程,让幼儿越来越喜欢音乐,让幼儿有更多的方式与媒介来建立对音乐的自我认知,最终形成外部行为对内在音乐体验进行个性化表达。在信息赋能的加持下,幼儿又会有哪些天马行空的创意表征呢?那一定是“给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的惊讶。
(一)手机APP,乐器重组变旋律
幼儿园的孩子也能自己组建乐队吗?带着这个问号,我们将库乐队软件请到了班级的音乐角,李清照的《声声慢》被改编成歌曲广为传唱,大班幼儿也非常喜欢哼唱,妹妹朋友在库乐队里选择了琵琶、古筝等乐器伴奏,一个小型民族乐团在云端出现,妹妹朋友在自己创建的伴奏中哼唱出了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也有幼儿喜欢说唱,选择了电子鼓等摇滚乐器伴奏,同一首歌,不同的乐队伴奏生成个性化的旋律,幼儿创作的音乐独一无二,被自己认同、被同伴欣赏。
(二)鼓机音箱,声部叠加变音效
在视听乐园中,孩子们在欣赏不同版本的《梁祝》时就发现:二胡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虽然呈现的旋律基调都相同,但是因为编曲的改编而产生了不同的听觉体验。有的孩子还会说:“就像我们唱两声部的歌,感觉比一个声部的要好听得多。”鼓机音箱的出现就让孩子们对编曲的需求成为可能。这款音箱既能够正常播放音频,又具有循环录音功能。幼儿自己录制的各种音效,每一次播放都在叠加中产生奇妙变化。大家请看:这是二胡演奏的《赛马》,第一位孩子在模仿小马的马蹄声,第二位孩子在模仿大马的脚步声,第三位孩子在表现骑马时的扬鞭声,第四位孩子在表达马儿的欢呼声。鼓机音箱把这些音效进行叠加,一首幼儿版的《赛马》产生了!孩子们对音乐语汇的创意表达可以淋漓尽致,更可以闪闪发光!
(三)智能系统,灯光布景变舞美
音幼孩子的创新表征可以在不同舞台上予以展现,有个人秀、结伴秀、小组秀、亲子秀,当然还有非常正式的舞台演出秀。在我们的音乐厅里处处用信息赋能来满足孩子对舞台表演、舞美装置、灯光布景的设计创意。音控室的控制系统可以满足舞台上音画的需要,智能灯控系统更实现了幼儿对舞美的设计与配置。这一方天地不仅是幼儿音乐创想的表征舞台,更凸显着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学习类型孩子在色彩搭配、空间布局、科技探究等不同领域的经验积累。站在幕后的幼儿也和舞台上的同伴一样熠熠生辉。
每一位幼儿对音乐的创意想象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位幼儿利用不同领域的经验来表征音乐、创造音乐作品的可能都应该被接纳。信息赋能各类音乐活动的内核就是延展“音乐表现”的外延。
我们的创新项目研究充分利用各种外部信息技术,目的就是广泛地顺应每一位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理解幼儿输出的每一种音乐感知,用信息赋能的手段保障幼儿主动学习音乐的权益,激活幼儿个性创意表达每一种音乐语汇的自主实践。信息赋能让幼儿也能成为“音乐大师”,将音乐特色课程转化为幼儿创新意识萌发的途径与载体。我们在深度耦合音乐活动的信息化效能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着儿童的艺术素养,成就着儿童的音乐梦想,“喜欢音乐、热爱生活、感恩生命”的人格标签在幼儿身上显现,相信爱音乐的幼儿都会是有创意、有梦想的新时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