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
2023-12-18林潇潇林水洲
林潇潇 林水洲
摘 要:新时代劳动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广大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能促进他们的劳动精神、劳动素养和劳动品质的形成。劳动教育同时能够与研学实践相结合,形成若干劳动研学实践模式,推动师范生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的双向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目标。本研究围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涵、功能,新时代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面向大学生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3-0087-05
一、引言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正式提出了在大、中、小学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总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意见》提出,要引导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動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1]
劳动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也与劳动技术教育有所差异。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作为载体,培养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积极的劳动态度,促进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劳动价值观,以及培养劳动习惯。与此同时,新时代劳动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了解劳动场景中新技术的运用,以及劳动成果的共享。[2]此外,新时代劳动教育还将德智体美四育与劳动教育协同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党和国家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纳入教育方针,强化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重要保证。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纵观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可将劳动教育视为一种不断嬗变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劳动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劳动教育正在被软化、弱化的现象[3],《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定位,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1]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坚持综合育人理念
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运用系统论、整体论来实施教育。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相互整合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将人、自然和社会相统一,将理论知识融入现实情境,对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意见》充分肯定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劳育结合形式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也是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明确要求。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劳动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导致一些大学生对劳动产生了不正确的看法,阻碍了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因此,《意见》强调“劳动教育重点是要让大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劳动实践,出力流汗,实现知行合一,获得身心全面发展。”[1]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兼顾劳动的新旧样态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传统劳动与新型劳动的双重样态。学校既能开展耕作、种植、木工、金工等传统劳动课程,又能实施人工智能、现代化机械生产、3D打印等新型劳动课程,亦可将两类课程结合起来,在促进大学生劳动技能习得的同时,让他们学习操作现代化劳动设施设备,开展创新劳动项目。因此,《意见》强调要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特别强调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1]
(五)新时代劳动教育关注劳动素养的培养
传统劳动教育主要侧重教授大学生与劳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对于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思维等更深层次素养培养较为忽视,容易导致“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出现,难以使大学生养成终身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新时代劳动教育突破传统劳动教育局限,面向大学生的劳动技能的提升和未来生活质量的提高,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以培养大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对“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进行全面构建。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
从功能上讲,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了劳动教育以新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劳动创新功能、劳动合作功能、公民情怀功能、文化体验与传承功能,劳动成果转换和交换功能等,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劳动创新功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现在身处智能化的时代,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然成为紧迫的时代使命,要达成我们的目标不仅需要现在的劳动者努力创新,更需要我们的大学生们在思维深处就有创新的种子,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具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力。
(二)劳动合作功能
劳动合作功能不仅呈现在大家熟知的团队合作上,而且呈现在劳动分工的专业化生产上。合作是实现劳动目标的人际关系能力的体现,而分工即专业化生产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的体现。有合作就有分工,分工是为了提高能效的更好的合作。有了这样的劳动意识,劳动者就会有协作共生的协同理念,就有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商业资源等整合优化的思考。
(三)公民情怀功能
公民情怀功能是劳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与目标。劳动教育必须宣讲对社会的责任,比如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而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也不能为了获得财富而破坏资源环境。这样就将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保护等融入到了高等院校劳动教育之中。公民情怀教育功能还有一个社会责任的指向问题,当劳动成果累积为巨大财富后,个人要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而不是醉心于发家致富后的个人生活享乐。
(四)文化体验与传承功能
文化体验与传承功能既是拓展视野的需要,也是历史延续、涵养精神的需要。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继承,这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同理,对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了解既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的包容性,还可以借鉴别人的文明,促进民族文明的发展。
(五)劳动成果转换与交换功能
劳动成果的转换与交换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课题。劳动成果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也就是必须走向社会,给社会带来生活或生产价值。如某项劳动成果不能走向社会得到他人的认同,不仅浪费了社会物资资源比如材料成本的投入,而且还会造成个人的财务损失。成果能不能转换为社会价值,如何和社会商业机构与消费者交换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收回投入,也应成为我们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思考的内容。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现了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在理论上具有强烈的共鸣。两者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有众多殊途同归之处。就重大意义和工作目标而言,研学实践教育和劳动教育都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目的,让大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实现知行合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整体而言,研学实践教育和劳动教育在理念上呈现紧密交织的关系,在教育观上实现了同频共振。
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可以实现产业深处的无缝对接。从产业角度来看,研学实践教育的内容有红色、科技、文化、人文、非遗、农耕等几大主线,研学基地和学校可以明确规定研学实践主题,这些主题都可以纳入研学实践教育视野和事业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劳动课程设计将“劳动教育”凸显出来。事实上有些地区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探索。
四、劳动教育的内容及模式探讨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其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并要结合產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要求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鼓励高新企业为大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劳动教育的内容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问题学习”“项目学习”“做中学”“学中做”是其常规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紧密联系。课程内容与“五小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相结合,根据相关文件的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如表1所示)。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
1.游学到农村的劳动教育模式
农村是大学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实践阵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到农村劳动教育的创新模式,可以创建分“农户+”和“村镇+”两种模式。
(1)“农户+”模式
“农户+”模式指的是组织区,县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体验,由学校组织大学生到农户家中开展“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期2—4天的“三同”体验,在活动中,大学生吃做农家菜、感受农家风味、体验农事活动[4],增强劳动实践体验,岀力流汗。
(2)“村镇+”模式
“村镇+”模式紧紧围绕“劳动之旅”主题,通过整合村镇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村镇劳动研学基地网络。大学生通过各类活动,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劳动乐趣,开展民俗民风学习,进行社区公益活动。[5]
在劳动教育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孩子们关于劳动工具、方式与模式的创新思考,播种投入产出分析和效率、效益提升的意识思维。有了这样的劳动教育启蒙,我们的孩子就会在简单的劳动实践中,和日常的劳动观察中,关注劳动技术创新,关注劳动模式创新等问题。
2.新时代高职院校“431”劳动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天然且密不可分的联系。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而劳动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为职业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产业生力军的素质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有何差异,侧重点是什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一些探索。职院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设立劳动教育中心,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形成以“四融入、三突出、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431”劳动教育“深职模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工匠”。[6]
(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四个融入”
“四个融入”指的是把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即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以及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方面,打造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并作为校级“金课”立项建设;编写《高职生劳动教育教程》等两本教材;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并上线“智慧树”平台等。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创新思维”公共基础课程,引导大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建立微观装配实验室,帮助大学生利用劳动把创意转化为产品。建立创意创业园,设立百万创新创业基金,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劳动实现人生梦想。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方面。每年5月定为学校“劳动教育文化月”,依托“大国工匠工作室”等开展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一站式”大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劳动素养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组织的育人功能,在校院两级大学生会增设劳动教育实践部,让大学生组织大学生社团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方面。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创新开展“寻匠悟道”实践项目,杰出工匠访谈、进校园活动,激发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使命感和家国情怀。依托“能工巧匠”技能大比武开展职业技能实践类活动;依托志愿服务开展服务性实践活动等。实施“追梦,从深圳开始”教育浸润工程,每年开展1万名青年团员走进企业活动。
(2)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三个突出”
“三个突出”指的是通过突出工匠精神培育、创造性劳动、真实劳动“三个突出”,让大学生练就钢筋铁骨、精湛技能。突出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深职精神”和校风、学风、教风,融入学校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聘请168位大国工匠、全国劳模等来校担任成长导师。联合华为、大疆等知名企业,共建5个集实践实战、技术研发、创业孵化于一体的跨界学习中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突出创造性劳动方面,注重围绕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躬身入局,积极参加“挑战杯”等各类大赛,产出创造性劳动成果,注重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突出真实劳动方面,提出“大学生学会做三道家常菜”倡议。学校团委联合后勤等部门启动实施劳动教育“三道菜工程”,同时利用学校志愿者组织开展劳动志愿服务。
(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一个服务”
“一个服务”指的是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通过向中小学校大学生和家长代表开展劳动与职业启蒙之旅来促进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入了解。活动中,大学生们参观深职院华为ICT学院等产业学院,实地感受虚拟现实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学校通过“劳动+科创+职业体验”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正确认识职业与职业教育。学校还主动“走出去”,鼓励各学院发挥各自优势,深入街道社区、中小学开展趣味性、创造性活动,激发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五、结语
笔者对于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新”字上。劳动教育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或)被视为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教育手段。劳动教育能够从“立德”和“树人”两个方面塑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此同时,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对劳动价值的再认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断的实施创造、创新、创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赋予的“新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2-03-20)[2023-04-12].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2]张志勇,杨玉春,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J].中國教育学刊,2020(04):1-4+61.
[3]陈云龙,吴艳玲,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价值[J].人民教育,2020(07):35-38.
[4]刘文婷,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上活劳动这门课[J].上海教育,2019(28):66.
[5]吴翠楠,韩金镕,蔡宏波,实践教育的内涵与创新发展路径选择[J].教育经济评论,2021,6(4):107-117.
[6]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431”劳动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22-06-13(07).
Thinking and Discussion on Lab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n the New Era
Lin Xiao-Xiao, Lin Shui-Zhou
(1.GuangZhou University, 2.Lushan Travel Study Research Institute )
Abstract:On March 20, 2020, the “Opinion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on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officially put forward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in-depth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has received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an not only cultivate the labor skills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ir labor spirit, labor accomplishment and labor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labor education can be combined with research practice to form a number of labor research practice models. Promote the two-wa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actic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in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 outstand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main conno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fun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research travel,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mode of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New Era; labor education; thinking; 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