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域下翻译与跨文化能力的关系
2023-12-12张璇
张璇
【摘要】隐喻性语言构成了我们日常语言使用的重要部分,直接反映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并反映着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当话语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概念隐喻需要更深入的分析才能识别含义。翻译实践的参与者意识到他们在潜意识中内化的母语语言隐喻模式,与外语所需的模式相对比,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本文首先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简要阐述了文化的定义,剖析了概念隐喻在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功用。然后,介绍了2018年欧洲共同外语参考框架对跨文化能力者的要求。最后,借鉴翻译研究的视野概述了翻译中的文化负载项以及概念隐喻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翻译;跨文化能力;概念隐喻;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1-0070-04
一、认知语言学中的文化概念
文化是基于对世界的认知来解释现实的系统。世界是相互关联的信仰、价值观、策略和认知环境体系,它们构成了共同的基础,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现实中的物质也有其象征意义。那么,文化是什么?它不仅与现实物质有关,更与这些物质的象征意义相关。这些意义存在于文化参与者的脑中,并通过符号来表达。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分类系统,其单位是符号,它以在同一个文化群体内共享的符号意义的泛化作为基础。
讨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新鲜,语言与意义、沟通、社交互动和人际关系等完全相关。人们感受恐惧、愤怒、爱、喜悦、悲伤,需要与他人联系、玩耍和锻炼的能力,以及需要观察周围环境并与其他人交谈等,都属于心理认知水平。然而,一个人如何处理这些感情,如何表达恐惧、喜悦、如何观察等,都受文化的影响。
语言在受到思维方式影响的同时,也对思维方式产生影响。Deutscher 2010年的研究表明,当说话者对于“蓝色”有两个词进行分类,如:“浅蓝色”“深蓝色”,那么当要求他们识别“蓝色”的类型时,他们的反应速度比只有一个词来表示这两种颜色的说话者更快。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内,分类是文化的基本。为了理解某种语言的说话者的思维系统,需要理解他们用来进行分类的规定、前提和话语规则。特定文化的成员不仅通过对颜色进行分类来创建文化,还通过对学生、疾病、公民和历史事件等进行分类,这些构成了个体所生活的文化,这个文化不仅仅是成员所创造的,还有社交网络等因素不断塑造和建构。
认知语言学范畴内,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們有必要先清楚的三个术语是:意义,象征,概念(化)。
正如我们提到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分类系统,其单位是符号。符号是认知和象征意义的中介。意义基于人类的概念结构。文化意义仅在被个体解释时才得以体现。换句话说,意义并不真正存在,只有在社交交流中表达时才会表现出来。语言的象征功能基于语言符号系统的交际使用。它以在同一个文化群体内共享的符号意义的泛化作为基础。没有文化,象征意义无法在个体的大脑或思维中形成。
用某事物(标识符)来象征另一个某事物(所表示的事物),前提是能被听众认可。
沟通的符号化涉及从概念化到表达的传统映射,其中自然语言被视为一种灵活的多层符号系统。语言不是一个“命名”的系统。换句话说,单词不是指事物,而是指概念,即对特定事物的通用概念化。例如,椅子或计算机,或者更抽象的事物,如“爱”或“宗教”。
二、概念隐喻
隐喻被认为是文化的有机组织原则。潜藏在隐喻之下的深层结构,在任何沟通行为的细节中都能体现出来。文化的任何产物都具有超越其自身的隐喻意义,并用于产生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意义系统。共享隐喻意义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当共享的意义被传统化、制度化,并通过共享的对隐喻的理解在语义上相互关联时,就构成了文化。
概念隐喻不是单纯体现在语言上,而是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中。1980年,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的概念。由于对我们来说许多重要概念是抽象的或在我们的经验中没有明确的表示(情感、思维、时间等),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我们更清楚理解的其他概念来理解它们(空间方向、物体等)。根据认知语言学模型,关注传统化的隐喻,他们提出大约有二十个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隐喻,以证明隐喻表达了在话语中常见的传统化思维模式。
隐喻使我们能够从一个领域的经验中理解另一个领域的经验。事实上,我们根据已知和过去的经验来解释和表达,这意味着某种方式上概念或意义受到了心理图像的影响。由于不同的经验,来自世界不同地方或社会群体的说话者对相同的术语拥有不同的概念。例如,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居民对“冷”和“热”的概念不同,因为中国北方的冬天温度可能降至零下35摄氏度。然而,对于中国极南部的居民来说,1或5摄氏度已经很冷了,因为他们几乎从未经历零下温度,很少见到冰或雪。因此,当提到冰激凌时,中国北方的居民使用“冰棍”这个表达,而中国南方的居民使用“雪条”。
语言隐喻构成我们日常语言使用的重要部分,直接反映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也证实了语言和思维之间密切的关系。我们需要关注因认知模式之间的差异而引起的语言差异。在我们看来,理解隐喻概念对于语言学习和翻译都非常重要。
三、跨文化能力
多年来对跨文化能力的各种探索方法,使该术语的定义和概念变得很复杂。跨文化能力的定义也因使用的各种术语广泛而模糊不清。许多现有的定义源于美国和欧洲,大多数定义的主要关注点在个人成为跨文化能力者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表1列出了19个出现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术语。
表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替代术语
通过其交际性语言活动和策略,2018年欧洲共同外语参考框架取代了传统的四项技能模型(听、说、读、写),这个模型越来越难以迎合复杂的交际现实。这些活动按照四种交际模式呈现:接受、产出、互动和调解。
关于调解(者)的概念,2003年,Zarate提出了以下三种:
1.将新伙伴聚集在一起的领域。调解员使新来者能够理解后者开创的文化和语言背景。
2.在冲突或紧张局势中调解。在一个进程中将提出不同的再调解情况,该进程首先确定冲突的对象,然后建立可能解决冲突的程序。
3.调解将动力灌输到第三领域,作为语言和文化对抗的替代方案。在這个第三领域中,差异被精确定位、协商和调整。
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必然涉及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因此,语言调解不可避免地也是文化调解的过程。跨文化调解与沟通中的文化障碍导致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背景,从而拓宽了调解的文化维度。这个概念意味着不仅是发现目标文化,而且还将它们与自己的文化联系起来。
四、翻译中的文化负载项转移
翻译是一个特别的方式,可以让参与者在接触自己的文化时学习其他文化。翻译可以加强或促进跨文化能力。在将话语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将面临与语法、句法、词汇等相关的问题。多义词可能导致混淆和模糊,比喻语言(包括隐喻、习语、明喻等)需要更深入地分析才能识别含义。隐喻和典故特别需要,因为它们通常是文化特定的,即是文化负载项。
识别、搜索和翻译这些文化负载项需要特定的策略和技巧,目的是更自然、更准确地将它们传达给其他文化群体,而不是从字面上等同于原始语言。例如,翻译谚语的正确方法是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谚语;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它将失去所有意义,并且在不同的文化中,预期的信息也将无法被理解。
翻译是一种文化转移,译者充当两种文化之间的跨文化调解者。文化负载项是在具有独特文化资本的特定文化中创造的目标和事件,是整个社会固有的,能够改变归因于与之相关的个人的表达价值。以简单的方式表达它:任何涉及同一文化群体内所共享知识(预设)的语言部分。解决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困难取决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关联。对于两种远距离的文化来说,在翻译文化负载项时会出现许多困难,因为源文化中广泛认知的文化元素在目标文化中可能不存在。例如,白骨精,中国著名传说中的角色,如果翻译成字面意思,显然其他文化群里的人无法获得与中国人相同的信息或情境效果,因为这在其他文化中并不为人熟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项成为重要因素。
五、概念隐喻的翻译
实际上有很多语言确实是由隐喻驱动的。翻译要理解隐喻思维,才能创造适当的短语和搭配。通过翻译实践可以更加认识到对语言隐喻性质的重要性。通常翻译实践都是在没有反思的情况下使用一些常见的隐喻,但如果鼓励实践者有意识地反思语言的隐喻性质,他们可能会取得更多的收获。假设翻译实践始终以概念化方式处理搭配,并始终与译者的母语(概念)系统进行对比,如短语动词或搭配,将提高对变化的认识并增强修辞灵活性。
根据Sidiropoulou和Tsapaki在2014年的研究,从事翻译实践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概念化即概念隐喻,这些概念化有可能提高跨文化能力。他们提出,翻译研究为语言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因为平行文本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提高跨文化能力。
英语和汉语中有一些概念隐喻是一致的。但在具体表达中的重点不完全一样。
例如: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眼睛是容器”“情绪是液体”的概念隐喻。
英语:She couldnt get the fear out off her eyes.
汉语:她眼里流露出掩饰不住的恐惧。
在这句话中,英语和汉语的表达都将眼睛视为容器,情绪是可以流动的液体。但是英语更强调容器的概念,汉语更强调流动。
有时,英语中有的概念隐喻,汉语中没有。有时,尽管汉语和英语中存在相同的隐喻概念,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并不完全吻合,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在英语中,有一个概念隐喻是“控制是上”。汉语中没有。
英语:I have control over her.
汉语:我控制住她了。
这句话的汉语翻译中和“上”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在汉语中,控制的概念不用“上”来表示,通常用“握在手中”表示。例如:他逃不出我的手心。
除了汉语和英语的翻译以外,我们再列举一些汉语和西班牙语中的概念隐喻异同现象。首先,西班牙语和汉语也有一些概念隐喻是一致的。例如:都有“生气会让身体加热”这个隐喻。
西班牙语:Pedro se calienta rápido cuando es provocado.(直译:他一被挑衅,就很快加热起来。)
汉语:他气得脸上火辣辣的。
在这两句都用加热/变热来表达生气的情绪。然而,在表达快乐的情绪上,汉语中有“开心时心里的花”的隐喻,而西班牙语中没有。
六、结论
本文所列举例子是相当常见的跨文化变化类型,它揭示了概念化中有趣的跨文化偏好。跨文化认知理论提供了大量不同文化之间的隐喻映射变化,这些变化源自共同或不同的概念隐喻。由此可见,翻译研究可以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因为对平行文本的对比、对隐喻概念的差异的理解,可以提高跨文化意识。如果通过与已获得的母语构造并行,来丰富第二语言的构造存储,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实践可以丰富对概念化储存的渠道,帮助参与翻译实践者关注多样化概念。因为,多样化概念传达的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特定的认知结构,更能创造两种文化之间的比较,进而培养跨文化思维。
参考文献:
[1]Deardorff D K.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11(149):65-79.
[2]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Revisited[M].UK: Multilingual Matters,2020.
[3]Deardorff D K.Intercultural competence:Mapping the future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5(48):3-5.
[4]Zarate G.Identities and plurilingualism: Precondition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s[J].Technology and Autonomy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3:84-117.
[5]Oddong C.Transl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film titles[J].Technology and Autonomy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0(01):52-77.
[6]Sidiropopoulou M, Tsapaki E.Conceptualizations across English–Greek parallel press data: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erspective[J].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2014,8(01):32-51.
[7]Santamaria L.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Referents: From Reference to Mental Representation[J].Meta:Translators' Journal,2010(55):516-528.
[8]PAYO PE?A, L.La traducción de referencias culturales en un texto turístico.[J].Puentes: hacia nuevas investigaciones en la mediación intercultural,2002(01):33-45.
[9]Hurtado Albir A.La traducción en la ense?anza comunicativa[J].Cable,Revista de didáctica del espa?ol como lengua extranjera,1988:42-45.
[10]Lakoff G, Johnse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1]Yu N.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of Anger and Happi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J].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1995,10(02):5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