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硕士研究生全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2023-12-15全智薛琦韩刚涛
全智 薛琦 韩刚涛
摘 要:电子信息类专业全英语教学模式己经在普通高校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完善符合全英语教学内涵的专业课程设置已经成为关键。本研究分析了电子信息类硕士研究生全英语教学课程现状,提出了以专业基础和技能为导向、以英语语言能力为支撑、以前沿学科的课程设置为指导原则,对课程设置提出整体构想。同时,对于实施这一构想面临的挑战给出了初步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子信息;课程设置;全英语教学;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于能力培养的电子信息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课全英文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编号:2021SJGLX082Y);郑州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基于能力培养的全英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全智(1978— ),女,郑州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信号处理;薛琦(1982— ),男,郑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韩刚涛(1985— ),男,郑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信号处理。
英语被认为是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电子信息行业。作为人才培养高地的高等院校承担着双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近年,基于双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英语教学课程已经在普通高校逐渐兴起。课题组曾对河南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的14所高校全英语授课培养项目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其中10所高校提供的项目符合全英语教学的要求。数量最多的是工科(6所)。郑州大学从2013年起,立项资助研究生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近60门。然而在调研中发现,河南省尚无一所院校能够提供较为完善的学科课程设置。即使是开设了全英语教学课程,由于课程之间关联度不高,英语词汇频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这种现状也严重地制约了全英语教学课程的普及和提高。近年,课题组也在反复思考和探索如何将全英语课程设置的更加合理、更加规范、更具成效,并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一、全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一)基于全英语教学课程开设现状及要求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全英语教学课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人的专业特长、爱好。二是教学资源(如教材)获取的难易程度。从操作层面考虑虽然简单易行,但其弊端在于设置的课程之间关联度不高,缺乏课程之间的互通性,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这些课程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研究工作或其他技术工作可能存在差距。为保证课程开设的有效性,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优化全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二)全英语教学课程的特殊性要求
全英语教学模式不仅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也区别于其他课程。这种不同在于其教学目标既有专业知识的元素,又有英语语言能力的元素。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专业基础,包括前沿技术、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考虑到英语对于电子信息专业人才进行沟通、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性,把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作为考核的基本要求。专业基础和外语能力这两个要素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由于原有的课程设置并不包含此类课程,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针对全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方案,更好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任务。
(三)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全英语教学课程的对象不仅有国内的学生,还有许多外国留学生,留学生未必适应我国传统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因此学校需要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以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学习。同时,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和变化迅速的领域,国际上的前沿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并未涉及,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中应该纳入。课程调整也是人才竞争的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对具有全球视野和英语沟通能力的高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包含跨学科课程。
二、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全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基于全英语教学课程的特殊性和电子信息领域的国际化趋势,对该专业全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和技能为导向,以英语语言能力为支撑,面向前沿科学的课程设置为原则。课程设置要确保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使之既能满足专业要求又符合全英语教学课程属性。要高度关注学科发展,适时地将这些因素纳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同步,开设针对性强的专业英语课,以辅助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二)课程设置的初步构想
基于以上课程设置原则,拟对开设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分别为专业英语模块、前沿学科模块、交叉学科模块、学术研究模块以及选修模块。各个模块都由若干课程组成(图1所示)。
1.专业英语课程:课程的目标是提升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论文写作、口语表达、听力和阅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写作、学术报告、学术讨论等内容,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2.前沿学科课程:课程的宗旨是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了解并掌握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方法。包括先进技术与应用、新型研究领域、学术前沿讲座、学术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
3.交叉学科课程: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的跨学科综合素质,促进研究生在多学科交叉领域具备较强的研究和应用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跨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综合讲座、学术论坛、综合性实践项目等。
4.学术研究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包括但不限于学术研究讨论、学术道德规范、学术文献检索和评价、科研项目管理与申报等。
5.选修课程:旨在满足研究生个性化的学习兴趣和职业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课程,包括但不限于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学术会议报告、学术书籍出版与学术交流与演讲等。
三、挑战与对策
(一)教师专业特长和素养
高校研究生全英语教学课程通常由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完成,对教师个人的专业特长和专业素养构成一种挑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能够与学生深入互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且在学科知识和研究领域要与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契合。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发展专业能力和更新知识,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而问题的解决可能要靠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知识体系来解决。
(二)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局限性
研究生全英語教学课程需要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对于一些新兴领域和前沿研究方向可能缺乏合适的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或来源受到影响。现有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不够完善,或者需要补充更新,这就导致课程教学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而自行编制教材和提供本土化的教学资源成为唯一的途径。
(三)课程之间的衔接需要时间磨合
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多门学科,如果不能做好课程之间的紧密衔接,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内容重复或缺失,进而影响教学效果。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让团队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四)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更新的速度给课程设置带来了挑战
面对电子工程领域如集成电路设计、电路板布线,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以及通信工程领域的卫星通信等诸多新理论、新技术的涌现,迫切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产生新的分支学科,这无疑为课程设置增加了难度。因此,除了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还需要建立与行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不断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和行业需求。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应对技术更新的挑战。
电子信息类硕士研究生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至关重要。由于该课程较全面地涵盖了学生的专业语言能力及知识需求,同时伴随跨学科和国际化元素的融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但由于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存在短板,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局限性,以及课程之间有效衔接的复杂性,都可能会对课程设置的顺利实施构成挑战。因此,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具体应对措施,以确保全英语教学课程能向更加科学、规范和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悦.5G来了,需求入手深挖专业人才[J].人力资源,2019(7).
[2]郭悬,徐婷.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全英文教学的现状研究[J].海外英语,2022(22).
[3]许丽娜.全英文授课师资培训概述[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
[4]李扬.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全英文课程建设的目标模式及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5).
[5]曹成.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设计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3(2).
责编:勉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