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学生社团”党团融合育人平台建设研究
2023-12-18廖丽丽
廖丽丽
(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广东深圳 518060)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条例》指出:“可以依托重大项目组、科研平台或者学生社区等设置师生党支部,注重在本专科低年级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高校党委应当研究学生会、学术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学生社团管理。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遵循和坚强保障。
矿体主要分布于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体与香夼组灰岩接触带上,共探明64个矿体,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似层状、囊状,主矿体向下700m仍为封闭[12]。矿化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垂向上由浅部向深部,平面上由外部向内部,依次为矽卡岩铅锌矿带、矽卡岩-斑岩铜硫矿带、斑岩铜钼矿带。矿石主要包括矽卡岩型和绢英岩化斑岩型两类,矿石主要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块状及条带状构造。围岩蚀变自岩体内部向外围蚀变类型依次为:硅化、绢云母化、钾化→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
高校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立足高校人才培养实际,以思政工作为切入点,探索建立以党建为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平台,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融合互促,是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党团融合育人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益尝试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学生党支部的设置以“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为原则[1]。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大多按照班级或专业进行设置。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要求结合实际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学生社团因相近的兴趣爱好或相同的目标而成立,是高校党团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以进一步扩大党的覆盖面,我们需要对现行的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进行创新。高校借鉴和发扬中国共产党“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将党支部与学生社团有机结合,有利于保持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丰富党建工作的内涵,并强化党组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抓手,受到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风气、生活作风均发挥着重要影响。高校要想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必须拓展党对学生社团引领的广度和深度。《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主要职责,要求学生党支部支持、指导和帮助团支部、班委会以及学生社团,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高校在学生社团中组建党支部,将党组织建设与学生社团管理有机结合,以党建引领社团文化,以社团文化提升育人成效,凝聚党支部和学生社团的育人合力,是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三)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受国际形势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加之信息化时代,价值多元化趋势明显,受网络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有所滑坡,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愈加明显,求稳定安逸的就业心态盛行,出现高学历人才扎堆式和内卷式就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和就业指导。党建带团建是提高共青团组织工作水平和保持党对青年学生强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凝聚青年智慧和力量,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必然要求高校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方向,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确保其政治立场正确,传递正确价值观。因此,高校要将党支部建在学生社团上,搭建“党支部+学生社团”融合互促的育人平台,真正做到党团教育双覆盖、同进行。
二、党团融合育人平台建设的可行性
(一)支部建在学生社团上具有科学的理论支撑
党支部主要通过“三会一课”开展教育活动。然而,由于课程时间、场地和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支部的活动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活动相对不足。总体来看,支部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相对单一,并未充分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较低。这一情况若持续下去,可能会对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产生负面影响。学生社团通常会组织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的活动。然而,由于社团管理较为松散,这些活动容易走向过于娱乐化,甚至低俗化,这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可能不利。高校通过在学生社团建立党支部,强化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规范社团管理,同时发挥社团活动的创造性潜力,可以创新支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这有助于打造受学生欢迎的文化品牌,培养学生具备爱党爱国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条例》指出:“注重从优秀辅导员、骨干教师、优秀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学校应当挑选具有坚定的党性和卓越的业务水平的党员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并担任社团内的党支部书记。同时,学校也可以选配社团中的学生党员骨干担任支部委员,师生共建支部。这种安排有助于充分利用指导老师的专业知识和党务工作经验,以便为党支部的每一届成员提供持续的稳定指导,有助于保持支部良好传统的传承。此外,师生以党支部为纽带,可以在专业学习、创新实践的指导过程中进行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就业观念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将学生社团打造成一个集党组织建设、学业提升、兴趣发展和价值引领的大平台,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解决学业、科研、就业等实际问题,进一步健全“三全育人”机制。此外,对于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的社团指导教师,高校应在考核晋升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全英教学和互动交流:提升研究生学术和专业素养的实践和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Nanotechnology”全英课程为例 金 涛,郑继红,贾宏志 40(1)81
(二)支部建在学生社团上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关于学生党支部建设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研究已经有相当多的文献,这一领域一直是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热点。然而,学者大多将这两个领域独立地进行研究。一些学者在探讨如何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时提出了加强共青团组织管理、发挥党组织统一领导作用的建议,甚至尝试将党组织延伸至学生社团中。因此,将党支部建立在学生社团之上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实践基础,但在如何搭建“党支部+学生社团”融合育人平台、发挥党建和团建的互相促进作用方面,研究较为有限,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
以S高校某工科学院为例,学院拥有两个规模超过一百人、以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为目标的社团。这些社团的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学院,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学院党委主导设立了科创党支部,将党组织前移至这些学术科技社团内,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文化,通过科技创新文化的浸润来培养学生,营造了有利于爱党爱国、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包容失败的氛围。
三、建设“党支部+学生社团”党团融合育人平台
目前,大部分学生党支部通常是按照班级或专业设置的,而学生社团则跨越年级、专业,甚至涵盖跨学院的范围,这些社团通常以共同兴趣或目标为依托而成立。高校广泛采用学分制度和自由选课制度,有些高校还允许混合住宿和自由调宿,因此,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在这种背景下,班级观念相对较弱,日常社交更多地发生在社团或科研团队内,通常表现为同班同学之间的互动较少、相互了解有限。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学生党员在思想引领、学业、就业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相关规定,高校要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当前党建工作和学生社团发展的现实情况,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将党支部设立在学生社团之上。
(一)创新设置,支部建在学生社团
高校学生党支部和学生社团都是引导和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加入学生社团的多为学生群体中的活跃分子,针对“党支部+学生社团”党团融合育人平台建设,笔者提出了以下设想。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确保《条例》的有效实施和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高校需要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探索建立“党支部+学生社团”党团融合育人平台,完善育人机制,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DLG2、RBMS3和NAP5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帕金森病的相关性 …………………………………………………… 杨新瑞,罗晓光,朱文清,等 324
(二)师生共建,选优配强工作队伍
高校应当遵循《条例》的基本原则,结合育人的实际需要。除了传统的按照行政班级或专业设立党支部之外,高校还可以将党组织前移至依托兴趣共同体组成的团体。以大学生社团党支部作为突破口,推动党的科学理论与学生社团实践深度融合,扩大党的覆盖面,提升党的影响力,凝聚青年大学生的智慧与力量。因此,高校将支部建在学生社团之上、搭建“党支部+学生社团”融合育人平台的做法具有科学的理论支持,且具有高度可行性。
(三)全面考查,吸纳优秀成员入党
高校是党员发展的重要场所,而团组织的推优制度是确定学生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团员的推优流程主要由班级团支部完成,但在学生社团或科研团队中表现积极、起到关键作用的学生骨干,如果在班级团支部中的影响较小,往往难以被提名为入党积极分子。学生社团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组织,其中,那些在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杰出分子应当成为党组织的重要后备力量。《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发展党员必须以政治标准为首要标准,坚守个别吸收的原则。因此,学校在设立学生社团党支部时,可以为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分配独立的发展指标。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应当紧密结合招新、培训、管理和日常运行等方面的所有环节,以便推荐那些表现突出的优秀团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社团党支部应当积极参与并及时讨论,在社团的日常工作中全面考查这些团员的政治思想和学业表现。最终,社团党支部应吸收那些在学业方面表现优秀、政治思想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的成员加入党组织。
(四)丰富活动,提升组织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要求党支部工作既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又体现基层创造的新做法和新经验。社团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创立,通过形式新颖且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吸引众多学生的积极参与。社团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多数大学生都曾经参加或正在参加社团活动,而在社团中扮演骨干角色的多是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建立党支部奠定了基础。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社团内的学生骨干则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党团组织生活是党团组织对党员、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形式,而顶岗实习期间的大学生多是党员或团员。严格党团组织生活,做好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利于他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又有利于他们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增强就业竞争力。
为了创新支部的学习形式,高校可以挖掘同龄学生在学业、科研、就业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组织经验分享与学习活动,营造典型示范与互助的学习氛围。在党课方面,高校可以邀请校外专家轮流讲授党课,将科研强国观念融入政治理论学习。此外,高校需要密切结合学生关心的领域,如学术研究、就业与创业等,形成支部特色。高校可以通过与校友企业或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单位开展党建结对共建,加强党建交流、科研合作,增加就业机会,丰富组织生活内容。此外,高校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经常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向社区或中小学提供知识科普服务、以自身的学科专长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初中学生的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所以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为初中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等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毕竟初中学生的脑细胞还比较脆弱,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一个对象,容易引起疲劳。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使学生负担超量,要保证学生每天有9个小时的睡眠,还要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每天不少于1个小时的锻炼时间)。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为应对这一情况,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高校应聚焦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强化党建引领,在学生社团设立党支部,选拔并优化工作队伍,吸纳优秀大学生入党。此外,高校要创新组织生活的方式,以此搭建“党支部+学生社团”的党团融合育人平台。通过这一举措,高校可以健全“三全育人”机制,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质量,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