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乾隆《钦定清凉山志》纂修述论

2023-12-16杨永康,陈珍

关键词:乾隆帝

杨永康,陈珍

摘 要: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巡幸五台山,《钦定清凉山志》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编撰完成的。这是一部体现乾隆皇帝意志的官修史书,其撰述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皇权政治,重在宣扬清帝护教佑民的功德,建构清政权的正义性和合法性。该书有意淡化了崇教弘法的宗教迷信色彩,同时受当时地方志编撰方法的影响,又着力扩充了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从而具有了更强的学术性。

关键词:《钦定清凉山志》;乾隆帝;正统性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23)01-0047-08

明清以来五台山逐渐成为皇家道场,政治地位越来越高。受此影响,五台山志书编撰活动也有较大发展,出现了《清凉山志》《清凉山新志》《圣地清凉山志》《钦定清凉山志》等山志。其中,《钦定清凉山志》是一部由乾隆皇帝下敕纂修的五台山志。皇帝敕撰在历代五台山志中仅此一例,在中国古代名山志中也极为少见。皇帝敕撰使该书具有了特殊的政治意义和史学价值。鉴于目前学界对《钦定清凉山志》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将围绕其撰述过程、主要内容、编撰特点等问题深入探讨,旨在揭示清代皇权政治对五台山志编撰的影响。不妥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一、《钦定清凉山志》的纂修背景

五台山是清代皇家举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康熙、乾隆二帝就在五台山进行过频繁的巡幸活动,而乾隆《钦定清凉山志》的纂修便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完成的。

顺治帝曾两次遣使入五台山,动用帑金,修建道场,并派遣喇嘛阿王老藏入台督理蕃汉事宜,这是清代皇家重视五台山的开端。顺治十八年(1661),阿王老藏将明万历时期镇澄所撰《清凉山志》的旧板稍作整理,增刻新序,印行于世。

康熙帝更加重视对五台山佛教的控制和利用,并开创了清代皇帝巡幸五台山的先例。他曾经五次巡幸五台山。这一方面是为了礼佛祈福,为国祝釐,“上为绵慈闱之景算,寿岳弥崇;下以锡兆姓之繁禧,祥河普润”,“禅枝影静,愿风雨之调均;觉海波澄,信金汤之拥护。祝慈有庆,九天之寿域长新;绵祚无疆,兆姓之福田永赖”,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借助黄教羈縻蒙藏。康熙将台内很多青庙改为黄庙,菩萨顶成为五台山黄庙体系之首。他还敕封阿王老藏为“清凉老人”,后又敕封老藏丹巴为“清修禅师”,显示了清廷对藏传佛教的尊崇与支持。此外,康熙还御制了大量的五台山寺庙匾额以及诗文。至此,五台山成为清代皇家道场。老藏丹巴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撰成《清凉山新志》,康熙皇帝亲自为之作序。

乾隆帝继承祖制,效法康熙,继续巡幸五台山。自乾隆十一年(1746)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帝曾六巡五台山,参观菩萨顶、台麓寺、罗瞰寺、显通寺、大螺顶、寿宁寺等名寺,屡次赏赐镇海寺喇嘛章嘉胡图克图,恩免了五台山3/10的地丁银,并发帑金修理寺庙。除了护持佛教,清帝还利用佛教羁縻蒙藏。乾隆在《望海峰三依皇祖元韵》中即言:“蒙古诸藩皆尊佛法重黄教,我皇祖于此建寺居于喇嘛,内外各扎萨克岁时来叩,亦神道设教之意也”,明确表达了这一意图。此外,清廷还利用五台山宣扬清帝的文治武功。五台山的射虎川因康熙在巡游五台途中射虎得名,康熙还曾在此建寺立碑。乾隆西巡时便数次至射虎川,并留下了五首《射虎川》诗,追忆皇祖,炫耀功业。“射虎当年圣迹留,於菟皮尚寺中收。昔疑此尚山林险,今则比看民户稠。百岁熙和致富庶,一心绳继敢优游。昨年秋狝神枪用,无忝虔增家法修。”字里行间,都是对康熙文治武功的赞颂。《钦定清凉山志》就是在这种清帝数度巡幸五台山的背景之下编撰而成的。而清帝西巡五台山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首先,为国民祈福消灾,宣扬本朝功德,可以强化清政权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其次,尊崇佛教,弘扬佛法,可以教化百姓,劝人向善。最后,由于五台山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尊崇文殊信仰,可以绥服蒙藏,维系多民族的大一统。因此,可以说,清廷重视五台山志的纂修是由五台山的政治地位决定的。

二、《钦定清凉山志》的纂修过程

《钦定清凉山志》为乾隆帝敕撰,“乾隆五十年十二月初三日钦奉谕旨,《清凉山志》旧本原纂体例俱有未当,著军机大臣派员重行纂辑”。是年十月,乾隆帝已经着手办理重修五台山志事宜,“晋省旧刻《清凉山志》内,采辑经典,多有纰漏之处,现在另行纂办。所有该省流传刻本,着传谕伊桑阿,饬属查明,将板片一并解交军机处,至清凉山原委,五台县志内所载,自当详悉。并着该抚查明县志,一并送京备查”。乾隆帝对旧刻《清凉山志》十分不满,认为其内容多有纰漏之处,遂派人将旧版板片及流传刻本全部收缴,并搜集五台县志,为重新编纂作准备。这里的旧志应该是指阿王老藏本《清凉山志》,该志沿用了明万历年间镇澄的旧版,只是增刻了阿王老藏之序,重新印行。此本镇澄之序及正文称明朝为皇明、大明、我明、国朝,称万历皇帝为今上,遇之则顶边框书写,其余文字均低两格或一格,以示尊崇,明显系明朝万历年间所刻旧版。只有阿王老藏的序称清朝为大清、国朝,称顺治为先皇,遇之则出边框一头以示尊崇,明显为清初新刻。阿王老藏本的版式显得不伦不类,不符合朝廷礼制,故板片和刻本均被收缴,最后应该逃脱不了被销毁的命运。

《钦定清凉山志》由时任军机大臣董诰、阿桂、和珅、福长安等人共同修纂。从山志所载内容看,记事下限止于乾隆帝第五次巡台,对乾隆五十七年(1792)第六次西巡事迹未有记载。因此,其成书时间应该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之间。

嘉庆十六年(1811),嘉庆帝西巡五台山,期间拈香祈福,体察民情,赏赐僧人,给菩萨顶、台麓寺、镇海寺等寺庙布施金银布帛。同年,嘉庆帝命文颖馆续修山志,对乾隆帝时的《钦定清凉山志》进行续补,将康熙、乾隆历次西巡事迹全部补入。《清实录》载:“康熙、乾隆年间,节经敕命词臣纂修《清凉山志》,刊刻颁发,惟历次巡典,尚未陆续全载。本年朕初次临莅,凡行庆施惠各事宜,悉尊成宪,推广举行,亦宜载诸简册,用示来兹。着交文颖馆,将《清凉山志》一书,续行纂辑。”纂修工作由馆臣董诰等人负责,他在奏折中说:“查《清凉山志》,恭载高宗纯皇帝五次巡幸五台山圣制诗文,惟六巡未经载入。今遵照前例,敬谨纂入,以成完书。”此次续补增添了嘉庆十六年(1811)上谕,增补了《钦定清凉山志》中未载入的康熙、乾隆西巡事迹。嘉庆本在乾隆本基础上续增,分卷情况相同,在卷一首增补一页,卷六末增补两页,卷七末增补一页。所增页码与前后不连接,并有董诰等人的按语和题跋。所增篇页之版式、字体与原书迥异。

此外,嘉庆帝还令董诰、曹振镛、英和等臣纂修《西巡盛典》一书。“皇上启銮,至驻跸清凉,期间谒陵、阅武、吁俊诸大典,有前志未备者,谨拟纂为《西巡盛典》。”此书记载嘉庆帝巡幸五台山的事迹,内容包括谕令、奏章、阅武、褒赏、程途、诗文等,记述极为详细。其中,“程途”类目中绘制了所巡寺院详细规制,图文皆备,考据详核。是书可以视为《钦定清凉山志》的续编。

三、《钦定清凉山志》的门类设置及主要内容

在明万历年间《清凉山志》、清康熙年间《清凉山新志》的基础上,乾隆帝敕撰的《钦定清凉山志》重新编排门类,增删史事,进行了较为显著的调整和完善,内容涵盖了地理、山水、宗教、建置、人文、物产等领域,形式更为规范,记载更为详实。

《清凉山志》共计十卷,分为“总标化宇”“征释化主”“五峰灵迹”“诸寺名迹”“帝王崇建”“名公外护”“菩萨显应”“历代高僧”“异众感通”“名公题咏”十门。此外,还有《文殊骑狮图》《清凉山全图》《祈福龛牌》三幅图。镇澄作为佛教高僧,编撰山志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故其志以宣扬文殊菩萨信仰为宗旨。该书以“总标化宇”“征释化主”二门为首,广引佛经,详细介绍文殊菩萨的事迹、法力、功德,以此显示对文殊菩萨的尊崇;“五峰灵迹”“诸寺名迹”二门记载与文殊菩萨相关的风景名寺;“帝王崇建”一门记载历代帝王建寺、赏赐事迹;“名公外护”“历代高僧”两门分别记述佛教居士和高僧大德在台事迹;“菩萨显应”一门记载文殊显化指示信众事例;“异众感通”一门记载历代信众在五台山感应文殊菩萨的事例;“名公题咏”一门记载历代名士、名僧题咏五台山的诗作。

《清凉山新志》共十卷,分为“化宇”“原圣”“灵迹”“伽蓝”“崇建”“显应”“外护”“高僧”“缘感”“题咏”十门,门类基本上与镇澄《清凉山志》相同,次序也无变化,只是名称更为精简,每个门类开头新增了对标题的诠释。在承袭明万历年间《清凉山志》内容的基础上,清康熙年间的《清凉山新志》对本朝事迹进行了补充。此志开篇就是康熙的御制《清凉山志序》、五台山御书匾额、御制碑文、御制清凉山诗,使该志有了皇家御制色彩。“崇建”一门增添了清朝帝王恩赉、巡幸,具体记载顺治、康熙时期修建道场、祝国佑民事迹,记事止于康熙四十年(1701)。“化宇”“原圣”二门内容无变化,“显应”一门对无著和尚的事迹进行了考核,删去了《中贵杨公准见神灯传》,增添了《如馨律师受衣》。“缘感”一门中对浙江居士和潘守城的事迹并未收录。“外护”一门增补了明代居士文震亨的事迹。“高僧”一门增添了大巍禅师、憨山大师、龙树禅师、楚峰和尚、无边禅师、瑞峰禅师、清凉老人阿王老藏塔铭节略和大喇嘛老藏丹贝塔铭,并附娑罗树缘起。在山水人文方面,此志“灵迹”与“伽蓝”二门中的内容与镇澄志相同,但在“伽蓝”中增补了清代修葺情况。“题咏”一门为两卷,增补了阿王老藏的《五台盛事赞》《清凉老人谈经普说》和老藏丹巴的《重修五台山真容院记》。

《钦定清凉山志》共二十二卷,分为“圣制”“天章”“巡典”“佛迹”“名胜”“寺院”“历代崇建”“灵感”“方外”“历代艺文”“国朝艺文”“杂志”“物产”十三门。相比前志,《钦定清凉山志》重新编排了门类,次序有所调整,新增了“圣制”“天章”“巡典”“物產”四门,删除了“外护”一门,合并“化宇”“原圣”二门为“佛迹”一门,分“题咏”一门为“历代艺文”“国朝艺文”两门,目录和内容均有较大变化。

该志在地图方面较前志也有明显的进步,写实程度高,绘图数量增加,包含《文殊法相》《清凉山全图》《南台图》《北台图》《东台图》《西台图》《中台图》《台麓寺行宫图》《菩萨顶行宫图》《白云寺行宫图》。《清凉山全图》经过重新绘制,增添了许多寺院。其余地图均为首次绘制:各台地图细致地描绘了各台地理形势,其中包含了寺院、行宫以及河流等要素;各寺的行宫图充分展示了建筑格局和局部细节,例如《台麓寺行宫图》中有钟鼓楼、正殿、僧舍、亭子以及寺院围墙,行宫周围的地形也较为清晰。《钦定清凉山志》中的绘图由整体到局部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五台山的地理山势以及寺院分布,对研究五台山的清代建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受此影响,嘉庆朝的《西巡盛典》绘制有《五台山行宫座落地盘图》。

《钦定清凉山志》新设“圣制”“天章”“巡典”三门,目的是为了突出清代诸帝在台事迹。其中,“圣制”门记录康熙巡台、雍正为皇子时所作碑文和诗:卷一为康熙游台的十六篇碑文和御制《清凉山志序》,记录了康熙敕令各台寺院的修葺内容,为国祝釐、为母祈福以及游台见闻感想;卷二收录了康熙、雍正的诗,有康熙游台诗十二首、雍正游台诗十六首。“天章”门共四卷,收录乾隆御制的碑文、诗文。“巡典”门一卷,记载了顺治、康熙、乾隆各朝派遣使官至台修建道场、巡幸、供养、赏赐、赋役蠲免等情况。“历代崇建”门一卷,记载汉朝至明朝各个帝王建寺、护持之事,在旧志的基础上将历代帝王的敕谕赞进行适当削删,仅录其年份事迹。

“佛迹”一门相当于旧志中“化宇”“原圣”二门,但内容大为精简,仅引述了《大华严经》《感通传》《楞严三昧经》等重要佛教经典文献中关于文殊菩萨生平事迹的说法,削删了旧志中的大量内容,篇幅大为缩小。“灵感”一门共两卷,所记内容为汉明帝至明末时期的高僧、信众遇文殊显化之事。“杂志”门一卷,所载内容相当于旧志中的“异众感通”,修纂者将其改为“杂志”,记载北齐至明代的信众感通文殊之事。《钦定清凉山志》取消了“名公外护”这一类目,将其内容分置于“杂志”和“灵感”二门之中。其中,《唐相国裴休传》《耶律楚才传》《巴蜀李文进传》《侍郎高胡二君禁砍伐传》《雁平道张君清凉传》《吏部尚书陆光祖传》置于“杂志”一门,《宋丞相张商英传》《祁阳太守其瓘传》《吴兴钱盖传》归于“灵感”一门。“方外”一门为两卷,记录五台山历代高僧,在沿袭《清凉山新志》的基础上增添了老藏丹贝事迹。

受当时地方志编撰兴盛的影响,《钦定清凉山志》更加重视山水人文内容,包括“名胜”“寺院”“国朝艺文”“历代艺文”“物产”等门。“名胜”门一卷,修纂者参考旧志将五台山的各色风光以所属台归类,并删除了附在其后的诗作。“寺院”门二卷,记载各个寺院的方位和具体规制,同样删除了附在其后的诗作。“历代艺文”门两卷和“国朝艺文”门两卷,收录了唐代至清代的诗赋、游记、碑记等各类诗文。“物产”门一卷单独成编,分类介绍了五台山的物产。

四、《钦定清凉山志》的纂修特点

《清凉山志》和《清凉山新志》均由高僧编撰而成,《钦定清凉山志》则由乾隆皇帝敕撰,儒臣集体纂修,官方性质和儒家价值观决定了其不同于以往山志的纂修思路和纂修特点,进而决定了内容的差异。

(一)宣扬清帝护教佑民的功德,建构清政权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万历《清凉山志》是五台山志编撰历史上体例较为完备、质量较高的一部志书。镇澄身为明代高僧,仅按照佛教山志纂修常例,将明代皇家护持事迹置于“帝王崇建”门之后,并未采取特殊的编撰方式突出本朝事迹。康熙《清凉山新志》编撰时,官方开始尊崇本朝,强调清代皇权至上,老藏丹巴在序中说:“今上皇帝,前生七佛之师,现在九重之圣,于癸亥岁,六龙西幸,驻跸斯台……况夫灵修圣果,古迹加新,以至妙咏英文,后来益胜。”他将康熙序文、巡台时御制匾额、御制碑文、御制清凉山诗置于篇首,以示尊崇。

乾隆《欽定清凉山志》在编撰形式上进一步完善,设“圣制”“天章”“巡典”三门,置于卷首,彰显皇权至上,宣扬清帝护教佑民之功德。其中,“圣制”门收录康熙巡台时所作御制诗文,以及雍正为皇子时游台所作之诗,“冠于卷端,式昭震旦未有之盛云”;“天章”门收录乾隆巡台时所作御制诗文;“巡典”门记载顺治遣使恩赉、康熙法驾三驻、乾隆法祖五幸之事,“盖景前踪于展义,演崇福以佑民,其为懿烁隆茂一也”。

史臣们对于乾隆帝法祖巡台极尽鼓吹之能:“其间琳宇增新,螺峰启秀,悉皆摛文砻石,熙耀袛林。若夫跸路之经行,岩馆之临憩,或再三赓续,或即事题吟,念绳武于鸣銮,缅申威于射虎。他如斗室之舍,三箭之山,瞻圣踪而景前烈,尤兢兢致意焉。至于示训官僚,廑怀晴雨,美古风之勤俭,轸穑事之艰难,敬天爱民之意,殷然溢于流览之余,蔼然见乎篇什之表。臣等谨汇校宸章,恭次于圣制之后,矞乎炜哉,虽崆峒之驾,星云之歌,曷以方兹。”他们将乾隆护教弘法、缅怀先祖、瞻仰圣迹、体恤下民的诗文编成“天章”一门,以诗文存史,用以宣扬乾隆帝护教法祖、敬天爱民之圣德,从而证明清政权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乾隆曾撰写了不少颂扬康熙皇帝的诗作。以“三箭山”为例,康熙帝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路过此地时曾勒马射中三矢,乾隆于是创作了《三箭山》三首、《三箭山叠旧作韵》两首,反复赞扬康熙之神武。乾隆和康熙的诗作有《清凉山恭依皇祖元韵》两首以及《清凉山再依皇祖元韵》《清凉山四依皇祖元韵》《清凉山五依皇祖元韵》,也意在缅怀先祖、瞻仰圣迹。

在乾隆的御制碑文里也贯穿着法祖、护教、爱民的政治理念,不断地进行自我标榜,意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代明主。

其《法雷寺碑文》曰:“朕以圣王之法治天下,而于法王之法蚤承先训,深契净因,故推演至义,为大众津梁。凡欲万善同归,永资福佑云尔。”

其《普济寺碑文》曰:“圣祖巡幸,特命鼎新。历今六十余哉,朕恭奉皇太后瞻礼曼殊,重缮完而丹艧之……至于根极慧命,护持正法,用以祝釐资福,上介慈闱,下覃黎庶,则朕之此举犹先朝之志焉。”

其《菩萨顶碑文》曰:“我圣祖仁皇帝,躬探道妙,心会真如。停仙杖于青峰,赉宸章于紫碣。廓十方之净境,莲界增辉。振三要之宗风,旃林焕彩。朕钦承祖德,仰祝慈禧。乃因清宴之期,特举游巡之典。”

此外,“寺院”一门还详细记载了乾隆给五台山23个寺院的题额。其中,文殊寺、菩萨顶、台麓寺、白云寺修建行宫,为乾隆停憩;清凉寺、塔院寺、大螺顶、殊像寺、寿宁寺等皆是乾隆巡台时必至拈香的寺院。以上寺院,有的康熙西巡时已被赐额,乾隆时又复题。通过皇帝题额,彰显了皇家对佛教的护持。以大文殊寺为例,“圣祖御题坊额曰:‘云峰圣境,门额曰:‘十刹圆光日珠林,花雨日五峰化宇。文殊殿曰:‘五台胜境,其西精舍曰:‘斗室。乾隆十一年、乾隆十五年、乾隆二十六年、乾隆四十六年、乾隆五十一年,圣驾五幸寺中,宸游停憩文殊殿。御书额曰:‘人天尊胜,联曰:‘百道泉飞涧流功德水,五峰云挤天雨曼陀花。前殿额曰:‘心印毗昙,联曰:‘八解浚遥源航周性海,三明开广路境朗心台。配殿内联曰:‘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西斋室联曰:‘心倪恭有象道,籥契无形静舍。西轩内御题额曰:‘最上层,正轩内联曰:‘山色皈真境,禽声出慧林。”

《钦定清凉山志》用大量篇幅记述清代诸帝巡台的诗文、行事,宣扬清帝的护教佑民的功德,其背后的政治动机十分明确,就是要建构清廷统治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实现“皇图永固,帝道遐昌”。

(二)删削宗教性内容,淡化迷信色彩

万历《清凉山志》与康熙《清凉山新志》的编撰者镇澄、老藏丹巴皆为佛教高僧,他们修志的根本目的在于宣扬文殊菩萨信仰,弘法护教。故二志在文殊菩萨、高僧、名公外护、文殊显化、信众感通等方面重点着墨,宗教色彩浓厚。镇澄甚至认为旧志文殊显化、信众感通的内容太少,“于文殊应迹,志士感通,班班遗诸群迹,而犹未备焉”。于是,他修志时大量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老藏丹巴的新志基本继承了镇澄的说法。而《钦定清凉山志》的纂修主旨在于宣扬皇权政治,弘法护教居于附属地位,因此修纂者对前志中的宗教性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削,从简记之,总体上有意淡化了宗教迷信色彩。

“佛迹”一门对文殊菩萨相关事迹进行了大量删削。前志诠释文殊菩萨,除了引经据典之外,还采取了佛经中常见的问答形式,《钦定清凉山志》多予以省略,保留了文殊菩萨化宇、原圣、神用、涅槃诸事,删减了释名、释住、德相诸事,且记叙简略,仅引用佛教经典中的三言两语进行解释。以文殊菩萨之“原圣”为例,《清凉山新志》采用了问答形式回答了文殊菩萨与儒家圣人的区别,并引用多种佛经讲述文殊菩萨的前世今生,篇幅冗长。《钦定清凉山志》的记载则大为简略:“《楞严三昧经》云:‘佛告迦叶,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尔时有佛,名曰龙种上尊如来,十号具足。于此南方,过千国土,有国名平正,地平如掌。龙种上佛,于彼国土,得无上觉,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也。《央掘经》云:‘北方有国,曰常喜,彼土有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即是文殊。”

“方外”一门记载历代高僧,对于本朝高僧仅仅收录了阿王老藏和老藏丹贝。两人皆是朝廷派往五台山总理蕃汉事务的僧官,深受朝廷恩眷,清代的其他高僧则不予记载。“元魏以来,缁流云集,振幢法苑,蹑雪禅林。或久居以住持,或暂游而寄迹,其梵行高卓,名彻远迩者代不数人。臣等谨就释典所称,旧志所录,详加甄辑,为‘方外一卷,至我朝达喇嘛两人,挂锡经,备承恩眷,爰采掇大略,继踪前轨焉。”

“灵感”“杂志”两门仅辑录清代之前文殊显化、信众感通之事。《钦定清凉山志》的纂修者均为儒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对于当世怪力乱神之事自然不会关注,也不会相信,更无从记载。“杂志”载众多僧人信众在五台巡礼因信仰虔诚感受到灵异。此卷按语云:“畸踪瑰迹,往往散见于他说。甄而采之,足补《法苑珠林》所未录。夫云林烟岫,花放鸟啼,扩善缘而契圣因,何可殚述。爰为征文精核,依类要归,以视《齐谐》《虞初》《洞宴》《搜神》,荒唐怪誕,徒事不经者,则是编悉无取焉。”纂修者将信众感应故事与志怪小说相类比,有意消解了这类故事的真实性。

外护者,乃名公大儒护佛教者。万历《清凉山志》云:“自古名公大儒,向慕此道者,必能屏蔽此教也。若汉之牟子,吴之阚泽,晋之谢灵运,隋之费长房,唐之萧禹、裴休等诸公,皆能匡扶佛化,斥逐邪宗者是矣……吾佛之道,乃圣贤大休歇处而造极之也。”然《钦定清凉山志》却取消了“外护”这一类目,并将其中内容置于“灵感”和“杂志”之中,似对佛教外护者并不认可,其背后体现着乾隆帝和史臣们的立场。

(三)增补人文地理内容,方志性质更加显著

镇澄《清凉山志》叙事以佛教、佛法为中心,虽然名为山志,但并不十分重视人文地理。康熙在《清凉山新志》序里指出:“山之有志,所以纪形胜,述建置,载艺文,俾使后之人有所稽考,往迹旧闻,不致湮灭。”康熙帝希望《清凉山新志》能够效法方志,具有较强的史学价值,但老藏丹巴所撰《清凉山新志》并没有达到康熙帝的要求,仍充满着浓厚的宗教意味。乾隆时期是中国地方志纂修集大成阶段,地方志编纂的理论和实践都十分成熟。《钦定清凉山志》的纂修借鉴了地方志编撰的理论和方法,分门设类,更加突出人文地理的内容,山川形势、名胜古迹、建置沿革、物产艺文的记载更为丰富,考核详实,学术水平也更高。

“名胜”一门记载五台山的山川地理、名胜古迹,相比于前志而言有以下变化。首先,增加了新的名胜。例如,新增了射虎川和神武泉,皆为宣扬康熙神武的新地名。射虎川,“在五台山东南麓,流入清水河。康熙二十二年,圣祖仁皇帝西巡还辇,循长城,而东有虎,伏林莽间,亲挽雕弧射之,虎应弦立毙。居人行旅,莫不忭跃。因抚臣请,赐名射虎川。今虎皮尚楦置台怀寺中,圣武之威,景烁万古”。其次,对旧有的名胜进行了补充核实,引经据典,内容更加详实。例如,对于“秘魔岩”,《清凉山新志》载:“西台西四十里,木义和尚所居。峨谷:台西五十里。”《钦定清凉山志》则云:“在西台西四十里,木义和尚所居。《名胜志》云,天阴中有声如风,相传为文殊合掌禁五百毒龙于此。西五十里曰‘峨谷。《水经》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盖谷之西即中台。”显然,后者的记载更为详实,也更具文献价值。

“寺院”一门中增补了不少史事,详细说明寺院规模形制,本朝修葺寺院以及皇帝御题牌额等情形,内容丰富,详实可靠。以“显通寺”的记载为例,曰:“震旦祗园,此为最古。内外山门六楹、钟鼓楼各一、文殊殿五楹、大雄殿五楹、无梁殿七楹、千佛殿三楹、铜殿一区、铜塔五座,前后配殿四十楹、后阁五楹、藏经楼二所、禅舍僧房二百四楹。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发帑重修,仍名显通寺。圣祖御题千佛殿额曰:‘甘露津,铜殿额曰:‘绀园。乾隆十一年,御书文殊殿额曰:‘十地圆通,大殿曰:‘真如权应寺,东有精舍五楹。”这些记载均为前志所无。

前志记录物产附于“灵迹”门之后,仅录名花六种、异草三种、药草二十五种、药石一种。《钦定清凉山志》新增“物产”一门,系统呈现出五台山丰富的物产种类,分为树类、花类、果类、药类、蔬类、草类、石类、鸟类、虫类、兽类,共计十类。除了记录物产名称,个中还详细描述了物产形态,方便实用。例如,“蔬类”记载了五台山所产的可食菌类,“天花:即菌也,状如斗,色乾黄,生于柴木,为台山佳品,最不易得”,“银盘茹:色白如银,味最鲜美。猴头菇:味亦香美,以形肖得名,俱菌属”,“木耳:山间阴湿之处,依树丛生”。记叙形象生动,令人如睹其物。

《钦定清凉山志》还将前志“题咏”一门一分为二,设“历代艺文”“国朝艺文”两门进行区分,各占两卷。“历代艺文”门较为全面系统地收录了自唐至明历代名士名僧赞美五台山的诗文。“国朝艺文”门所载内容多为扈从乾隆西巡的词臣所作的赋、序、诗,以奉和皇帝所作诗词为主,与“天章”门相呼应,“我圣祖展义观民,祈佑敷锡,六飞载莅,射虎宣威,志神武者,亦既敬镌翠碣,昭示万年矣。皇上寅绍前谟,四勤法驾,即景宣毫,星云辉烂,一时珥笔侍从之臣,《时迈》矢音,《卷阿》赓续,莫不奉宸游而摛翰藻。若夫衢歌巷祝,与呗乐梵音,相为酬答,尤足以阐扬宗乘,宣导盛轨,爰加甄录,谨志‘国朝艺文,垂诸志乘,俾伽蓝永护云尔”。其主旨亦是为了宣扬清帝功德,鼓吹盛世。

结 语

综上所述,五台山旧志多由明清高僧所撰,主旨在于宣扬文殊信仰,弘法护教,而《钦定清凉山志》则是一部体现乾隆皇帝意志的官修史书,其撰述宗旨是服务于皇权政治,重在宣扬清帝护教佑民的功德,建构清政权的正统性。该书由史臣纂修,有意淡化了崇教弘法的宗教迷信色彩,表达了皇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政治立场。受当时地方志编撰方法的影响,这也是一部较为客观理性的山志,扩充了人文地理的内容,具有更强的学术性。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钦定清凉山志》并非乾隆皇帝敕撰的唯一的名山志,乾隆皇帝敕撰的《钦定盘山志》成书时间更早。乾隆十九年(1755),乾隆皇帝因为康熙皇帝和自己多次巡幸盘山,命蒋溥、汪由敦、董邦达等人在旧志基础上纂修盘山新志。由此看来,《钦定清凉山志》的敕撰显然是受到了《钦定盘山志》的影响。

On the Compilation of Authorized Records of Mount Qingliang Decreed by Qianlong Emperor

YANG Yong-kang,CHEN Zhe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00,China)

Abstract: The Kangxi and Qianlong emperors visited Mount Wutai many times,and Authorized Records of Mount Qingliang was compiled in this political context. The Kangxi and Qianlong emperors visited Wutaishan many times. It is an official history book that embodies the will of the Qianlong Emperor,and its purpose is to serve imperial politics,focusing on publicizing the Qing imperial merits in protecting the people and building the justice and legitimacy of the Qing regime. The book deliberately downplayed the religious superstition of advocating religion and law;meanwhile,influenced by the local chronicle compilation methods at that time,it also greatly expanded the content of human geography and became more academic.

Key words: Authorized Records of Mount Qingliang;Qianlong Emperor;orthodoxy

猜你喜欢

乾隆帝
乾隆帝书画鉴赏题识研究
皇帝偷枣
清代中亚藩属体制的建立及其特点分析
乾隆帝的存在给嘉庆朝中琉交往带来的变数
紫禁城楹联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乾隆初期对皇族内部斗争的处理
浅析清乾隆帝汉装系列行乐图的表现语言
清乾隆后期饬禁剧曲策略的调整及撤局问题——兼谈乾隆帝对戏曲的真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