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年群体使命感教育价值探索

2023-12-18张弘强

科学咨询 2023年21期
关键词:使命感群体意识

张弘强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党政办,陕西西安 71010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青年群体使命感教育的价值探索

青年使命感教育是一个旨在帮助个体寻找并完善其自我属性的教育体系,也是新时代全面发展青年教育的延伸系统和引领指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1]。青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群体。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对青年加强使命感教育,筑牢青年的精神根基。目前,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对这一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研究。相关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动力和价值创造方面,以探讨使命感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动力价值

使命感教育为青年的自我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动力。青年作为新时代发展的先锋群体,是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也是时代的引领者。实现中国梦需要代代青年接力,以确保持续的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传递中国声音。青年使命感教育是引导青年自觉承担民族使命的精神指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下,学校必须科学有效地引导青年,并将他们的激情与行动相结合,靠青年的时代地位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2]。青年对新事物的执着追求既是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保障,又是青年群体意识易受影响的原因之一。使命感教育只有以教育为导向,以原则为指导,增强青年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认同。青年应坚持一切行动跟党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以担当、奉献精神参与国家建设活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准前进的方向[3]。因此,增强青年群体的使命感是强国固本之举,激活青年的精神动力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青年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成长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4]。

使命感教育对于塑造个体内在动力价值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深远影响。青年使命感教育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领导青年工作方面的内在创新,明确了青年内在动力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此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强调了内在动力对于个人成长、行为规范、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为青年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资源和理论支持,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具有指导作用。新时代的青年使命感教育体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思考,为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新的方向,扩展了个体意识的深度,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青年教育实践的重要探索。青年个体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使命感教育将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激励青年勇挑重担、勇克难关,树立远大志向,明大道德,成大才华,担大责任,积极成长为能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使命感教育的动力价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思想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基础,对于推进青年个体发展、加快青年思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青年的思想意识将有助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繁荣发展,有助于继承和巩固现有的发展成果,还有助于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因此,使命感教育具有深刻内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体现,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命感教育不仅回应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建设的价值,坚持了青年教育的重要作用,而且以个体主观意识为保障,以自发、自主、自愿的内在动力为推动力,助推实践发展取得成果。

(二)创造性价值

使命感教育不仅促进了青年内在动力和价值的觉醒,而且在创造性价值的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青年群体具备巨大的创造潜力。个体的创造力通常受智力水平、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人格特质以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智力水平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青年在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互联网+”竞赛、科研项目等活动的过程中,智力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这些活动影响着青年在教育环境下的问题识别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决策制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期是青少年的知识结构逐渐深化的时期,有助于青少年积累创造性思维所需的信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包括好奇心和想象力,可简单表达为:青年的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想象力。因此,青少年的知识储备越丰富,创造力也越强。青年的知识结构的充实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学校教育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唤醒了青年的自我属性,这是使命感教育价值与青年创造性价值的多重体现。

青年的受教育过程对于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认知能力有助于青年把握问题的本质,促使创造性意识涌现。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因此,获取信息是创造的首要条件,对信息的评估、分析和思考是第二个条件。青年人格特征中的坚持、忍耐、毅力等特质也会对其创造力起到培养作用。教育环境对于青年创造价值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新时代青年使命感教育的价值更注重唤醒青年的创造潜能,使其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随着青年的知识和经验不断丰富,创造意识也变得更加强烈和敏锐。因此,青年时期是小创新成就大梦想的关键期,也是学生突破现实局限、培养个人思维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融入使命感教育对于青年认识本我、突破自我和探索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开展青年群体使命感教育研究的启示

笔者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现学界关于对青年使命感教育的研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是我们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而且是我们完善青年使命感教育理论的基础,能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学界关于青年群体教育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我们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使命感教育提供宝贵的启示。然而,目前与青年使命感教育相关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存在研究理论构建不丰富的问题,还有巨大的深入探究空间。

(一)打破当下学科研究的界限,以科学理论指导使命感教育实践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把青年的使命感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青年担负起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并朝着富强美丽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因此,我们不断深化当下青年教育工作研究,形成不同学科视域下的社会主义青年使命感教育,有助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使青年成为社会发展的领航者。首先,相关部门应不断营造高素质使命型创新人才教育环境,牢牢掌握素质教育结构的主导权。在未来,我们要培养具有强烈使命感的青年,打造能力与使命感兼备的人才队伍,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其次,学校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使命意识教育,通过教育使青年的精神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从社会需求看,不同素养结构的青年群体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建设做出的贡献也各不相同。建筑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具备的素养是不同的,但在使命意识贯穿之下,青年创新型人才都是对国家、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最后,我们要科学预防使命意识在实践工作中的退化风险。党中央反腐倡廉工作在持续推进,这反映出在实践工作中部分群体放松了理论学习,造成理想、信念、使命意识的缺失。尤其是少数公职人员和青年党员干部使命意识缺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流失,也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可见,青年只有使自己在理论学习中获得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感,才能真正牢筑思想底线。为确保青年群体人才稳定,学校还应有预见性地强化在复杂领域内的实践行为对使命意识的影响。

(二)强化青年精神文明素养培育的意识,形成对使命感教育的现状把握

青年群体使命感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科学阐释和大众化,而且需要我们把握与实践相关的精神文明素养培育的研究,以期不断丰富和完善新时代青年群体使命意识养成。首先,我们要提升青年的精神文明素养,激励青年接续奋斗。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锤炼品德修为的关键所在,以此实现使命感教育的学理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其次,我们要引导青年勇担历史重任。青年群体的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学校要将加强青年群体个人道德素养培育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向同行。青年既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特定群体,又是社会主义建设最具活力的群体,更是推动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再次,我们要引导青年练就过硬本领,成为中坚力量。在政治、经济、教育、科研、卫生等发展中,我们必须注入青年群体的力量,推动我国各行业的持续发展。青年群体是各行业的接班人,他们对未知事物的不断探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最后,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是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青年人拼搏创新、克服困难,成为具有鲜明特征的“新青年”,在促进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也为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明环境,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动力。从实践中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素养培育对青年群体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青年群体要担当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具备良好的精神文明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历史期,开展青年群体使命感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

(三)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榜样传播研究,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话语权

首先,我们应增强青年的认知体验。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通过身体力行及情感投入,因此,学校要通过多途径传播教育,让广大青年群体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领悟榜样的使命感所凸显的品质。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先进青年的事迹、案例,着重突出榜样在各种环境下做出的行为选择。榜样的品质中承载着精神文化的深度,教师只有深入探索榜样的优秀品质,为青年群体提供精神力量,才能让青年学生牢记使命。

其次,学校应增强青年的情感体验。感情是意识向行为实践的转变,榜样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思维应符合青年群体的兴趣和诉求,与青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师要在无形中让青年群体形成对先进榜样的敬佩感,将道德品质内化为个体的行为准则,以达到知行合一。

最后,学校应持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促进各行业青年共同发展。广大青年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有较多机会进行实践。广大青年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相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青年的话语权,而且能促使他们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使命感群体意识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
工匠精神之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