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长效机制研究

2023-12-18李佳妮

科学咨询 2023年21期
关键词:建党育人思政

李佳妮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重要价值,并提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1]。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大会主题。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价值。自“伟大建党精神”提出以来,各高校积极探索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取得了扎实成效。因此,我们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长效机制,对实现铸魂育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系统性有待增强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从笔者的调查来看,目前,各高校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系统性不足的问题。首先,高校没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其次,思政课教学缺乏总体性谋划,仍以“单线干”为主;最后,高校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统筹协同不足,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

(二)融合新意有待增强

目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举措还存在创新性不够、缺乏新意的问题。从笔者对伟大建党精神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来看,62.68%的同学认为活动形式单一。在“对新时代高校如何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个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中,大部分同学建议多组织实践活动。笔者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学生普遍倾向于有趣味、立体、互动、体验式的实践活动。

(三)常态化有待增强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的思政育人功能,能增强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的志气、奋发担当的正气、敢于斗争的骨气、忠诚为民的底气,理应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高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单打独斗”“蜻蜓点水”“想怎么融就怎么融”等情况,相关部门没有将此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抓。

二、建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长效机制的内在要求

(一)坚持政治思维

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政治课”,具有典型的“政治性”[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要求,其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排在第一位,处于核心地位。政治性保证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方向。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时代,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来自国内外意识形态的挑战要求思政课守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政治性也保证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偏方向,避免在融入过程中,教师为了增加创新创意,一味地“迎合”学生,甚至是毫无底线、毫无原则地胡讲、乱讲。因此,在融入过程中,我们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则,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避免舍本逐末。

(二)坚持系统思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事物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认识到伟大建党精神、高校思政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思政课是一个由多要素组合的系统整体,主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要素的联系和互动而承载立德树人功能。伟大建党精神四个方面的内涵也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这些丰富内涵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知、情、意、行”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整体。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这个实践创新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由人力、物质、活动、信息等若干子系统集合而成,各子系统又包含若干要素。我们需运用系统思维,注重其整体性、有机性和动态性,充分发挥各要素的育人合力。

(三)坚持实践导向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代表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实践成果。思政课从性质上是对人进行教育的实践活动。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也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伟大建党精神是指导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坚定初心和使命、迈向时代新征程的思想武器,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思想研究过程中必须秉持的理论指引。对于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教育教学,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为核心的主体需要从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出发,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坚持实践导向,发挥好实践课堂的作用。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而且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4]。高校应该打破理论与现实、课堂与社会的壁垒,扩大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育场域,使大学生感受到伟大建党精神的魅力,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力量。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长效机制的建立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求高校要立足思政课教学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守正创新。高校通过建立健全研究阐释机制、条件组织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途径,逐步建立起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长效机制。

(一)深化研究阐释机制,打牢理论根基

建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长效机制需要高校从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理论研究、创新伟大建党精神传播方式等方面入手。

高校要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进行阐释,首先要加强对其相关理论的研究,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做好理论准备。笔者认为高校可以以深化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四史”、各种红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为着力点,推进理论研究常态化、制度化。例如,湖南地区的高校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红色资源收集、整理、研究,同时开展地方史、校史、家乡史的研究,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提供学理支撑。

高校运用伟大建党精神开展思政课教学,需要创新阐释宣传手段,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化成学生可接受的教学话语体系。高校可以组织师生共同下基层开展宣传、宣讲活动,推进伟大建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外,高校要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打造“互联网+伟大建党精神教学”“VR+伟大建党精神教学”“AI+伟大建党精神教学”,促进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大众化、情景化、生动化,形成伟大建党精神感染、教育、影响青年大学生的热烈氛围。

(二)优化条件组织机制,加强体系支撑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条件组织机制的建立,需要高校坚持“大思政课”建设方向,系统解决谁来融、融什么、怎么融等问题。高校要通过建好“大师资”、建强“大资源”、搭建“大课堂”,构建起融入体系的四梁八柱,加强融入的体系支撑。

高校要建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大师资”。首先,高校要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师资队伍体系,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地方场馆、企业、社区、农村、专家学者等团体个人协同交流机制,完善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等共同备课制度,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开展教学探讨。其次,“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作为施教者,要熟练掌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价值旨归,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高校实施伟大建党精神教学,必须加强资源建设。高校应不断加强线上线下资源建设与整合,整合伟大建党精神教学“大资源”。在线上资源建设中,高校可以在学校网络精品课程中设置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将地方红色资源及时融入进去,及时更新建党精神专题素材,动员师生围绕建党精神制作课件并录制微课。高校要积极开设线上选修课,让学生在线上及时厘清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同时,高校也不能忽视线下资源的建设,应充分挖掘和开发地方红色资源、校史资源、家乡史资源,建强实践基地,丰富育人载体,扩大育人场域。高校应该意识到,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动态的、长期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建设,要久久为功,逐步建立起常态化长效机制 。

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伟大建党精神教育教学,需建立多元、立体、协同的“大课堂”育人机制。首先,高校要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在教学中,高校应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衔接和融入各门课程,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可以将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等与把握人生方向、坚定崇高信念、弘扬中国精神、锤炼道德品格等内容有机融合,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担当复兴大任。其次,高校要将网络课堂作为补充。在“互联网 +”大趋势下,网络课堂已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阵地。我们应善用共享网络平台,扩大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空间,增强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体验。再次,高校应以第二课堂为着力点。校园第二课堂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师生互动受限的不足。高校可以将伟大建党精神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开展校内宣讲、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高校以实践课堂为落脚点。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4]。我们应强化实践教学和实践体验,开设“行走的课堂”。高校可以带领学生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和参加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加深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增强他们的使命担当意识。

(三)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保证实施效果

高校完善思政课教学考核评价办法,将有力推动伟大建党精神教学更好地向纵深发展。

首先,高校要构建并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中科学构建评价方案、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等质量评价体系,由高校党委牵头,高校各职能部门、政府机关、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专家学者、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开展质量监控,如对教师在教学科研中是否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进行监督。

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5]。我们应不断完善师生激励评价机制,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与时俱进地创设考核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将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活动完成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入党的重要参考指标。高校要鼓励教师创新伟大建党精神教学方法,创设容错环境,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教师试错纠错,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创新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健全制度保障机制,确保长效化常态化

高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多方协同联动育人环境,从制度保障层面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在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相关教学的过程中,各高校需先意识到加强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形成学校党委领导、各职能部门深度参与协调落实的组织领导体系。此外,高校还要完善相关制度,抓好责任落实和成效管控,在人员、经费、管理、考核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

高校对大学生的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高校需要建立健全校内校外联动机制,建立起思政课、专业通识课等其他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同时,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还必须“走出去”,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以形成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各项工作长效化常态化开展。

四、结束语

历史川流不息,伟大建党精神代代相传。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充分挖掘其育人内涵,逐步建立起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培养越来越多伟大建党精神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实践者。

猜你喜欢

建党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