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2023-12-15李翠萍付云王小引
李翠萍 付云 王小引
摘 要:生物化学是分析临床上相关疾病病因、发展机制及诊断、治疗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临床医生的重要学科之一。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不仅需要理解疾病,还需要理解患者,从身体和精神上帮助患者康复。基于此,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心中有爱。本研究详细介绍了思政教育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意义及其实现路径,为培养德医双修的医学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451);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22YB0160);新乡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1-XYJG-25)
作者简介:李翠萍(1983— ),女,新乡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付云(1978— ),女,新乡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通信作者)王小引(1973— ),女,新乡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9月,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各高校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实施表和行为路线图”。因此,医学院校要发挥好自身的特色,开展好课程思政,将“德”与“医”有机融合。
一、生物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需要
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由于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类课程应该始终贯穿人文情怀。在医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会贯通,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为国家培养医术高超、品德高尚、具有奉献精神的医学人才,实现“德医交融”。
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技术更是分析临床上相关疾病的病因、发展机制及诊断、治疗的重要工具。在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从课程的知识结构入手,寻找课程思政的切入点,通过深入发掘,融入立德树人思政元素后,构建集思想政治、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生物化学课程,这对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非常重要。
(二)培养医学生高尚职业道德的需要
“救死扶伤”是对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全心全意”是对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医德为本,医术为根,德医双馨是临床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面对疾病的复杂性,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更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对职业充满热爱,对生命充满敬畏,爱岗敬业,不断开拓进取。因此,对医学生的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更应该注重思政教育,将传授精湛的医术与培养高尚的品德有机融合,从而让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心中有爱、行动有光。生物化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植入思政教育,可将“德医交融”模式贯穿生物化学教学活动中,对培养德医双馨的医务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二、生物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重视思政教育,提升思政能力
在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学校通过创造各种条件,鼓励教师学习相关政治理论知识,参加课程思政培训,挖掘生物化学课程知识中的思政元素,编写思政教学案例,改革教學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以此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行动力,实现思政元素与生物化学课程的有机融合。
(二)融合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教学
生物化学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点的发掘是课程思政的重点,两者的有效融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如何让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这是值得深思的。为此,课题组根据生物化学教材的特点,主要梳理了5个方面的课程思政切入点,即学科简史、代谢体系、科学故事、实验教学、医学特色,并总结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的有效融合途径。
1.重视学科简史,做到热爱祖国、敬重职业
在介绍生物化学绪论中的发展简史时,我国科学家的贡献需要被强调,如生物化学先驱吴宪教授提出的“血液系统分析法”“蛋白质变性理论”,我国科研团队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抗疟药物青蒿素的研发等。这一项项成就背后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不断进取、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结合新冠疫情,从科学角度阐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因、病毒结构和生命周期以及如何防控,明白组成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而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正是第一章和第二章要学习的内容。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启发学生对健康问题和医生职责的思考。疫苗被认为是终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播的有效方法,我国新冠灭活疫苗、腺病毒疫苗的成功研发与应用更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更加明白医生的责任和担当。
2.学习代谢体系,体会整体意识、社会责任
以糖代谢为例,细胞内葡萄糖的代谢涉及分解、储存、合成三个方面。绝大多数组织在氧供应充足时,葡萄糖进行有氧氧化;肌组织缺氧时,葡萄糖进行无氧氧化;饱食后肝内由于合成脂质的需要,葡萄糖进行磷酸戊糖途径或合成糖原;长期饥饿时,非糖物质通过糖异生途径进行转化。这些分解、储存、合成途径在神经、激素的调控下,在多种酶的催化下能够正常运行,使血糖中葡萄糖的来源与去路保持相对平衡,血糖水平趋于稳定。生命体就是这样一个由不同物质组成的整体,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又相互依赖,而这正是生命的本质。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分工,如同代谢中的酶一样,每个人只有做好自己的分工,社会才能和谐发展。爱岗敬业,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同时,学生通过糖代谢的学习,认识到粮食作物食用后主要通过消化转化为葡萄糖再吸收,进一步通过无氧氧化或有氧氧化而供能,是生命体主要的能量来源,联系当前国际粮食安全问题,提倡光盘行动、勤俭节约。此外,教师通过血糖的升降联系人生起伏,告诉学生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过合成精神世界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整好情绪,牢牢把稳人生航向,使其螺旋式前进。
3.丰富科学故事,培养研究精神、创新思维
关注生物化学领域如蛋白质、核酸研究简史中每一个重大发现或进展背后的科研故事,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和研究历史,还能培养其科研思维。简史中胰岛素的人工合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无不体现科学家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勇气,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科研精神。如在学习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程时,让学生去搜集科学家故事,发现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分别是遗传学背景出身的沃森和物理学背景出身的克里克。他们共同合作,结合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的相关知识,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查戈夫法则、X射线衍射图以及当时权威科学家鲍林的研究成果,设想了一个和鲍林类似的三链结构,该设想被富兰克林否定后,他们反而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意见,承认研究中的错误,并不断了解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将思维翻转,及时从“碱基外侧”转到“碱基内侧”,从“三链”转到“双链”,利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将原子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最后通过X射线衍射检验模型构建是否正确。尽管建模过程中困难重重,但两位年轻的科学家从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不盲从权威,尊重事实,不断学习,善于合作,创造性地完成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从而揭开了生命之谜。科学家这种不断学习、批判继承,不断探索、创新实践的科研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和发扬。因此,科学的每一次突破和进步,不只是思想火花的迸发,更是不断的实验、研究和验证,这些鲜活的例子有助于激发学生在遇到挑战时,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博采眾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注重实验教学,提高科研素养、职业道德
生物化学实验是联系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重要桥梁,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启示作用。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通过分组操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书写报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并针对实验结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科研诚信精神;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是决定实验成功的关键,可培养学生在工作或生活中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对实验器具的收纳整理工作,可培养其科学严谨、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
生化实验课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人发展能力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课题,除了基础实验,还可设置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项目,由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查阅资料、选择材料、确定方案、准备试剂、分析结果、撰写报告等一系列过程,深刻体会到科研过程,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日后从医或从事科研是非常重要的。
5.彰显医学特色,加强宣传教育、实践教学
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不仅需要理解疾病,还需要理解患者,从身体和精神上帮助患者康复。因此,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的特色,开展好课程思政,将“德”与“医”有机融合。教师需关注国家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在讲授专业知识时,通过列举医疗行业的优秀人物事迹,向学生传递一名优秀医生应具备哪些品质,如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可坚定学生的学医信念,激发其学习热情,明确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学生应注重学以致用,将所学生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如糖尿病人的饮食应注意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三)建立保障机制,加强考核评价
医学院校应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各司其职,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根据生化课程思政的多维度目标,如通过价值引领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化科研育人,强化实践育人,注重文化育人等,建立包括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相互整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实现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由重理论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变,是实现德医双馨医学人才培养的本质。
考核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生物化学理论考试中,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或通过挑选经典的医学案例进行思政讨论,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生物化学实验操作中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例如,是否合理操作;是否收整仪器设备;是否爱护动物;是否如实填写实验数据,认真分析;遇到问题,是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分析解决;是否有创新能力等。可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实验设计,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融合是否能真正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思政教育内容是否贴近社会与生活、思政教育对未来职业的指导性、思政教育对综合能力的提升、思政教育对科研素养的提高等方面。通过对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考核,来明确将思政应用于实践,再通过实践检验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生化课程思政建设是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医学生高尚职业道德的需要,是培养德医交融的医务工作者的需要。因此,教师应重视思政教育,提升思政能力,挖掘思政元素,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让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课题组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融合思政元素,优化生化教学:重视学科简史,做到热爱祖国、敬重职业;学习代谢体系,体会整体意识、社会责任;丰富科学故事,培养研究精神、创新思维;注重实验教学,提高科研素养、职业道德;彰显医学特色,加强宣传教育、实践教学;等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曹阳.德医融合: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2(2).
[3]谢兆辉,焦德杰,李学贵,等.穿石于滴水,润物细无声: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生命的化学,2020(5).
[4]张令仪,秦咏梅.学习中国生化发展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回顾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历程[J].生命的化学,2021(7).
[5]赵晶.以糖代谢为例浅谈医学生物化学思政案例的设计与应用[J].生命的化学,2021(7).
[6]李翠萍,张伟,赵春澎.分层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5(26).
责编: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