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元宇宙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机遇、困境及其应对

2023-12-18王颖彭春辉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王颖 彭春辉

摘 要:教育元宇宙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实践背景、技术工具和现实契机,它既赋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师教书、育人和科研等能力的提升,又因技术的僭越、创生和宰制带来高校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式微、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和与学生的疏离等困境。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通过提升政治、媒介和人文素养,实现角色升级:从放任者转变为主导者,从牵线木偶转变为主人,从协作者转变为心灵捕手。同时,还应具备反思能力,找回并守护思政教师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教育元宇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3-0092-06

从2021年开始,元宇宙已成为科技、教育等领域中的一个热词。事实上,经历了从科幻赋形到技术驱动再到资本助推的发展历程后,元宇宙概念已众人皆知。教育元宇宙既是人工智能、VR/AR/MR、区块链等技术赋能教育所形成的沉浸式、交互式虚实交织的高阶智慧教育环境,又昭示着未来教育的图景。在数字技术高度发展的语境下,教育元宇宙技术及其平台已成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新动能与新契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思考教育元宇宙视域下自身的机遇、困境、素养提升和角色升级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术界,教育被看成元宇宙应用的重要场域(Yoo,et al.,2021)[1],学者们对其具体应用进行探索,如华子荀通过实验数据证明学习元宇宙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升(华子荀,2022)[2];王运武等指出元宇宙通过升级在线教育、助力沉浸、实景和仿真学习等方式对教育赋能(王运武等,2022)[3];蔡苏等归纳了现实中元宇宙应用于教育的案例,并指出其应用同时也会带来如教育评估、技术、教学研究和资本炒作等方面的问题(蔡苏等,2022)[4];李小涛认为元宇宙赋能了学习环境,其融合性学习既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又谋划了学习的未来前景(李小涛,2022)[5];唐玉溪(唐玉溪等,2022)[6]、胡辰祥(胡辰祥,2022)[7]等则进行了元宇宙应用于教育的跨国比较研究。

同时,学界还进一步聚焦教育元宇宙在不同的教育领域的应用问题。其中,教育元宇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董扣艳[8]、方楠[9]、石磊等[10]、赵建超[11],2022)近年来出现了逐步增长的态势,内容主要涉及教育元宇宙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景、风险和应对方式、教育元宇宙赋能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新等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诸多学者(王运武,2022;李小涛,2022;华子荀,2022)指出因时而新地通过教育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一定程度地解决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衍生出的沉浸性不足、具身化不强、师生交往不充分等问题。本文试图在教育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域下,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会获得何种发展机遇,又将面对怎样的困境,同时如何提升素养和升级角色以实现与人工智能的共融、共创等问题,以期为教育元宇宙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创新意识的发展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

二、教育元宇宙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机遇

教育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课将为教师提升教学(包括教书与育人能力)和研究两方面的能力带来诸多机遇。教学能力是关乎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能力,它可具体分解为教书能力和育人能力两部分,前者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处理与物的关系的能力,后者则强调其在教学中处理与人的关系的能力。

(一)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教书能力提升

教师的教书能力体现在教学设计活动中,教学设计以教学目标和学情为起点。从教学目标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导向性和目的性,其目标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从学情来看,当前高校思政课面对的受教育者是00后大学生,相关研究指出,这一代人更关注个人需求,他们也是互联网原住民。教育元宇宙赋能后,教师更容易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设计,最终促使学生将社会、国家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因此,需要联通学生的内心,唤醒他们的体验,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罗纳德.巴尼特曾指出高等教育应该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素养目标的达成为重点的较强意义的学习,而非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目标达成为重点的较弱意义的学习,较强意义的学习意味着学习的起点源自学生的真实需求,学习的过程调动经验并唤醒体验,学习的终点关注学生的评价[12]。然而,囿于传统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常常停留在思想层面,往往无力贯彻落实,照本宣科、我讲你听、为教而学仍然是现实中常见的教师操作。

教育元宇宙相关技术赋能课前、课中和课后,可使教师更为全面、具体地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偏好,通过大数据分析、归类,可以得出每个学生的课业成长情况画像,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特征和兴趣偏好,思政课教师可以对学习者进行分类,制定出不同类型的学习导引和规划,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实时学情动态调整教学,同时,也可以设计个性化的评价方式,真正使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由愿景变为行动。由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从学生的对立面走向了协作面,实现了从权威者、控制者向协助者、引导者角色的转换。

2.优化教学环境

面对00后群体,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构建教学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重要支撑,而教育元宇宙通过迭代升级促进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环境。

一开始,在教育元宇宙相关的虚拟仿真技术的推动下,高校思政课可实现空间转向,其教学场域得到拓展,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升级平面化的叙事方式。如深圳大学教师围绕大学生所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建立了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学生可化身为虚拟空间中的角色,以分身的方式在虚拟游戏中学习。虚拟体验场景可规避真实体验场景可能存在的风险,譬如在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探讨中,虚拟场景既可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同时又不会因为其错误选择带来现实问题,置学生于危险中。虚拟仿真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平面叙事方式,教师通过营造立体、丰富的虚拟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的体验来达成教学目标。紧接着,为了弥补虚拟仿真教学因屏幕隔离而带来的体验性不足这一缺陷,增强学生的具身体验,教育元宇宙通过VR/AR/MR等技术可实现虚实空间的互嵌,赋能教师营造沉浸式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场域。在虚拟空间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优化教学环境,排除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干扰,帮助学生浸润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氛围中,实现对其引导。如通过应用可穿戴的数字设备教师可帮助学生进入到某个革命事件中,以“第二生”的身份体验这一历程,从而对革命先辈为国家、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行为产生情感共鸣,坚定其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未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教育元宇宙将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构建虚实融合的高校思政课环境,思政课教学内容将在学习者与教育元宇宙的交互中内化为其内心信念。

3.丰富教学资源

在多维技术赋能下,一方面,教师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设计立体而多元的学习资源来达成同一教学目标,譬如有理论偏好的学习者将被给予更多有深度的学习资源,如文字、书籍资源,而为注重感官体验的学习者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则更强调感受性和体验性,如音像资源、实景游戏资源等。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教学目标,教师也可以设计异质化的学习资源,如对应知识目标达成,教师可设计记忆和辨析类挑战游戏;为实现能力、思维目标,教师可设计实景PBL项目,如虚拟模拟法庭,虚拟辩论赛等;助力素养目标的达成,教师则可通过相应技术将马克思、毛泽东等伟人请到课堂,让学生在虚拟世界实现穿越时空和伟人进行交谈,从而聆听他们的故事和人生选择,深入了解他们的理论,认同他们的思想,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体来看,在教育元宇宙赋能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可根据学情将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地展现出来,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因材施教;同时,为了实现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抽象化的符号,更多的是能调动学生视、听、嗅、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的动态资源。以往抽象化符号资源主要瞄准的是知识性目标,而动态教学资源则可助力能力、思维、素养等高阶目标的达成,更加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

4.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化

高校思政课内容和方法选择离不开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和专业背景的把握[13]。在教育元宇宙技术赋能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全方位收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学业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如其思政课学习时间、方式、兴趣等,进而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不同学习者的特征,完成学习者的学业画像,并针对画像开展差异化的教学,对学习困难者进行精准帮扶,如针对持佛系、躺平人生态度的学生,采用积极心理学的PBL项目进行引领;针对注重个人需求满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应用体验式教育资源开展集体主义教育;针对学业成绩落后者,进行一对一的学业辅导等。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的学生学业画像将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另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受教育者思想和学业发展走势的预测,这将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前干预和纠偏学生的不良学业走势,及早防范其未来可能产生的思想风险。

(二)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提升

教育元宇宙增强了师生间的交互,提升了师生的临场感和体验感,不仅赋能教师教书,还促进其育人能力的提升。

1.扩大育人范围:实现多人协同互动

借助可穿戴的电子设备,师生可以打破空间阻隔同时进入到教育元宇宙平台,开展多人协同互动,相比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元宇宙的赋能将使高校思政课的受众群实现最大化,师生交互的范围获得扩大,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育人面扩大。

2.提高育人效率:达成师生心理契约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中,囿于师生对彼此身份的刻板印象,其交互无形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隔阂,有研究(张嘉友,徐云峰,2011)指出在现实空间对教师袒露心声的学生较虚拟空间少[14],因此,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业发展的真实状况及其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对学情的不了解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育人,教学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都将受到影响。学者申来津(2003)指出德育中的师生对彼此责任有着未经公开说明的期待,实现师生期待共识和共融,即可达成师生心理契约,从而才能提升德育的实效性[15]。在教育元宇宙赋能下,高校思政课中的师生被赋予了不同于真实世界的新形象,这将有助于打消师生面对面交往的顾虑,提升交往的频度和质量,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了解并优化彼此对对方的期待,使他们成为被彼此“看得见的人”,达成心理契约,从而帮助教师提高育人的效率。

3.提升育人质量:成就师生共同发展

在教育元宇宙技术的辅助下,每个课堂参与者的参与情况将受到监督,其个性化学习需求也能被及时捕捉和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掌握更为精准、细致的学习信息后,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学生互动的方案促进其全面发展,改变传统隔靴搔痒式的师生交往;同时,在技术辅助下,学生也可以随时参与到知識建构过程中,反哺教师,促进教学相长,改变传统思政教师“蜡炬成灰泪始干”单向付出型角色,赋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获得发展。而一个自身充盈的成长型教师将更有助于所育之人的全面发展,使其育人质量得到提升。

(三)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能力提升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研究包含教学研究和与其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两方面。通过教育元宇宙中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从一些低阶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譬如批改作业、学习障碍分析、学业评价、学习资源推送、重复性教学等,同时,教师间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案例库、书籍、音像、测评等资源的共享,提高备课效率;另外,基于虚拟世界展开的思政课实践项目相比传统实地实践,也将减少教师精力和教育成本的投入。于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研究中。

1.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学教师的教学仅被看成一种技术,其教学学术能力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欧内斯特.博耶指出教师有责任对教学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他指出教学学术与发现、整合、应用等三类学术同等重要[16]。但囿于小班教学后,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教学工作量大等客观原因,教学研究尚未得到很好地落实。而在教育元宇宙技术的辅助下,从繁复、琐碎工作中解放出来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将具备更多开展教学研究的条件,虚实互构的教学模式也将推动教师去关注和思考如何更富创造性地开展课程设计,如何体现人类教师工作的价值,如何实现高校思政课人机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提升教学实效性等教学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成为了他们不可规避的责任。

2.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在教育元宇宙赋能后,教师的研究视野将得到扩大,研究精力将更多投入到理论创新中。具体而言,教育元宇宙技术可以根据研究者的研究需求,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特征、趋势进行归纳、分析,梳理学术发展史,建立知识图谱,预测学术发展未来,还可以完成调研数据的精准分析。这将大幅度节约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时间,引导其投入到更需要创造性的研究设计、学术批判和创新中,发挥人类工作的价值,助推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

三、教育元宇宙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面临的困境

另一方面,教育元宇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发挥意识形态主导权、认同自我身份和构建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困难。

(一)技术僭越:高校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式微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属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完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在传统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师与技术的关系是主客关系,思政课教师牢牢掌握着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权利,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引领。然而,在教育元宇宙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胁。

当前,算法已经可以绕开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为学生选择迎合其学习偏好的信息内容,如此一来,有可能过滤掉真正能促进学生思想成长、价值塑造的有意义的信息,构筑信息茧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意识形态主导权。放眼未来,教育元宇宙技术“是否会具备与人类同等或者超越人类的智能?”、“是否会成为道德智能体?”、“它们与人的关系会不会转变为主主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萦绕于脑、悬而未决,人类必须对其作出更深层次的思考。随着教育元宇宙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研究智能算法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势必会导致教育元宇宙反客为主,丧失话语建构阵地的思政教师将成为技术的奴仆,最终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彻底旁落。

(二)技术创生:高校思政教师虚实空间身份认同危机

教育元宇宙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创造了虚拟空间的“第二生”生命,一方面如上所述便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会对教师在真实空间的生命轨迹产生渗透和影响,间接给其身份认同带来危机。一是教育元宇宙所构筑的虚拟空间将打破真实社会规范对人主体身份构建的限制,赋予其多元化的主体人格,进而可能触发教师真实身份与虚拟身份的二元对立,使其衍生出不同的行动逻辑,导致教师自我认同的离散。二是生存于虚实互嵌空间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将注意力放在迎合教育元宇宙平台的评价指标和学生的偏好,很可能诱发出与其真实人格不一致的表演型人格。而失真的教师,又将使以“诚”育人成为一句空话。事实上,高校思政课是致力于价值培养的课程,需要教师用真心、真情、真学、真信去感化学生,很难想象一个戴着面具的教师会教出一个真诚而真实的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和法治等素养的学生。

(三)技术宰制: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疏离

马尔库塞曾指出人被自身创造的技术所宰制将丧失主体性、特殊性,必会走向灭亡[17]。教育元宇宙本应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借力的技术和平台,而教育中的人才是目的。然而,一旦手段变为目的,技术成为人的主宰,将导致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疏离。第一,将诱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再次走向学生的对立面。在教育元宇宙时代,新技术的应用要求教师投入时间、精力。如果高校思政教师因此而迷恋在技术手段的应用,一味追求通过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精准把控和评价,如通过脑机接口助力脑电波分析,从而判断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通过表情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势必会疏于反思“为何而教”等富有意义和价值的教学元问题,而关注形式胜于关注内容的教学,注定不能实现“为了学生”即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同时,仅依赖技术就对受教育者做出判断,一方面,将弱化教师的直觉判断,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已将受教育者矮化为机械化、异化的对象,忽略了他们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全过程的精准监督和分析,将使学生的自由意志丧失,沦为被监管的对象。上述所有操作,最终都将使教师再次走到学生的对立面。第二,将导致表面化的师生交往和与真实世界的背离。首先,在技术框定下的师生交往常常会失去真实世界人与人交往的丰富性、随机性和灵动性,更多是一种符合技术逻辑的交往,常常停留于表层,难以深入。而表面化的师生交往,将不利于教师走近学生,与其建立心理契约,因此,思想、行为引领等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其次,虚拟交往相较真实交往更可能放大完美、淡化缺陷,这无疑会弱化思政课的主导者思政教师开展真实世界师生交往的意愿,随之削弱师生的社会融入度。

四、教育元宇宙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应对——素养提升与角色升级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后即将迎来的挑战,思政课教师应该进一步通过政治素养、媒介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实现角色的升级。

(一)政治素养:从放任者到主导者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特别强调要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識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8]。教育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交出意识形态主导权,任由技术、机器摆布受教育者。相反,他们应该对教育元宇宙技术和算法做一定的学习和了解,一是对算法推荐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选,避免信息茧房,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及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法治素质进行监管和引导,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与环境。二是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利用教育元宇宙带来的体验强、交互多、沉浸深等优势,以适切大学生的方式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资源、环境和评价方式的创新,以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

(二)媒介素养:从牵线木偶到主人

在虚实互嵌的空间的生存,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沦为教育元宇宙的牵线木偶。其一,教育元宇宙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需要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外,还应熟悉并掌握科学素养、计算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能通过新技术的赋能实现教育创新;其二,在教育元宇宙相关技术帮助教师掌握学情动态,以实现精准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跳出人工智能给定的数字和符号,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发挥人特有的直觉判断,解读并揭示蕴藏在数字和符号背后的学情真相,更深层次地思考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等根本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三,随着未来教育元宇宙的发展,大数据将会对学生个人信息进行全方位、超完整的记录,因此,这就需要信息的使用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保护学生隐私的意识,以防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其四,教育元宇宙是基于已知对真实世界的模拟和再造,虽然,其构建的虚拟世界可能与真实世界大相径庭,但是其底层依据都是确定的和已知的,与真实世界相比,其未知性、偶然性、神秘性大打折扣,同时,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人之为人的价值在虚拟世界会受到消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不被眼花缭乱的技术繁荣所宰制而沦为僵化的配合者,而是应充分发挥作为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弥补技术灵动性不足的缺陷,创新高校思政课的课堂,用活的教育和教学去感化鲜活的生命个体;其五,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具备关联真实与虚拟世界的素养,对过分沉迷于虚拟世界的行为有所警惕和反思,认识到虚拟世界的教学是为了师生能更美好地生存于真实世界,将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真实世界的建构中,关注真实世界真诚和面对面的育人活动,促进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全面发展。

(三)人文素養:从协助者到心灵捕手

教育元宇宙相关技术弥补了线上教育沉浸性、体验性不足的劣势,增加了师生在虚拟空间中的交互性,并促成学习资源共享,同时,还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受教育者全面、动态的学情画像,以实现更具针对性的精准教学,并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不满足于为了迎合评价而仅与学生做表面、浅显的交流,而是将技术赋能的条件作为走入学生内心的支撑,在对数据、符号的解读中,逐步走出工具主义的藩篱,回到价值理性,进而回到人本身,眼里看得见活生生的学生和学生背后的生命故事,从单一的对话者转换为触动人心的心灵捕手。惟其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有可能真正上到学生的心坎上,助力他们的成长,联通其个体需要与国家社会的需要,使他们心甘情愿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Yoo G S,Chun K,2021.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game -typelanguage education service platform based on metaverse[J]. Journal ofDigital Contents Society,22(9):1377-1386.

[2]华子荀,付道明.学习元宇宙之内涵、机理、架构与应用研究——兼及虚拟化身的学习促进效果[J].远程教育杂志,2022,40(01):26-36.

[3]王运武,王永忠,王藤藤,姜松雪,李雪婷.元宇宙的起源、发展及教育意蕴[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2,36(02):121-129+133.

[4]蔡苏,焦新月,宋伯钧.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教育元宇宙的应用、挑战与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01):16-26.

[5]李小涛.元宇宙中的学习:融合学习者身份、时空的未来学习图景[J].远程教育杂志,2022,40(02):45-53.

[6]唐玉溪,何伟光.元宇宙时代一流大学智能教育的创新路径——基于佐治亚州立大学的经验[J].高教探索,2022(01):87-92.

[7]胡辰洋,于昌利.韩国教育元宇宙的内涵、实践与启示[J].阅江学刊,2022,14(03):99-110+174-175.

[8]董扣艳.元宇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前景探测、伦理风险及其规避[J].思想理论教育,2022(04):90-95.

[9]方楠.元宇宙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06):97-104.

[10]石磊,张笑然.元宇宙: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场域[J].思想教育研究,2022(03):36-42.

[11]赵建超.元宇宙重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2(2):90-95.

[12]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2.

[13]艾四林.科学总结思政课建设长期形成的成功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5):18-19.

[14]张嘉友,徐云峰.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与伦理道德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09):221-225.

[15]申来津.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J].教育研究,2003(09):44-49.

[16] 欧内斯特.博耶.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C].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3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2.

[17]徐志坚.马尔库塞的工业社会批判与人的解放[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04):35-41.

[1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2021-11-17(001).

Opportunities, Dilemmasand Responses of Colleg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Metaverse

Wang Ying,Peng Chun-hui

(School of Marxism,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00, Yunnan)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meta-universe is the practical background, technological tool and realistic opportunity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hich not only empower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but also brings the predicament of the decline of ideological dominance of college ideology teachers, the crisis of self-identity and the alienation from students due to the arrogation, creation and domination of technology. Therefore, teachers of college Civics should upgrade their roles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political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from being laissez-faire to being dominant, from being puppets to being masters, from being collaborators to being mind catchers.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also have the ability to reflect, to recover and guard the most valuable values and meaning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Keywords:Educational meta-universe; college ideology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ers; roles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毛泽东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高职英语教师角色定位初探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