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洋淀水环境变迁及研究述评(1949—2017)

2023-12-16任会来,杨学新

关键词:白洋淀环境研究

任会来,杨学新

摘 要:关于白洋淀水环境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1949—2017年,白洋淀先后步入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白洋淀水环境的研究一直坚持问题导向,关照现实,在研究内容上呈现出与水资源丰枯相对应的特点,并逐年递增,但同时也存在研究内容分布不均、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的不足。今后的研究应将挖掘资料与整理文献相结合、聚焦问题与全面延展相结合、提升层次与加强深度相结合,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将白洋淀水环境问题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白洋淀;1949—2017;水环境;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23)01-0077-05

白洋淀,古称“掘鲤淀”“白羊淀”,是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湖泊,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水域辽阔,物产丰富,被誉为“华北明珠”。伴随着雄安新区的成立和建设发展,白洋淀的生态建设举国瞩目,关于白洋淀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显学”,白洋淀水环境问题研究更是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相关成果虽然较多,但对一段时期以来的相关研究的梳理与反思还非常薄弱。有鉴于此,本文力图对新中国成立至雄安新区成立期间白洋淀水环境的相关研究进行认真梳理,以期彰往察来,为白洋淀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历史参考和依据,为白洋淀乃至雄安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助力。

一、白洋淀水环境变迁

水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的空间环境,水环境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水的质量与数量两方面。简而言之,即“水量和水质”。环境问题历来是人与自然不协调导致的问题,尤其是自工业化以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度加大,环境污染问题相伴而生。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工业化才刚刚起步,环境污染问题还不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別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中国的经济迎来高速发展,工业化大规模展开,环境污染逐渐加剧,而且向农村急剧蔓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早期,白洋淀处于丰水期,降雨频繁,水源丰沛,水流清澈。进入60年代以来,由于白洋淀以上流域经济生活的发展已经开始波及白洋淀,其水质逐渐受到污染。但在丰水期,由于水流速度快、换水频繁,水质污染问题还没有凸显,整体还是水流清澈的状态。

20世纪60年代中期,白洋淀流域气候逐渐转干,降雨偏少,地表径流减少,入淀水量大幅减少,白洋淀逐渐干涸,尤其是进入80年代,干淀频现。直到1988年8月,上游连续三天暴雨,白洋淀重新蓄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1988年,可以称为白洋淀的枯水期。此后,为维持白洋淀一定的水位,不断地从其上游流域内和域外“引水济淀”,力求保持其现有的生态环境,白洋淀步入平水期。

白洋淀水体污染起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加重,经过治理,自1977年后趋于好转。整个枯水期,水资源匮乏与水体污染同时存在,水量逐渐减少,水质恶化程度不断加大,但两者主次位置不同,尤其是在干淀频现的80年代,水量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水污染问题不太明显,甚至被人们或多或少逐渐淡忘。但自重新蓄水后的1989年始,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用水量居高不下,污染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白洋淀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大,部分淀泊开始由草型湖泊向藻型湖泊转变,并存在沼泽化现象,导致淀区生态系统健康受损,水质污染成为水环境的首要问题。

二、白洋淀水环境研究

丰水期、枯水期的白洋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水量上,分别是“水多”和“水少”的问题。“水多”时水源丰沛、水域广阔、水流清澈,航运通行,生物种类繁多、数量颇丰,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对白洋淀生物的调查方面。如,195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深入白洋淀淀区一个月,对白洋淀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的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及水的理化性质、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植物、鱼类、渔业和鱼病及其防治,两栖爬行类、水鸟及养禽业、饲养水生毛皮兽的自然条件等。调查结果形成了《白洋淀生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初步调查报告》,为白洋淀研究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在此期间,还有1959年冯钟琪撰写的《白洋淀的渔具》、1960年郑葆珊等撰写的《白洋淀的鱼类》,都是关于白洋淀生物的研究成果。当然,水源丰沛时也易发生洪涝灾害。白洋淀地处九河末梢,地势低洼,遇多雨年份或大到暴雨年份,必沥涝成灾。孙敬之的《华北经济地理》对水利建设、水旱灾害防治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对白洋淀多有涉及。

进入70年代后,由于白洋淀水资源不足、水位不稳、水体污染等问题,特别是进入80年代,干淀频现,白洋淀地区的生态平衡受到学者关注。1983年,河北省科学地理研究所编印的《白洋淀水源保护研究图集》,运用现代地图学的综合原理,系统地、完整地反映了白洋淀水污染与水控制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它以地图特有的表现形式,揭示了白洋淀污染发生的条件、原因、机制、时空分布规律、区域分异以及危害和控制途径。1984年,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白洋淀国土经济研究会,负责为白洋淀从近期污染治理到未来开发利用、从专项治理工程建设到综合治理方案制定和实施提供智力支持。白洋淀国土经济研究会成立以后,印发了《白洋淀国土经济初步研究》一书,编印了《白洋淀国民经济研究》不定期刊物。该研究会以历史及现实的大量资料、数据显示了白洋淀存在的问题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向有关部门反映,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1985年4月,白洋淀国土经济研究会与河北省国土经济学研究会、河北省地理学会联合邀请了49个单位80位代表,在保定市经过认真研讨形成了《白洋淀综合治理方案》。这一方案成为指导白洋淀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据。

此时,人文社科学界也开始关注白洋淀问题,并从历史学角度对白洋淀进行研究,主要内容集中在白洋淀的兴衰演变上。如王会昌撰文《一万年来白洋淀的扩张与收缩》,探讨了一万年来的全新世期间,白洋淀兴起、扩张和收缩的变迁过程,勾勒了各个发展阶段的古湖淀范围,论述了相应时期的古环境特征,指出了白洋淀今后的演变趋势。朱宣清等撰文《白洋淀的兴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根据地质和历史资料研究了白洋淀的生成、 发展、缩小和干涸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影响白洋淀历史演变的几个主要因素,指出人类活动是影响白洋淀兴衰全过程的主导因素,所以在综合治理白洋淀的指导思想、原则、措施以及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均要把人为作用放在首要的战略地位,这样才能尽快恢复和永葆白洋淀的青春。

进入90年代,白洋淀处于平水期。学界对白洋淀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等问题持续关注,成果数量迅速增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白洋淀的形成演变发展等方面。张淑萍等的《〈禹贡〉九河分流地域范围新证——兼论古白洋淀的消亡过程》指出,《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先秦时期黄河下游流经冀州的北支各分流泥沙的长期堆积,是古白洋淀消亡的关键因素,且消亡的过程与北支各支流变迁的过程是一致的。何乃华等的《白洋淀形成原因的探讨》,通过研究白洋淀水体面积、入淀水量变化与降水量关系,结合历史资料的分析,指出有统一大水面的白洋淀是人为作用的结果。石超艺的《明代前期白洋淀始盛初探》,专门对“直到明代前期白洋淀才突然演变为冀中平原西部最大的湖体”进行了考证。常利伟的硕士论文《白洋淀湖群的演变研究》,则论述了白洋淀湖群演变概况和逆向演进原因。

二是在白洋淀环境研究方面。姜海的《白洋淀区域环境问题研究》,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两次大规模的白洋淀治理工程进行了比较,结合现代经济和环境理论对上述两个治理方案进行了重新评价,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改进举措,比如:充分利用府河的自净能力,使保定市城市污水得到进一步净化;对白洋淀采取低水位的运行方式,改变白洋淀水位极端不稳定的状态;等等。潘睿智的《白洋淀生态红线问题研究》,以白洋淀区域为例,通过研究白洋淀区域的生态环境概况,得出区域在进行生态红线划定和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崔力拓等的《白洋淀水域环境状况调查与分析》指出,一些生产企业和个人的环境意识还很差,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必将对白洋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制约作用。王永源的《人力作用下白洋淀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指出,从北宋时期对白洋淀地区塘泺的修建开始,经过元明两代植被的大肆破壞,再到清朝时期的水利营田,都使白洋淀的面貌大为改变,使原本就水患灾害多发的淀泊蓄洪、泄洪功能大为削弱。

三是在白洋淀水环境变迁的历程、原因及影响等方面。程朝立的《白洋淀湿地近10年水质水量变化规律分析》,对白洋淀自2001年以来10年的水质状况、水体富营养化进行了分析。吕晨旭等的《近30年来白洋淀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指出,在1980年以前,白洋淀地区的地下水位基本稳定,1980年以后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并呈加速趋势。导致白洋淀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降水量下降和社会经济用水量维持在高峰。王京等撰文《近 40年来白洋淀湿地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对白洋淀湿地的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作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1964年为 407.3km2,2002年缩减到 274.63km2;湿地水面起伏变化大,1964年水面较宽,为346.75km2,到1974年,减少到 94.65km2,1983年和 2002年,水面面积分别为67.27km2和46.86km2。刘丰等撰文《白洋淀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揭示了白洋淀1987—2007 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白洋淀水质的影响。刘强的《白洋淀水温水质研究》,强调水温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湖泊水温的变化会给水质、水生生物、工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影响,并根据白洋淀数字化地形图,结合白洋淀地区年均气温曲线和相关实测数据,采用交错网格的有限差分法,对白洋淀水温进行了计算。刘春兰等的《气候变化对白洋淀湿地的影响》指出,1960 年以来,白洋淀湿地水位降低、水量减少、面积萎缩、干淀频繁、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在白洋淀湿地退化中起决定作用,其中降水对湿地的影响最大。张笑归等撰文《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根据白洋淀水资源蓄水量不足20世纪60年代的1/10,且水质不断恶化、Ⅳ类水面占29.7%、Ⅴ类水面占51.4%、超Ⅴ类水面占18.9%和总体达轻度富营养化程度的情况,提出了防治对策。

四是在白洋淀水产养殖方面。李凤超等的《保定市工业废水对白洋淀微型生物群落的生态毒性》指出,如果工业废水直接排入白洋淀, 将导致原生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营养类群发生剧烈变化,具体表现为种类数急剧减少、寡污性种类消失以及营养类群向异养性方向演替等特点,对湖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不容忽视。边蔚的《白洋淀水产养殖污染负荷与控制研究》,首次对白洋淀水产养殖污染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从源头出发提出了污染产生的关键环节,结合白洋淀实际情况,进行了白洋淀水产养殖污染控制规划编制,提出了污染控制监管对策,为后续白洋淀流域污染负荷综合削减提供了理论依据。肖国华的《白洋淀水产养殖环境现状及生态渔业发展思路》指出,由于养殖规模的无序发展及养殖模式的不合理和过度养殖,使白洋淀水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必须改变现有的水产养殖模式,走健康养殖——生态渔业的发展道路。

三、白洋淀水环境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17年雄安新区成立前关于白洋淀的研究丰厚而广泛,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尽管如此,关于白洋淀的研究,尤其是水环境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研究内容分布不均。自然科学类成果占据研究成果的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类成果多着墨于白洋淀成因与演变、白洋淀湖群与湿地和白洋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虽然对于水环境变迁内容有所涉及,但不系统。

二是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现有成果多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白洋淀开展研究,缺乏从整体流域的视角对白洋淀水环境变迁及治理进行系统的历史学考察,亟待加大研究力度和开拓研究范围。

鉴于此,笔者建议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将白洋淀水环境问题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挖掘资料与整理文献相结合。从历史学角度来讲,全面系统挖掘整理白洋淀水环境相关文献资料是我们开展研究的第一步。白洋淀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白洋淀上承九河之水,水环境变迁纷繁复杂。白洋淀地区相关资料,既包括历史上的白洋淀水环境的记载,也包括近代各种统计资料。对白洋淀流域相关水文、治污等方面的档案、方志、口述资料进行梳理,无疑是我们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步骤,必须加强。

其次,聚焦問题与全面延展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们,要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白洋淀“有水则活,无水则干”,要聚焦白洋淀水环境问题,为雄安新区的全面建设发展服务。同时,要以白洋淀水环境问题为中心,全面加强白洋淀水环境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分析水环境变迁影响经济结构与发展的作用机制。

再次,提升层次与加强深度相结合。白洋淀是华北最大的浅水性湖泊,研究白洋淀水环境问题要关注中国淡水湖泊水环境问题,加强白洋淀背后隐含的淡水湖泊研究的学术价值的挖掘,提升白洋淀水环境问题研究的层次与深度。

结 语

设立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而白洋淀作为华北最大的淡水淀泊,无疑是其中的“水核心”,对实现雄安新区“水城共融”,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代学者应关注现实,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对白洋淀水环境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研究成果,为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Change of Baiyangdian water environment and Literature review(1949-2017)

REN Hui-lai1,Yang Xue-xin2

(1. School of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China;

2. Research Base of Haihe River Basin Governance and Regional Social Development,Langfang Normal University,

Langfang Hebei 065000,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Baiyangdian Lake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circles. From 1949 to 2017, Baiyangdian went successively through wet seasons, dry seasons and level seasons. The research on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Baiyangdian Lake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The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corresponding to the abundant and dry water resources, and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not evenly distributed 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relatively single.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combine data mining with literature collation, focusing on issues with comprehensive extension, upgrading the level and strengthen the depth,which can further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efforts and push the research of Baiyangdian water environment issues to a new stage.

Key words: Baiyangdian;1949-2017;water environment;Literature review

猜你喜欢

白洋淀环境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