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12-13陈寒王慧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城乡差异高质量发展

陈寒 王慧

[摘 要]教育强国背景下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而教师队伍变动情况是教师队伍资源配置和走向的具体表现。本文基于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队伍变动的差异性视角,通过对2004—2020年教师队伍变动具体数据分析发现,教育发展战略影响着教师队伍规模变动,城镇化进程使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队伍变动呈现显著性差异,资源配置或个人追求导致教师内部流动性较大,教师管理体制日益健全使校内变动趋于稳定,日益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是導致新录用教师中师范生占比逐年下降的重要原因。全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要按照筑基提质、补短扶弱、做优建强的思路,建立健全师资调配机制、着力补足配齐乡村教师、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一支堪当教育强国建设重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关键词]教师队伍变动;城乡差异;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做优建强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6-0021-09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6.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师队伍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先导性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是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强力支撑。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规模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但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迫切需要聚焦教师资源配置的深层次矛盾。教师队伍变动是指教师队伍增加和减少的具体情况,生动地反映了教师资源配置的具体表现。探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具体变动情况,特别是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队伍变动的差异性,以发掘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和发展趋势,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支撑教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队伍变动的差异性视角,对我国中小学2004—2020年专任教师的增加和减少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具体呈现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变动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中小学教师队伍变动的原因,挖掘教育强国建设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与当前教师队伍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提出中小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变动情况

笔者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规模、增加情况和减少情况三个维度,具体呈现十几年来城区、镇区和乡村中小学专任教师队伍的变动情况。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规模变动情况

我国中小学教师整体规模呈增长趋势,从2004年的1029.6万人增长到了2020年的1222.8万人,增长了193.2万人,增长率为18.76%。考察不同时段的变化发现,中小学教师总量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2004—2016年,中小学教师总量平稳增加,13年共增加了71.4万人,增长幅度不大。但以2016年为转折点,开始出现波动性增长。2016-2017年增加了55.8万人,增长率高达5.07%,2017—2018年减少了2.5万人,2018年后又开始迅速增长,2019年增长率为2.88%,2020年增长率为2.96%。整体而言,中小学教师数量增长曲线呈现先缓后陡的态势,2004—2016年期间,曲线变化幅度不大,比较平缓;而2016—2020年,曲线变化幅度较大,坡度渐陡。

但是,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规模的变化曲线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区、镇区教师总量逐年增加,乡村教师总量却逐年下降(详见图1)。具体而言,城区教师从2004年的207.5万人增长到了2020年的475.8万人,增长了268.3万人,增长率为129.3%。镇区教师从2004年的281.5万人增长到了2020年的505.7万人,增长了224.2万人,增长率为79.6%。而乡村教师却持续减少,从2004年的540.7万人减少到了2020年的241.3万人,减少了299.4万人,减少率为59.2%。从图1可以看出,2010—2011年是各地区中小学教师变化的分水岭:2011年以前乡村教师规模最大,在2010年到2011年期间呈现断崖式下降,减少了119.9万人;2011年以后城镇教师规模迅速扩大,到2012年城区和镇区教师规模均超过乡村教师规模。2011—2020年期间,相较于镇区教师增长而言,城区教师增长速度更快,城区教师在此期间增加了167.6万人,镇区教师增加了82万人。

(二)中小学历年教师新增情况及其来源

1.历年教师新增人数具有波动性,且城区、镇区和乡村具有显著性差异。2004—2008年,中小学历年教师新增人数整体下降,下降率为2.62%。2008—2015年,呈现不规则的波动。2015年是曲线的拐点,这一年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2015—2019年中小学教师人数有较大增长,增长率为9.39%,增长了101.9647万人。2004—2020年中小学历年教师新增情况详见图2。

进一步比较城区、镇区和乡村历年教师的新增情况,三者呈现较大差异。且经过统计检验,三者具有显著性差异。2004—2020年,城区中小学历年教师新增人数为584.2479万人,镇区新增797.6218万人,乡村则新增780.9195万人。其中,城区和镇区中小学教师历年教师新增人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1年以前(除个别年份波动外)两者均呈下降趋势。2011年后两者均呈上升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城区历年教师新增人数低于镇区,其中2011年两者相差115.526万人,但近年来两者历年教师新增人数日益趋近。相较而言,乡村历年教师新增人数情况则与城区、镇区呈现相反的趋势。乡村教师的增长数量在2011年之前较多,势头迅猛,增长人数高于城镇,2012年之后,城区、镇区历年教师新增人数均超过乡村历年教师新增人数。

2.调入始终是历年新增教师的主要来源,镇区调入占比普遍高于城区和乡村。我国中小学历年教师新增中教师来源主要分为四类:录用毕业生、调入教师、校内变动、其他来源。其中调入教师占比是最大的,2004—2020年占比都在50%以上,是新增教师的主要稳定来源。尽管近年来录用毕业生占比呈上升趋势, 2020年录用毕业生占比达到32.12%,但依然远远落后于调入教师占比。校内变动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2016年后下降幅度日益增大,从16.15%下降到8.34%。其他原因占比在教师来源中比较少,且呈现缓慢下降态势。中小学历年新增教师来源及其占比情况详见图3(a1)。

在城区、镇区和乡村调入教师占该地区新增教师比例中,城区占比最低,镇区占比最高,乡村占比居中,且三者呈现不同特征的波动[详见图3(a2)]。城区历年调入教师占比在45.88%—52.90%之间波动,占比最高的年份为2019年,最低的年份为2007年。其中,在2007—2010年、2011—2014年,2017—2019年三个时间段,出现了比例持续上升的情况。镇区历年调入教师占比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除了2005年和2007年的占比分别为48.22%和48.76%外,其余年份均达到50%以上。乡村教师调入占比在50.53%到56.50%之间波动,整体变化幅度不是很大。

3.由校内变动带来的新增教师呈下降趋势,乡村校内变动占比普遍高于镇区,镇区普遍高于城区。无论是城区、镇区还是乡村,虽然校内变动带来的新增教师占比有阶段性的波动,但均呈整体下降的趋势[详见图3(a3)]。下降幅度最大的为乡村,2004—2020年下降了12.4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小的为城区。进一步比较城区、镇区和乡村校内变动教师占该区域新增教师的比例,乡村始终是校内变动占比最高的,城区除2005年外均是占比最低的,镇区占比居中。城区和乡村校内变动占比差距最大的年份为2007年,两者相差9.02个百分点;差距最小的年份为2020年,相差2.35个百分点。近年来,随着校内变动导致的教师新增情况日益减少,城区、镇区、乡村三者之间的差距也日益缩小。

4.录用毕业生占比逐年增长,城区录用毕业生占比普遍高于镇区和乡村,但乡村录用毕业生占比增幅最大。因录用毕业生带来的新增教师人数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20.9%上升至2020年的32.12%,增加了11.22个百分点[详见图3(a4)]。其中,近年来录用毕业生占比增加日益迅速,特别是2016—2020年从25.21%上升到了32.12%,增长了6.91个百分点。尽管城区、镇区和乡村录用毕业生占比均呈现增长趋势,但三者涨幅有所区别。其中,涨幅最大的是乡村,2004—2020年增加了13.45个百分点;涨幅最小的是城区2004—2020年增加了7.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录用毕业生中师范生占比2011—2020年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十年间下降了13.8个百分点。其中,城区下降了18.14个百分点,镇区下降了14.4个百分点,乡村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且在同一年份中,乡村录用师范生占比始终是最低的,城区录用师范生占比是最高的。

(三)中小学历年教师减少情况及其原因

1.历年教师减少人数具有波动性,且城区、镇区和乡村具有显著性差异。近十几年来教师减少人数呈现不规则波动趋势,减少教师总数每年在105—128万左右浮动。2004—2008年,中小学教师历年减少人数呈整体下降趋势,下降率为3.53%。2010—2012年历年减少人数逐年增加,增长率为8.31%。2014年后历年教师减少人数又出现新一轮先减少后增加的波动特征。其中,2016—2018连续3年教师历年减少人数不断增加,增长率为5%。从2019年开始,历年教师减少人数又开始呈下降趋势。2004—2020年中小学历年教师减少情况详见图4。

进一步比较城区、镇区和乡村历年教师减少情况,三者呈现较大差异,且经过统计检验,三者具有显著性差异。2004—2020年城区中小学教师历年减少人数累计 421.5274万人,镇区累计642.2242万人,乡村累计901.0457万人。其中,城区和镇区中小学教师历年减少人数变化趋势大体一致:2010年以前,城区减少人数持续下降,鎮区则有升有降,2010年后,除个别年份波动外,两者历年减少人数均呈现增长趋势。但镇区历年教师减少人数均高于城区,其中2010年两者相差13.2464万人,但近年来两者历年教师减少人数日益趋近。相较而言,乡村历年教师减少人数大幅下降,与城区、镇区呈现相反的趋势。2011年之前乡村教师历年减少人数远高于城区和镇区,随着乡村教师历年减少人数不断下降,城区和镇区教师历年减少人数不断增长,三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2017年之后,乡村历年教师减少人数开始低于镇区并持续下降。到2020年,乡村历年教师减少人数开始低于城区。

2.调出始终是历年教师减少的主要原因,乡村调出占比普遍高于城区和镇区。教师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减员、调出教师、校内变动和其他情况。其中调出教师占比是最高的,2004—2020年调出教师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其中,2020年调出占比高达60.76%。总体来说,调出占比虽然增幅不大,但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校内变动是导致历年教师减少的第二大原因,但这一原因导致的教师减少人数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大幅度下降,由2015年的20.14%下降到了2020年的10.35%,下降了9.79个百分点。自然减员导致的教师减少呈先增后降趋势,2005—2015年呈波动性增长,2015年后呈波动性下降。将教师辞职被归属到其他原因中进行了统计,2018年教师辞职所占比例为7.35%,2019年为10.66%,2020年占比为12.17%,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辞职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详见图5(a1)]。

进一步比较城区、镇区和乡村调出导致的教师减少占比发现,城区调出教师占比最低,乡村最高,镇区居中,且三者呈现不同特征的波动[详见图5(a2)]。城区历年调出教师占比在40.95%—53.15%之间波动,占比最高的年份为2017年,最低的年份为2005年。其中,2007—2017年呈现了缓慢上升的趋势,2004—2005年、2017—2018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镇区调出教师占比变化曲线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除了2007年占比在49.88%外,其余年份均在53%以上。乡村教师调出占比在56.84%—70.43%之间波动,2004—2016年变化幅度较小,从2016年开始出现大幅度上升的情况。

3.由校内变动导致的教师减少呈下降趋势,且近年来城区、镇区和乡村校内变动占比趋近一致。由校内变动导致的教师减少占比呈直线下降的趋势。2004—2020年校内变动导致的教师减少占比从32%下降至13%,下降了19个百分点。2010年前,城区、镇区、乡村校内变动导致的教师减少占比有所差异,这一阶段城区校内变动占比远远低于乡村和镇区。2008年开始三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到2010年后无论是城区、镇区还是乡村,其下降趋势基本一致:城区下降了20个百分点,镇区22个百分点,乡村18个百分点。特别是2017年以来,校内变动导致的教师减少占比更是呈现断崖式下降,且城区、镇区和乡村由校内变动导致的教师减少占比大致相同,均在10%左右[详见图5(a3)]。

4.自然减员导致的教师减少先增后降,城区自然减员占比普遍高于镇区和乡村。自然减员导致的教师减少占比以2015年为时间截点,呈现出先增后降的特征[详见图5(a4)]。2004—2015年,由自然减员导致的教师减少占比呈波动性增加,特别是2007—2010年增加速度最快,增长率高达4.31%。2015年后,历年由自然减员导致的教师减少占比呈波动性下降,5年来占比下降了3.95个百分点。城区、镇区和乡村自然减员教师占比曲线与总体曲线基本保持一致,但历年城区自然减员占比普遍高于镇区和乡村,且这一现象在2004—2014年间尤为突出,特别是2007年城区自然减员占比和乡村自然减员占比相差5.12%。2014—2020年,城区自然减员占比和镇区、乡村自然减员占比差距逐渐缩小。镇区和乡村自然减员占比一直相差不大,两者差距在2个百分点之间。

二、中小学教师队伍变动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发展战略影响着教师队伍规模变动

发展优质均衡的教育需要充足的教师队伍支撑,国家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中小学教师变动有着重要的影响。21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基础教育由非均衡向均衡发展的过渡阶段。为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合理配置师资,2001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对中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高中阶段城市、县镇、农村的教职工与学生比分别为1∶12.5、1∶13、1∶13.5;初中阶段城市、县镇、农村的教职工与学生比分别为1∶13.5、1∶16、1∶18;小学阶段城市、县镇、农村的教职工与学生比分别为1∶19、1∶21、1∶23[1]。随着基础教育资源迅速扩张,中小学教师规模(特别是镇区教师)不断增加,生师比逐年下降,有效地解决了教师队伍总体规模不足的问题:中小学教师队伍从2001年的998.61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065.9万人,普通小学的生师比由1∶21.64下降到1∶17.7,初中的生师比由1∶19.24下降到1:14.98,高中的生师比由1∶16.73下降到1∶15.99[2]。但在基础教育资源总量不断膨胀的情况下,也呈现优质教育资源往城市聚集的特征。表现在教师队伍变动情况中是自2010年来乡村教师规模不断缩小。特别是2010—2011年,乡村教师总体规模减少率高达26.3%。基于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来推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由此我国基础教育也正式进入均衡发展阶段[3]。为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等文件。教师队伍规模调整重点转移到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均衡配置等方面。从2015年开始,历年乡村中小学教师录用毕业生数逐年增加,大量合格师资补充了乡村教师队伍,有效地缓解了教师队伍的师资短缺问题。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正式提出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目标[4],我国教育公平进入新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在整体扩大规模的同时重点补齐局部短板,制定了各种专项政策、实施了多个专项计划。2017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教师规模增长又进入一个小高峰期,但这一阶段教师的增长,重点在于补齐薄弱地区师资力量和引进高素质教师队伍。整體而言,“从教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已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5]。

(二)城镇化进程使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队伍变动呈现显著性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口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教育城镇化也在逐渐加速。2004—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镇化率和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从21.70%和25.32%提高到53.11%和49.95%,且呈现出教育城镇化率高于人口城镇化率的特征[6]。这意味着,为追求优质教育,有大量学生从乡村涌入城区和镇区。为满足教育城镇化需求,需要更多的教师资源来支撑。也正是因为如此,2004—2010年城区和镇区教师大量增加,但乡村教师却逐年减少。2010—2011 年义务教育城镇化率从53.11%提高到65.13%。与之相对应,在2010—2011年间,乡村教师规模骤减,减少了119.9843万人,减少率为26.3%,城区和镇区教师骤增,两者共增加了122.7383万人,增长率为20.2%。2011—2019 年义务教育城镇化节奏放缓,乡村教师规模减少速度和城区、镇区教师新增速度也逐渐放缓。进一步分析历年城区、镇区和乡村教师新增来源和减少原因可以发现,城区录用毕业生占比最高,调入占比和调出占比均相对最低;乡村校内变动占比和调出占比最高;镇区调入占比相对最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区优质学校往往通过吸引高质量应届毕业生和少量乡村、镇区优秀教师来扩充教师规模,调入和调出的情况往往比镇区和乡村少很多,使其本身教师队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相对于城市而言,镇区对应届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小,所以会更多的依靠教育城镇化中教师的流动来扩充教师队伍。而乡村教师则随着教育城镇化进程,出现了大量的流失现象。

(三)资源配置或个人追求导致教师内部流动性较大

在中小学新增教师来源中,调入教师占比在50%以上;在中小学减少教师原因中,调出占比也在50%以上。由此可见,教师内部流动是教师队伍变动的重要形式。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有二:一是为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带来的教师流动。历年调入教师中,外校调入占调入教师的比例均在65%以上,这说明学校之间的教师合理流动是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教育公平、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党和国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支教,在这类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教师队伍被盘活,教师的区域流动、城乡流动加速。二是教师个体因个人追求主动进行地流动。深受城乡二元结构地影响,教育始终存在城市优先发展的惯例,优质教育资源呈现出首先向城市聚拢的特征,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大量乡村小学走向消失,乡村教育走向快速“萧条” [7]。再加上乡村地区教学和生活条件较艰苦,乡镇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会更青睐于城镇优质学校,从而使教师队伍呈现了“逆均衡式”的单向流动特征。

(四)教师管理体制日益健全使校内变动趋于稳定

校内变动主要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校内具有教师资格证的非专任教师调整为专任教师,或专任教师调整为非专任教师;第二类,同一所学校不同学段之间专任教师地调整,如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段和初中段之间的调整。十几年来,校内变动导致教师减少或增加占比均呈下降趋势,从19.1%下降至8.34%。这说明学校内部因专任教师与非专任教师的角色转换、学段调整导致的变动逐渐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针对教师管理体制的“痛点”,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着力深化师资配备、编制管理、职称评审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激发教师活力。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使不同类型教师、不同学段教师队伍更加稳定,更能满足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五)日益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是导致新录用教师中师范生占比逐年下降的重要原因

尽管师范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录用师范生占比卻逐年下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益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随着教师地位、待遇逐步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不断加强,有更多的人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发生了重大改革—引入了非师范生进入教师资格认证范畴,打破了师范生“培养即认证”的专业特权,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大量高校毕业生成为新教师的潜在人选,教师岗位竞争激烈。而师范生本身培养质量与中小学教育需求不完全适应是导致师范生在岗位竞争中没有绝对优势的原因。随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一专一能”师范生培养目标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但师范生培养体系还没有完全根据时代要求做出调整,特别是传统教师教育培养主要囿于高校,教育实习实践的不足,使师范毕业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用于复杂实践。在此背景下,师范生本身的优势表现并不明显。

三、中小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筑基提质,建立健全师资调配机制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首要任务。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逆均衡式”的单向流动,使得城乡教师资源(特别是优质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建立健全师资调动调配机制,以应对城镇化进程和教育资源配置导致的优质乡村教师流失问题。

一是畅通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渠道,重点引导城乡优质教师有序流动。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城乡教师共同体,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畅通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渠道,如集团化办学、定期交流、对口支援等,盘活城乡教师资源,使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常态化发展。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对优质教师资源流动的有序引导,支持优质教师由城镇向农村、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

二是加强教师需求预测,科学配置教师资源。根据学龄儿童规模,目前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以及不同学段的生师比等情况,对各区域不同学段、学科师资需求进行精准预测,动态监控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变化,进而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做出相应的布局和调整。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中西部和乡村地区的师资需求,加大对偏远地区的师资调配投入,确保能够实现中小学教师编制在不同区域、学校和城乡之间的动态调整与优化配置,确保每个学校都有充足、优质的教师。

三是将师资均衡配置作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评价标准。把师资配置结果作为评价地区中小学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对师资配置均衡性较差的区县予以重点关注、重点保障;对师资配置基本均衡的区县进行督导、抽查,防止出现反弹现象;对师资配置优质均衡的区县继续合理有序地推动、部署。以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为抓手,构建区域内高质量教师队伍共同体,加快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向更高质量的优质均衡方向迈进。

(二) 补短扶弱,着力补足配齐乡村教师

从教师队伍的调入调出情况来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始终是乡村教师,这一方面源于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发展始终存在城市优先发展的特征,另一方面源于教育城镇化持续发展导致优秀师范生难以下得去、优质乡村教师难以留得住。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支撑教育强国,必须聚焦短板、强弱项,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下得去、留得住。

一方面,要从留住优秀乡村教师出发,强化乡村教师保障。重点关注并解决乡村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乡村教师补助标准,确保补贴、津贴及相关政策落实到位,使乡村教师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让乡村教师的生活有奔头。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在表彰、评选职称和评优评先时,向乡村教师倾斜,提升乡村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增强广大乡村教师持续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教师的工作有劲头。

另一方面,從补充乡村教师队伍出发,吸引优秀师范生进入乡村教师队伍。针对城区录用毕业生占比普遍高于镇区和乡村的问题,在聚焦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乡村教师培养专项计划的作用,采取公费师范教育等方式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有针对性地扩大乡村定向师范生的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在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注重激发其从事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加强乡村教育信念和乡土文化认同教育,确保乡村教师供给从“保量”向“增质”转变[8]。与此同时,在教师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本土化,让招聘进来的老师“教得好,留得下”[9]。

(三) 做优建强,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一是全面提高师范生培养与中小学教师需求的适切性。当前师范生培养与中小学教师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教育实践内容不够丰富,指导力量不强,导致师范生实习实践过程与中小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脱节,毕业进入中小学校后无法有效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需求。这是影响师范生录用的关键因素。师范类专业必须不断改进培养过程,重点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安排,优选城乡不同类型的中小学校建设教育实践基地,支持师范生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活动的开展,强化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中小学教育培养适切的未来师资。

二是提高教师教育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职责使命。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系统性融入区域基础教育体系,对接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格局,做扎根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一方面,根据区域教师需求预测,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确保能够满足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需求,特别要充分发挥地方师范院校在培养本土教师方面的作用,针对地方需求定向发力、精准施策,积极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充分发挥地方师范大学乡村教育服务功能,把优质的本土学生培养成为优质的本土教师。另一方面,整合职前、职后教师教育资源,加强各级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建设,加强各类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联动,为区域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构建合作共同体,特别是要注重为乡镇地区的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更精准、更丰富的数字资源、专项培训和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育部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001/t20100129_180778.html,200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各级普通学校生师比[EB/OL].http: //www.moe.gov.cn/ jyb_sjzl/moe_560/ s8492/s8493/ 201412/t20141215_181597.html,2014-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201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大代表议报告谈体会[EB/OL].http://www.moe.gov.cn /jyb_xwfb/ moe_2082/zl_2017n/2017_zl55/201710/t20171023_317155.html,2017-10.

[5]习近平.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EB/OL].https://www.wenmi.com/ article/ptvb12035xgp.html,2019-06.

[6]苏红键.教育城镇化演进与城乡义务教育公平之路[J].教育研究,2021(10):35-44.

[7]徐金海.从历史走向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21(10):24-34.

[8]李宁,张晓琳,王绍媛.乡村教师何以坚守:基于教师职业信念视角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2(06):56-64.

[9]易凌云,卿素兰,高慧斌,李新翠.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四[J].教育研究,2022(04):4-17.

Research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Staff Changes in Urban, Township and Rural Areas

CHEN Han,WANG Hui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631,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powerful nation of education, it is urgently needed to solv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of teacher resource allocation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he change in the teacher team is a specific manifestation of the allocation and direction of teacher resource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change of teachers in urban areas, towns and villa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data of the change of teachers from 2004 to 2020 and finds that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ffects the change of the size of teacher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makes the change of teachers in urban areas, towns and villages 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d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or individual pursuit leads to the greater internal mobility of teachers. The increasingly sound teacher management system makes the changes in the school more stable, and the increasingly open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decrease of the proportion of new teache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year by year. To building a high-quality teacher team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n education country, we need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a teacher allocation mechanism, focus on filling the gaps and supporting the weak by providing enough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construct a high-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teaching staff change;urban-rural differences;high-quality development;powerful nation of education; do best and build strong

猜你喜欢

城乡差异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分析
基于公平视角的城乡学前教育差异分析
基于教育公平的音乐教育城乡差异调查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