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理念下理科师范生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2023-12-18周羽晨曹阳高玉茜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核心素养

周羽晨 曹阳 高玉茜

摘 要:建设好第二课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搭建理科师范生核心素养结构,厘清其与第二课堂关系基础上,本研究对H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师范生利用第二课堂发展核心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核心素养在性别上有所差异,第二课堂参与度与学生核心素养各维度呈显著性正相关,综合素质类比赛对学生核心素养影响最为明显。据此提出了聚焦核心素养、关注认知差异、注重活动载体、构建评价体系、利用多方资源等第二课堂建设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第二课堂,理科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3-0081-06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发展师范生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第二课堂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载体,是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集合。学生可以在第二课堂中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增强和积累课堂教学以外的知识并经验。建设好第二课堂是加强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1]。

一、理科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结构

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需求和职业要求,并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素养,是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的集合。本文借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STEM教师能力等级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等,在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和理科师范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将理科师范生核心素养设定为九个维度: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国际视野、终身学习、健康生活、科技素养、创新实践、人文底蕴、沟通表达。

理想信念要求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情感认同,树立职业理想,具备对教师的职业认同[2]。道德情操外在表现为自觉遵循行为准则,自觉恪守价值信仰[3],具备教育情怀,关爱学生,具有仁爱之心[2]。国际视野要求学生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开放的胸襟和求同存异的精神呼吁和平,促进跨文化交流。终身学习是指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健康生活是对学生珍爱生命、自我调控能力的要求[4]。科技素养包含科学思维、科学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技术伦理。创新实践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思維,能够和其他学科协同创创新,在教学管理和育人过程中研究并解决问题[5]。人文底蕴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涵养[3]。沟通表达指学生能够通过合适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传递有效信息,包括撰写报告、陈述发言和课堂展示。

二、核心素养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包含为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学术科技、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学生社团、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1]。第二课堂是培养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平台,能够涵盖核心素养所有基本点[6],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学科思维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领悟无形的学科思维,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主动、探究性的深度学习,获取无形的核心素养[7]。核心素养与各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关对应性,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赋能达成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以H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制定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创新为导向的第二课堂体系,旨在助力学生体验生活与社会,养成良好品德,树立和平开放的胸襟,拓展创新精神,锻炼人际沟通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其内容包含思政教育活动、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学术科研活动、文体活动、志愿服务、学习经验促进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国际视野开拓活动等8类活动,每类活动包含10门左右课程。

三、对第二课堂发展核心素养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实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理论,编制“理科师范生核心素养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由人口学背景、理科师范生核心素养、第二课堂参与度3个部分组成。问卷面向H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2020、2021级师范生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468份。

调查信息通过问卷星收回,运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问卷总体的 KMO 值为0.921,总体信度系数值为0.922,核心素养九个分维度的信度系数值分别在0.73到0.93之间。综合表明,数据信效度较好,适合做进一步研究。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1.理科师范生核心素养现状

调查发现,理科师范生核心素养整体平均得分为3.75分,所属九个维度平均分在3.53到3.98之间,标准差在0.66到0.78之间,达成水平较好。

九个维度中,道德情操维度的平均分最高,为3.98分,其次是国际视野维度和科技素养维度,都高于总体平均值;“沟通表达”的平均分最低,为3.53分,且标准差最大,为0.78分,说明理科师范生对社会道德规范有正确和积极的认识,能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用全球视角看待问题,但其沟通表达能力较弱,差异化明显,需要进一步改善。

对理科师范生核心素养各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核心素养九个维度之间关联度较高且有相互正向影响的作用。

2.理科师范生核心素养差异性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三个年级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及其所属九个维度的达成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分析理科师范生核心素养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表示p<0.05,具有差异性,**表示p<0.01,有显著性差异(下同)。

女生在理想信念、国际视野两个维度的达成情况显著优于男生,说明女生能够更加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情怀,也善于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运用全球视角看待问题。男生在创新实践维度的达成情况优于女生,说明男生具有更好的创造力和教育教学创新精神,更擅长用打破常规的思路解决问题。

3.第二课堂参与度对核心素养的影响分析

(1)理科师范生第二课堂的参与度。理科师范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较低,在14类活动中,参与度高的学生占比均未过半。国际视野开拓活动参与度最低,劳动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最高,思政教育活动的覆盖面最广。有92.3%的学生从未参与任何一项国际视野开拓活动,48.9%的学生参与了较多的劳动实践活动,99.8%的学生参与了至少一项思政教育活动。思政教育活动覆盖面最广,这与高校经常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思政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关。此外,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部署劳动实践活动要求,充分进行劳动教育,所以劳动实践活动参与度最高。以上说明理科师范生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不强,还需各方面的鼓励和鞭策,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第二课堂的活动趣味性有待增强。

(2)第二课堂参与度对理科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影响。对理科师范生核心素养在各类活动参与度上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理科师范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与核心素养及其所属九个维度的达成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参与度高的学生达成水平明显优于参与度低的学生。综合素质类比赛的参与度对核心素养达成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也最为显著地影响了理想信念、国际视野、终身学习、健康生活、科技素养、人文底蕴、沟通表达七个维度的达成水平,说明此类活动开展效果理想,能够极大地促进师范生核心素养发展。

道德情操维度上,有5类活动的参与度与其达成水平具有相关性,但并不十分显著,且道德情操维度的均值最高,原因可能在于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随着学生成长过程中自然活动领域的扩展、生理的成熟、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学生的情绪体验、道德情操认知不断积累,最终显现为外在的行为表达。第二课堂的部分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绪表达,但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国际视野维度上,国际视野开拓活动的参与度对其达成水平有影响但并不显著,其原因主要在于2020至2022年受疫情影响,出国交流、境外游学等国际视野开拓活动的开展难度较大,成功举办的频次较少,开展效果未达预期。随着2023年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高校可以通过丰富活动内容的方式,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水平。

科技素养维度上,科研创新活动的参与度与其达成水平具有相关性,但并不十分显著,且理科师范生科技素养均值较高,这可能与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有关。第一课堂专业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水平,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精神。学生在第一课堂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与锻炼,所以科研创新活动对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虽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并未大幅提升其水平。而科研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对创新实践维度的达成水平有显著性影响,可见此类活动更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沟通表达维度上,综合素质类比赛、活动型志愿服务、教学辅导类志愿活动等参与度对其达成水平有显著性影响,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合作精神在比赛、志愿服务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但理科师范生沟通表达能力维度得分均值最低,说明其沟通表达能力基础较差,第二课堂活动虽能够显著地促进其沟通表达能力提升,但还需加大培养力度。

理想信念、终身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四个维度上,均有11—12类活动的参与度对其达成水平有显著性影响。说明第二课堂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有效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此外,思政教育活动、学习打卡等与学习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体育活动、人文类讲座等活动的参与度分别显著地影响了四个维度的达成水平,说明活动的组织达到了预期目的、效果,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对核心素养整体达成水平而言,学生在第二課堂14类活动中的参与度均与其有显著影响且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第二课堂的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四、第二课堂建设启示

(一)聚焦核心素养,坚持第二课堂与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融合

培养理科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既是时代所需,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然经历。高校应当聚焦师范生核心素养发展,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第二课堂纳入师范生教育教学体系,依托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内容,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安排,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耦合。

(二)关注认知差异,因材分类实施第二课堂活动教育

研究表明,理科师范专业女生在理想信念和国际视野维度的达成水平明显优于男生,而男生在创新实践维度的达成水平明显优于女生。这说明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也提醒高校,应当关注理科师范专业男女在认知和逻辑思维上的差异,结合学生的特点,在第二课堂中分层分组因材施教,围绕重要时间点和国际局势,加强对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鼓励女生组队参与科研、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激发女生思维跃迁。

(三)注重活动载体,凸显理科师范生培养特色

利用第二课堂助力培养理科师范生成为具备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应当重视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赛事育人。可以充分发挥学术社团、学生党支部等作用,开展以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学术沙龙、教学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培养师范生健康成长的作风和习惯,同时锻炼师范生的活动参与与组织能力,为师范生的班级管理育人打下基础;充分利用志愿服务活动这一能让学生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载体,让学生深入地体验社会、服务社会;以综合素质类比赛为重点,以学科教学竞训为抓手,培育理科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增进教学水平、提升表达能力等,全面发展其核心素养。

(四)构建评价体系,提升第二课堂参与度和参与质量

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劳动实践活动这类评价制度较完善、具有一定硬性要求的活动中参与度相对较高,而在第二课堂其他活动中“缺位”、“隐形”,这与第二课堂评价制度不完善、趣味性不强有着直接联系。高校应当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整体设计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例如将第二课堂纳入课程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平台,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次数和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赋分,形成定量评价。此外,在学生入校时由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制定学生第二课堂培养方案,研定期望学生大学期间达到的核心素养目标,纳入课程管理系统,待学生毕业时对其目标达成与否进行定性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成绩作为学生毕业标准并纳入学生档案,实现高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8]。

同時,加强第二课堂的教师队伍配备,将第二课堂纳入评教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质量和趣味性。

(五)利用多方资源,丰富第二课堂课程类型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可注重利用多方资源,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注重为第二课堂开展搭建相关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校各级学生组织,校外的校友、地方政企等资源,构建“学院+各级学生组织”“学院+校内单位”“学院+乡镇基层党支部”“学院+企业”“学院+乡村中小学”“学院+社区”等实践育人模式,拓展第二课堂课程类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第二课堂拓展方向、加深内涵,使参与的学生真正得到综合素质的锻炼,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地。参考文献:

[1]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45-46.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2104/t20210412_525943.html.2021-04-06.

[3]王世斌,顾雨竹,郄海霞.面向2035的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结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4):54-60.

[4]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66-73.

[5]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AM教育研究中心.STEAM教师能力等级标准[S].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8.

[6]青青,闵越,古小方.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3,14(01):96-99.

[7]王艳.“第二课堂”多维培育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9):30-33.

[8]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EB/OL].http://tuanwei.hfut.edu.cn/2018/0705/c842a167290/page.htm.2018-07-0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forNormal Science

Students under the Concept of Core Literacy

——Take College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H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ou Yuc-hen, Cao Yang, Gao Yu-xi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Hubei,430079)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On the basis of building the structure of core literacy of normalscience students and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we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in the College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H University using the second classroom to develop core literacy, and find that there a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core literacy of normalscience students, and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second classroom i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dimension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mpetition has the most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core quality of students. Then,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such as focusing on the core qualit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activity carrier,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using multiple resources.

Keywords:the core literacy, the second clas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核心素养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实践观对第二课堂建设的启示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