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动精神的逻辑嬗变和时代内涵
2023-12-18李建功
李 劲 李建功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1]历史主动精神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时,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的重要概念。《决议》从新发展阶段在历史演进中开创新时代这一科学定位的大历史观视角出发,“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力量进行了深刻总结,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这一论述充分表明,历史主动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精神品格,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筚路蓝缕、栉风沐雨,领导中国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扑朔迷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重大挑战。恰逢中华民族历经百年沧桑,进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因此,从哲学视角出发溯源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根基,通过明晰中国现实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主线,深入剖析历史主动精神的逻辑嬗变及时代内涵,有利于我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凝聚社会共识,在统筹“两个大局”中更好地把握重大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为勠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支撑。
一、历史主动精神的唯物史观理论意蕴
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不仅在于其科学性,更在于理论本身的丰富内涵。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的历史贡献时高度肯定了“两个发现”的提出,其中一个就是唯物史观的提出。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理论,科学地解决了人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它充分肯定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肯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的主体性地位,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并且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化,这种主体性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涌现出来,为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理论根基和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哲学根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来说是在对自身以外世界的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自我认识与发展的一系列沉淀。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对于主体性问题一直是很重视的,马克思自然也关注主体性问题,但与西方传统哲学所着重关注的理性主体不同的是,马克思对于主体性问题的思考有一个转向过程,即由博士论文时期黑格尔思辨哲学荫蔽下的个体自我意识转向莱茵报时期带有群体性意涵的、总体性的人民主体意识,促成这种转向的最直接因素是“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3]。在《莱茵报》任主编期间,通过对一系列现实社会现象的观察,马克思得出了这样的思考结论:现行法律在物质利益面前毫无尊严可言,国家不过是私人利益实现的工具。这显然与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内容,即国家遵循自由和理性的原则以确保自由和伦理观念的实现是矛盾的。为了解决这种矛盾,马克思重新审视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因此,也就产生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深入分析了黑格尔关于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指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是一种因果颠倒,认为黑格尔把历史中现实存在的“主体”即家庭和市民社会变成了观念中的“非现实”存在。基于这样的哲学思考,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提出:无产阶级作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承担着建立新的联合体,实现共产主义的艰巨且伟大的历史任务。这里所说的无产阶级,我们今天来看,理解为“人民”是符合马克思文本语境所要传达的原初意涵的,同时,也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现实情况的。综上所述,从主体性问题这一哲学本源问题出发,通过由现实的物质利益这一历史问题激起的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的思考揭示了“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4]这一论述的内在机理,回答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何以可能这一问题。而这也正是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源所在、源起所在。
那么,这种本质上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观念性的“历史主动精神”如何实现由抽象形式到具体存在的转化呢?马克思给出的答案是:实践。从哲学层面来讲,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这就是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推动主体意识的形成。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生产活动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具有了独立性,即“劳动创造了人本身”[6],与物质的自然界形成了主—客的对立关系。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人自身生命的存续,从物质自然界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形成:“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7]。也正是在这种二重性的实践过程中,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掌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形成了系统性认知,不断指导实践向前发展。因此,通过实践这一中介,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得以建立,直接表现为人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在由实践获得的直观感性经验基础上,不断“摹写”和“规范”现实,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这个具体的过程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由抽象到现实的实现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将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将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系统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解决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8]。马克思用这个例子生动地阐明了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历史主动精神是作为历史前进过程中的具备“历史意识、历史自觉、历史自信”的能动性主体的人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系统运用历史思维、历史规律,进而在推动“感性经验认知”向“理性规律总结”的不断螺旋演进过程中自觉能动地改造社会历史的能力与特质。历史主动精神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动力源泉。在马克思所处的特定时代,历史主动性渗透于无产阶级“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渗透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思想演进过程中。在马克思看来,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展开,世界由孤立状态开始成为一个整体,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进入历史进程,在此背景之下,工人阶级以其先进性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财富。历史进步推动历史精神的形成,在世界历史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其历史主体意识和历史主动精神,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导力量。
历史主动精神这一命题深深扎根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客观事实和演进机理的分析,汲取了唯物史观理论土壤的优渥养分,以人民的主体性、能动性为内核,通过实践活动这一现实驱动力,最终完成其理想形态的蜕变,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心路历程的生动写照。
二、历史主动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践观照
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一种观念性存在、一种精神指引,由于其源起于唯物史观这一科学的理论根基,因此,必然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等一系列内容。而这些抽象的内容又通过中国共产党人一系列具体历史实践表现出来,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延展。因此,以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广阔的历史视角去考察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丰富内涵,本就是历史主动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始终坚守历史主动精神,领导中国人民从屈辱的近代历史中重新走向光明,取得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
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勇担使命,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实现了四万万同胞渴望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夙愿。中国近代史的前70年是一部辛酸血泪史、一部屈辱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70年间,由于清政府的软弱和无能,彼时的中国一次次蒙受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屈辱,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文明停止前进的脚步。“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9]。马克思主义为黯淡的旧中国点亮了一束光,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遍布中华大地,从先进的知识分子到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大批仁人志士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武器,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天道昭昭,变者恒通。在众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迅速传播,崭新的革命思想给在黑夜中前行的中国人民带来了黎明的曙光。毛泽东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在研读了《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等书籍之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1921年7月,“望志路106号”和“嘉兴南湖的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至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红船精神”正式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使命的历史主动精神。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10]中国共产党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以高度的历史自觉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新道路。从南昌起义创建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到八七会议后,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再到古田会议决议首次明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政治方针,强调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勇担使命的历史主动精神。古田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充分研判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张被广大党内同志所接受,形成共识。至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革命道路成功开辟,点燃了历史前进道路上中国革命的曙光。沿着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泥淖中摸索,以积极作为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自觉性坚持无产阶级的主体性领导地位、坚持工农联盟的阶级基础,建立符合历史条件的统一战线,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为坚强后盾,先后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敢于担当,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渴望日常生活“富起来”的时代企盼。随着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历史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粉碎“四人帮”以后,如何尽快还社会以安宁与稳定,如何弥补党内领导人“左”倾政策带来的损失,如何破除“两个凡是”的影响以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恢复党的正确领导,成为历史转折的关键,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挑战。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何为真理标准”成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前进道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在这一问题讨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邓小平在1978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11]以明确的态度充分肯定了这场具有历史标志性大讨论的重大意义,并于同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对此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给予了高度评价,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的制定提供了前提条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历史主动精神。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世界风云变幻之际抓住历史机遇,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进行改革开放,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地区试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明显的成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将改革进一步全方位推进。1979年,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先后向中央提出开展有关对外经济活动的设想,希望中央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给予地方更多自主权,中央表示肯定和赞成。次年八月,出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考虑,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同意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此后,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原则的对外开放之路。“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一条血路”“黑猫白猫论”等耳熟能详的论断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主动把握历史机遇姿态的生动写照。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确保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党的十六大以后,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从经济层面上看,我国的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此外,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一直属于低收入国家,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国已步入中上等收入国家之列。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以强烈的历史担当、非凡的勇气和魄力,奏响了中国人民的时代奋斗乐章,紧跟时代潮流,书写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奇迹,使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上行稳致远。
三、历史主动精神的新时代精神特质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的共同努力,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历史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高屋建瓴的大历史观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以更为主动的精神风貌诠释了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了党的光荣传统。”[12]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遵循历史规律、尊重历史主体、汲取历史经验、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契机、增强历史责任、坚定历史自觉、秉持历史自信、勇于自我革命中不断坚毅前行,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国的发展勠力谱写壮丽诗篇,展现出空前的历史主动精神。回顾百年党史,沧桑巨变,在浩浩荡荡的历史前进道路上我们可以把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凝练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具体精神:一是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二是尊重人民的主体精神,三是清醒自觉的主动精神,四是未雨绸缪的预见精神,五是勇毅前行的担当精神。[13]
历史主动精神的新时代彰显,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更加自信,这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的精神之钙。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扎根于中国具体国情,成为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历史革命的思想理论武器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指导地位,始终坚信在旧社会只有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在新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富中国,在新时代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强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14]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总结历代共产党人宝贵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进一步高扬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在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从“科学发展观”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顺应历史条件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是对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新任务的历史性思考。
历史主动精神的新时代彰显,体现为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敏锐洞察,这是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历史新方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又一次与时俱进,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种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现实情况、人民生活状况变化新实际的认识是深刻的、全局性的,牵住了“牛鼻子”,因而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正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社会发展状况,充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10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尤其重要的是,将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历史性地破解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难题,这为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历史主动精神的新时代彰显,体现为全面从严治党、敢于自我革命的精神。这种更为鲜明的革命批判精神,为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执政党,自身的执政地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并不会消失不见,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使我们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15],就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的千秋伟业的历史性高度,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随着反腐败斗争进入深水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毛泽东同志和黄炎培的“窑洞对”谈话为例,引出了跳出“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自我革命。这种勇于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无疑是历史主动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阐释,必然使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历史主动精神的新时代彰显,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宏愿中,这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终极旨归。“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深切的渴望”[1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于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战略布局,研判世界发展大局,团结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提出“中国梦”这一喻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7]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刻意识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凌辱、侵略不会自动停止,中国人民的穷苦也不会随着历史前行而摆脱,中华民族昔日的荣光更不会从天而降,一切只有依靠浴血奋战,一切只有依靠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一切只有依靠开拓创新。正是这种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五代领导集体,在新时代坚持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探索中国式发展道路,从中国实际出发,为努力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勇向前。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主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这也是我们党把握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体现。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19]。只有充分把握好、利用好历史主动精神,我们才能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乘风破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