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模式与机制探索
2023-12-15李浩吴深孙琳
李浩 吴深 孙琳
摘 要: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刻影响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代表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加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十分必要。本研究在分析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炼了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育人内涵,总结了新时代研究生层次的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了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运行机制,强调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构建全链条的“思政育人”协同机制和“需求、创新、应用、德育、就业”牵引的评价机制在基地高质量运行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基地;研究生
基金项目:2020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编号:2020MSA220);2020年河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LX051);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号:2021SJGLX114Y)
作者简介:李浩(1981— ),男,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技术;吴深(1987— ),男,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孙琳(1980— ),女,郑州轻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国竞争加剧、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织的关键时期,制造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需要一大批顶尖的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群体必将成为撑起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科技人才力量。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代表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环境与路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刻影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路径和育人内涵,推动我国重塑机械工程学科工程师培养体系。
研究生培养基地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等共同建立的人才培养平台,是卓越工程师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加强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传统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存在思政教育缺失、可持续性建设力较差和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比如,只关注核心技术突破、研究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开发能力的提升,在研究生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学术与职业道德的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基地建设存在发展定位不明确、缺乏专门管理机构、责权利不清晰等问题,在人才培养质量、导师指导、基地管理运行等方面的保障监督缺失。基于上述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建好产教融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支撑新时代高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是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需要探索和总结新时代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模式,构建面向新工科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运行机制。
一、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育人内涵
(一)将立德树人融于基地建设
深挖基地建设主体单位的红色资源,打造浸润式、可互动的思政现场教学平台,积极宣传践行课程思政的典型导师和行业导师,厚植红色工程师的家国情怀。培养研究生爱国报国、敬业奉献、刻苦攻关、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卓越工程师品质,不断丰富和发展卓越工程师的精神内核。
(二)以“四个面向”建设培养基地
以培养国家急需的卓越工程师科技人才为己任,抢抓新工科建设的战略机遇。在研究方向、关键技术突破、导师配备等方面,不断创新“企业出题、校企解题、学生做题”的“项目制”模式,制定新时代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特色培养方案。
(三)“以学生为中心”运行培养基地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培养思路,探索“招生—选题—培养—共享成果”的全链条产教融合新机制。引导育人回归工程实际,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有效激发学生和企业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新时代研究生层次的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模式
(一)龙头企业主导的基地建设模式
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的基地建设模式是主流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模式,致力于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高技能专业型人才培养为中心,解决有迫切需求的应用型难题,实现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
功能定位:创新研发、人才培育、成果转化、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模式:基地主要建在企业,由行业龙头企业或大型企业主导建设,地方政府和多所高校参与建设。特点:优势在于研究生能快速确定研究课题与方向,高效地开展技术研发和快速试验验证,并能为就业创业积累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挑战在于如何将企业文化、立德树人更好融入研究生培养中,以及如何构建良好的制度机制来持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案例:河南目前已建设近百家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基地,郑州轻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与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建了2个机械工程河南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基地,有力支撑了智能制造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卓越人才培养。
(二)高校主导型的基地建设模式
高校是高新尖端科技研发前沿阵地,高校主导型的基地服务于国家戰略和前沿技术需求,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基于传统的“项目制”模式,以项目驱动来深化校企协同与开放合作,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共同体。
功能定位:人才培育功能、创新研发功能。基地建设模式:基地建在高校,由高校主导建设,地方政府和多家企业参与建设。特点:优势在于高校导师能有效地将立德树人融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多学科交叉知识能更快速在研究生学习交流中传播;挑战在于试验环境能否顺利搭建与快速验证、技术成果能否高效转化,以及企业导师如何深度融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案例:2016年,浙江大学与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共同创办了全国首家研究生培养层次的工程师学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开展了成规模、成机制的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创新实践,成为科技、产业和教育汇聚融通的新型平台,有力支撑了工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三)第三方主导的基地建设模式
基地充分利用地方政府高新技术园区、经济开发区、科技产业园,依托政府政策优势和高校人才与技术优势,引入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团队,直接介入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发挥高校的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优势,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全社会资源,在产学研协同过程中有所创新。
功能定位: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育功能。基地建设模式:基地建在第三方企业或研究机构,由第三方(或政府)主导建设,政府、高校和多所行业企业参与建设,形成“1(中心)+M(高校)+N(企业)”的运行模式。特点:优势在于拥有行业共性的技术开发与试验验证的设备和平台,支持多学科交叉与创新,以及技术成果快速转化;挑战在于高校导师和行业导师如何能够深度融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案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的建设单位,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佛山)先进制造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的建设主体,在政府专项招生计划、财政资金等保障下,形成了“政府征题、企业出题、基地审题、高校接题、导师解题、学生答题”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东莞市电子计算中心为主体单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截至2022年9月,累计吸引3078名研究生参加培养(实践),其中博士489人,硕士2589人。
三、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运行机制
联合培养基地是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代表的卓越工程师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构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机制
1.深化基地共建共享机制,提升基地实践育人水平。产教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培养基地高质量运行的基础,高校、企业、政府和第三方应当共同完善提升协同育人过程的共享机制,主要包括人才资源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和效益共享。基地应当加强互兼互聘机制,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过程中,各主体提供高水平学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现不同主体的人才资源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协同融合,建立学科交叉的导师指导组。实践教学过程中,企业提供丰富的科研条件和工程实践资源,探索高质量案例库共享机制,搭建案例研究、开发、利用和共享的公共平台。以应用为驱动的项目研发机制,驱动育人实践过程的成果转化和效益共享;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试验条件投入,双方要有风险共担机制。
2.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支撑创新驱动的人才培育。充分考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需求,设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企业实际需求、区域产业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多类型工程师培养特色项目,配备高校教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高级技师等高层次、多类型人才,构建跨界合作的联合导师团队机制,注重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工程科技创新能力,补齐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专业单一和技能局限的短板。
3.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强化校企合作载体功能。因地制宜建立产业联盟、产业学院、工程师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专业型产教融合平台,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行管理,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与培养机制。根据产业服务对象和创新使命的不同,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可分为以下三类。
类型一:围绕“四个面向”,前瞻布局和谋划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建设要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基础,开展面向重大场景的关键技术研发,培养制造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需要的顶尖工程技术人才。
类型二: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建设行业创新平台。立足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高技能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化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成果应用落地能力的培养,提升毕业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类型三:面向中小微企业,建立第三方创新平台。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将第三方技术服务平台打造成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器和人才成长的孵化器,实现“产学研训创”一体化运行。
(二)构建全链条的“思政育人”协同机制
“产教融合”要突出个人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强调基地的思政育人和价值引领功能,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将立德树人融入基地的全方位建设中。基地全链条“思政育人”协同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思政育人”融入基地“三个课堂”。第一课堂为理论技术课堂,主要由高校或企业教师讲授项目开展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开发工具;第二课堂为项目研发实践课堂,在基地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第三课堂为思政教育课堂,开展沉浸式的思政实践教学、红色文化及企业精神教育。将“思政育人”融入基地“三个课堂”实践过程中,建立健全基地的思政育人体系,实现课堂的相互贯通、相互补位,达到“各守一段渠”的育人效果。
2.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打造高素质联合培养基地思政导师队伍。汇聚思政育人力量,构建“主导师+行业导师+德育导师”的三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发挥高校主导师的思政第一责任人作用,強化主导师的思想引领、学术引领作用,同时建立行业产业导师队伍,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构建专业的思政导师队伍,选聘专职思政辅导员,实时跟踪研究生在基地实践过程中的思想、生活和项目实践全过程的动态变化。
3.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基地建设。企业工匠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高校可将企业的优秀工匠选聘为兼职导师,在基地中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培植研究生的担当与奋斗精神。开展民族文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怀。不定期邀请两院院士、劳动模范等到基地开展交流活动,把思政育人有机融入基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
(三)“需求、创新、应用、德育、就业”牵引的评价机制
深化面向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的建设评价,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评价体系,构建“需求、创新、应用、德育、就业”基地评价机制。
1.需求驱动。基地的项目设置应围绕“四个面向”,根据制造强国、创新驱动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重点领域的技术需求,企业核心产品的关键技术需求和中小企业共性技术需求等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创新驱动。基地培养过程中要注入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对参与基础研究、前沿探索的专业研究生,重点评价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对产品攻关的专业研究生,重点评价新功能、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集成创新。
3.应用驱动。对于承担应用开发类项目的研究生,构建项目技术开发进展监控机制,定期向高校反馈,与企业导师协同解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多学科知识和工具应用难题。
4.育人驱动。建立家国情怀与道德规范、组织领导与协作沟通、工程伦理与学术诚信等方面的评价机制。评价研究生在创新过程中是否严守工程伦理规范和学术诚信,尊重知识产权,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是否贯彻精益求精和卓越绩效理念等。
5.就业驱动。建立基地就业评价机制与办法,以实际就业比例评价来驱动基地开展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基地运行过程中,基于卓越工程师个性化培养理念,在培养过程中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教育与引导。
我國处于大国竞争加剧、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织的新时代,高层次的卓越工程师群体必将成为撑起国家战略发展的科技力量。探索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模式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将基地建设成产教融合的知识创新平台、卓越工程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平台、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平台和科研成果的共享与转化平台。
参考文献:
[1]韩杰才.响应时代需求 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供给侧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1).
[2]严建华,包刚,王家平,等.浙江大学高水平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7).
[3]初旭新,黄玉容,杨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北京工业大学污水处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0).
[4]刘震宇,郑彬,朱太锐.产教融合视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22(3).
[5]李鑫.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改革研究[J].知识文库,2016(15).
责编: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