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相关思考
2023-12-14杨丹凤
杨丹凤
摘 要: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主体的组成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公众提供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服务,这一性质使得其经济管理水平落后于一般企业,其中也包括内部控制管理。在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下,财政部不断注重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多数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内控意识薄弱、内控建设无特色、内控执行不到位、内控有监督无力度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控制的作用。新时期,事业单位要从内控意识、内控执行、内控监督等角度出发,打造完善的内控体系,以提升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与社会服务质量。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推进内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当前内控体系中的建设问题,并提出了强化策略,以期为各事业单位优化内控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题;建设策略
现阶段多数事业单位虽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其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内控实施意愿弱、内控执行考评不到位等现象。新时期下,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各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有效规避内外部风险,最终提升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水平。
一、事业单位加快推进内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保障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新时期下,事业单位从管理现状出发,制定针对性强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划定各部门的职责与权利,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规范业务流程,及时发现风险并规避、控制风险,通过部门之间的合作与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的高效运用。因此,事业单位加快推进内控体系建设,能保障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二)促使财务信息客观真实
财务信息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客观真实的财务信息有利于单位管理层了解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公众也可通过相关财务信息了解政府机关,并进行财务监督,而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下,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流程、内控管理机制、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等都得到了优化与调整,并进一步体现出财务基础数据的关键性。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中,单位可结合新政府会计制度,完整组织架构、健全制度体系,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提高管理层决策科学性。
(三)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随着科技的创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不断出现并被广泛应用,这一背景下,公众对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效能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应从问题出发,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权责一致、高效执行的内控体系,不仅能加强单位内部治理能力、提升风险管控力度,同时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从管理型转型为服务型。因此,加强内控体系建设能保障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各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中制定了相关的内控制度,但由于内控意识淡薄、内控执行不到位及内控监督力度薄弱等原因,致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用未得到全面发挥。
(一)实施内控的意愿不强,内控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只有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才能在工作中组织各层级员工积极参与内控工作,最终实现内控管理的高效开展。但实际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层未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在制定相关内控制度时没有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导致制度执行可行性低。同时,部分单位领导层对内部控制了解不全面,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应由财务部门负责,与其他部门无关。这导致内控工作在开展时出现未与业务工作、日常管理相结合,导致出现内控工作执行不到位,或财务人员在推进内控工作时其他部门配合度低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开展效率。
(二)内控有建设,无特色
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已开展数年,单位对内部控制报告的编报基本已非常娴熟,多数事业单位初步建成了内部控制体系,但部分事业单位仍存在单纯引用相关政策做内部控制机制的现象,未深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致使内控体系有建设但无特色;甚至部分单位存在内控手册是由第三方机构全面负责编制的现象,由于第三方对单位业务等方面了解较少,容易导致手册内容与单位业务活动不符、后期制度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发生;还有部分单位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直接参考兄弟单位的内控手册,没有对本单位的业务与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导致后续内控管理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
(三)内控执行不到位,缺乏考评机制
在内部控制体系落实中,由于部分事业单位重建设轻落实,领导层内控理念淡薄,在日常工作中不重视内控制度的实践,更没有及时的跟进各部门内控实施情况,导致内部控制相关机制执行不到位。同时,单位的日常考核仅将业务工作完成度纳入到考核范围内,忽视了对部门内控落实情况的考核,致使各部门忽视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考评机制的缺乏,使得内控在执行中出现问题时不能追责到具体的岗位与人员,甚至出现部门间互相推诿的情况发生。以某单位为例,该单位在开展绩效考评过程中,仅仅关注项目实施是否有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否有明确的分年度实施计划,是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立项是否明确,是否有科学合理的衡量指标等,而对于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则缺乏全面的绩效考评,没有将各部门和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内控执行效果欠佳,无法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四)内控有监督,无力度
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在编报内控报告后,需依照报告要求提交组织实施、运行情况等证明资料,以确保事业单位能依据编报内容逐步落实内控工作。但实际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监督力度弱等情况。不同于一般企业,事业单位的监督主要包括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其中内部监督主要是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其人员组成主要是单位的财务人员,他们一般对内部审计专业知识不足,甚至还有一部分单位未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工作全權由财务部门负责,致使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财务部门既是监督机构也是执行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单位的内部监督质量。而外部监督多为社会民众监督、司法监督与各级人大监督等,但在实际监督中多重视政策执行、财政资金使用等,很少针对内控工作进行专项监督,无力度的监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事业单位加快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实践举措
针对上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事业单位要实现社会服务与内部管理水平的双提升,就需要不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内控顶层设计,搭建匹配其业务特性的内控体系,推进内控考评体系的建设,优化改进内控方式,凝聚内控监督合力,确保内控的有效落实。
(一)注重加强内控顶层设计,提升工作站位
为确保内控工作的高效开展,各事业单位领导层需强化内控意识,全面认识内控管理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升工作站位,在全面分析单位内控现状的基础上加强内控顶层设计。内控顶层设计中,事业单位要打造全面的内控组织结构,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小组,由党委书记、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组员包括财务、审计、人事、办公室、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人,建立內控小组办公室,由财务部负责人组织开展内控日常工作,设立内控监督小组,由审计部与纪检监察部负责,主要职责是及时监督内控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同时,单位要进一步规范内控建设方案,明确内控目标、部门职责、重要节点时间等,以便有效指导单位内控体系的落实。具体如,确定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其结合点与着力点、详细分解年度内控建设方案、确保内控建设融合重点工作、提升内部控制的开展效率等。制定内控三会制度,在内控报告引导下,定期开展内控报告布置会、内控报告审议会及考评结果通报会,通过三会的召开确保单位各部门都能参与到内控的规划、审议及考评中,最终在单位内部打造部门协同的内控环境。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单位还可在各部门设置专门的内控人员,由其负责部门间的内控工作交流,并加强对该内控人员的培训,在专人专责的基础上提升部门间的协作能力。此外,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单位还可邀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参与内控手册的编制,通过专业机构的参与减轻单位专业人才不足带来的影响。
(二)注重搭建匹配业务特性的内控体系
在优化内控顶层设计的同时事业单位还需要搭建与业务活动相匹配的内控体系,具体建设中,内控小组需对各业务活动的管理规定进行了解,对单位财务和业务活动展开的决策、执行、监督进行全方位内控管理,打造人人参与、互相监督的管理局面;同时编制单位内控手册,并结合各部门内控执行任务制定内控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与权利,明确控制规范、设立重要节点、确定控制策略、贯彻监督机制、落实评价流程等,在优化内部控制开展程序的基础上提升内控报告质量,保障单位内部控制在相关程序中高效落实。
(三)推进内控考评体系建设,强化内控过程管控
内控考评作为评判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执行效果的有效方法,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单位的内控开展质量,同时内控考评的开展能提升单位职工对内控工作的重视,提高各部门参与内控报告编制、落实内控计划的积极性。针对当前部分事业单位未将内控落实状况纳入部门绩效考评中的情况,新时期下事业单位应加强内控考评体系的建设,具体如,领导层的年度考核中可加入内控制度建设度、制度落实度、落实成果等内容,通过自评、民主评价等方法展开考评,并将内控执行状况与部门及个人的业绩挂钩,完善奖惩制度,对于内控执行效果较好的部门及个人进行奖励或岗位提拔,对于内控执行情况较差的部门进行深入分析,个人绩效进行减分,通过奖惩机制提高各部门对内控管理的参与度。内控考评中,单位还可组织各部门定期开展内控落实自我评价活动,加强内部各部门对内控执行经验的交流,促使部门找到内控执行情况差的原因并进行改进。针对外部环境变动导致内控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内控小组需及时探究解决方案或调整内控制度。对内控执行情况的评价与分析,有利于事业单位发现内控实施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整改,最终提升单位的内部管理质量。
(四)优化改进内控方式,提升治理效能
事业单位的内控方法改进还需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具体内容如下:
1.预算管理方面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需从预算的编制、控制、调整、绩效等环节展开。预算编制环节,单位要深度结合业务活动,在全面了解资金需求的基础上,依据标准程序编制预算;预算控制环节,详细划定各部门各阶段的预算目标,制定预算执行管控机制,明确预算执行中的管控方式,如进度通报、座谈交流等,并将预算执行与部门明年的预算挂钩,保证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算调整环节,规范预算调整流程,确保预算追加调整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绩效管理环节,完善预算考核指标,确保预算绩效规范化实施。
2.收支管理方面
在收支管理中,单位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收支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报销流程及审核要求,制定报销手册与工作细则等,为收支管理工作提供制度指引;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现有科技进行网上预约报销,在系统票据、预算及支出标准管理中进行支出自动控制和预警,加强人员的财会知识学习,在网络答题、下沉指导中强化财务管理在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此外,单位还可通过二维码收款或电子支付等保证收支过程的可追溯性与可监督性,以提高事业单位收支管理的标准性。
3.政府采购方面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需依据相关政策制定完善的采购流程、设备采购程序、政府采购手册等,并定期组织采购人员进行政策学习,以确保政府采购的高效落实。同时应健全采购代理机制,完善网络审批程序,通过线上商城购置办公设备或通过物资平台购置专业器材等,这一过程中需保证采购流程透明化。
4.建设项目方面
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管理中,需设立基本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开展会议,汇报建设项目工作进度,对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并安排之后的重点工作。规范授权审批程序,制定建设项目立项、变更分级审批机制,清晰划定各层级的决策权力,提高项目决策质量。审计人员和纪检监察部门也要对建设项目的重要节点进行监督和审计,以保证建设项目的有效开展。
(五)凝聚内控监督合力,保障内控效果
内部控制监督中,事业单位需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如制定政治巡察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聘请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由其独立进行审计工作,保证内部监督的有效实施。这一环节,审计人员可采用嵌入式监督方式,即对收支管理、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等问题易发点、权力运行重要节点的专项监督,并制定问题清单,及时跟进相关责任部门的问题整改情况等。上级单位可组织制定专项审计方案,即在各单位内部抽调素质与能力较强的审计人员对兄弟单位的内部控制展开专项审计,通过单位互审提升各单位的内控管理水平。另外,还需加强外部监督,各级人大及司法监督机构可对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与落实状况、内控报告编制的科学性等实施审核。通过凝聚内控的内外监督合力,确保内控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虽初步建成内部控制体系,但其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如内控实施意愿不强,内控建设特色不足,内控执行强度薄弱,内控监督力度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经济新常态下,各事业单位要在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内部管理水平,这就要求事业单位深度结合自身现状与业务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内控组织架构,打造与业务相匹配的内控体系,强化内控过程管控,通过收支管理、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建设项目等环节来提升内部控制治理效能,并实现内外共同监督,最终构建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高效执行。
参考文献:
[1]钟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市场观察,2020(6):51.
[2]颜亨玉.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初探[J].财会学习,2020(15):243+245.
[3]梁兵.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5):123-124.
[4]秦荣生.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中国机关后勤,2021(7):36-39.
[5]李颖.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面临困难及推进措施[J].财经界,2022(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