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理念下土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以工程地质课程为例
2023-12-12王旭影许芸芸王润生
王旭影,许芸芸,王润生
(唐山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意见》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理念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深化。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可以成为“五育”的孵化基地,专业课程将是“五育融合”的重要场所[2-4]。然而,大多数专业课程往往只重视智育,忽略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课程建设和培养目标并不能体现“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有效地推进“五育融合”,落实德智体美劳贯穿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创新“五育融合”的实施路径,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土木工程专业涉及房建、道路、桥梁等方面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毕业生就业环境普遍较差,工作条件艰苦、强度大,技术难度高,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能力、身体条件、创造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劳动素养等要求均较高,强化“五育”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关键。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授课教师,如何立足实际、有效地将“五育”融入专业教育,以“工程地质”课程为例,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五育”融入土木专业课程的瓶颈
(一)重智育,疏德育,创新不够
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专业能力导向往往重智疏德。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全面,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疏忽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的引领。在挖掘德育元素过程中,往往深度不够,出现“两张皮”问题,融入方式不考究,课堂效果不好。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不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同时缺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脱离服务社会的发展需求,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二)与“体美劳”脱节
土木专业课程与体育、美育和劳育严重脱节,导致“体美劳”被弱化和抑制,甚至缺失。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体美劳”是体育人文艺术类教师的职责,认为理工科课程与“体美劳”关系不大,从而忽视课程中“体美劳”的挖掘和渗透。课程缺少“体美劳”,学生也就缺失了上课的兴趣,土木工程专业很容易成为学生口中的“又土又木”。
(三)“五育”割裂,缺少融合互通
从“五育”的实践情况来看,大多数课程的“五育”是孤立实施和割裂的,没有形成系统的“五育”课程培养体系。事实上“五育”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任何一个育人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其他“四育”的补充,割裂的“五育”应当走向融合互通。
二、“五育”理念下土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以德育引领思想,构筑家国情怀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课程建设的目标导向。培养专业素养和思想素质协同发展的新时代土木人,是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光荣使命。对于土木专业的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更要用德育去引领思想,引导学生构筑家国情怀、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意识。
在“工程地质”课程教学设计中,分析课程知识体系,挖掘思政教学元素,找到切入点,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理论教学。通过思政话题的讨论,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引发学生的共情和共鸣,完成“润物无声”的思政教学任务。介绍超级工程及其背后的故事,例如三峡大坝、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培养学生敬业、执着、专注、创新的素养,坚定“四个自信”;结合大国工匠精神、解放军奉献精神、中国速度、大国救援力量等,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强化社会责任感;分析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宣传节水意识、环保意识;引入工业固废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鼓励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目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以汶川地震、金沙江堰塞湖险情、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地质灾害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以上海展览馆中央大厅沉降、南昆铁路路基沉降、太焦铁路刘瓦沟大桥桥台滑移等工程事故案例为载体[5],树立学生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行业标准意识、法律意识;介绍航空工程地质勘察及遥感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以智育构建专业素养,赋能创新意识
立足新工科建设的发展需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改革专业教育的方法,更要注重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创新意识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6]。
首先,优化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学习通、超星课堂等教学平台,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线上自主学习,完成任务点;课上线下破解知识难点,活跃课堂氛围;课下线上归纳总结,自测学习效果[7-8]。采用“案例分析—强化训练”的教学模式,建立课程案例库,通过布置开放性作业,由学生自由结组,分组汇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构建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的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占比,将线上线下的课堂活动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范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构建“专业教育、创新创业竞赛”专创融合模式。搭建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参与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依托项目培育创新成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中引入典型的创新创业案例,带动学生头脑风暴,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以体育增强体质,提升综合素质
体育的宗旨是增强综合素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土木工程中高强度的工作,要求毕业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在开展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体育锻炼,并以之丰富课余生活、排解心理压力。同时,在课上讨论时下热点体育赛事,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的拼搏精神和规则意识。工程地质实习期间,学生在野外实习的同时,参与户外爬山运动;在实习基地举办小型趣味运动会,比如实习杯篮球赛、羽毛球友谊赛等,完成实习的同时,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营造了氛围。
(四)以美育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也可以成为渗透美育的主要渠道。充分挖掘课程中美的元素,让学生感受美之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美学修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通过美的洗涤,有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压力,改善心理状态,减少学习疲惫感。
深挖“工程地质”课程的美育元素,将美育融入理论课堂、实验和工程地质实习中。在讲述地质地貌时,利用动画、短片、美图等素材,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幅员辽阔和壮美,例如张掖的七彩丹霞地貌、玉门关雅丹魔鬼城的风蚀地貌、石林奇峰林立的喀斯特地貌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地质之美;讲述岩石时,带学生认识竹叶状灰岩、刀砍纹白云岩、层状页岩、气孔状玄武岩、洁白无瑕的大理岩等,分析各类岩石的形成原因,让学生感受各类岩石的神奇迥异;实验环节,带领学生观察、鉴定矿物标本,矿物形态各异、色彩缤纷,有肾状赤铁矿、晶莹剔透的石英、金属光泽的自然金、天蓝色的蓝铜矿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感受美、认识美、体验美的能力;工程地质实习环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不仅可以观察典型的地质现象,还可以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大自然的美。
(五)以劳育加强实践能力,磨砺劳动品质
实验和实习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尤为重要[10]。
实验环节,学生在掌握鉴定和测量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并将实验成果孵化为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实验的乐趣和劳动成果的不易。实习环节,带领学生深入大自然,识别岩石、地层、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等地质现象,让学生亲身体会野外的工作环境。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合作能力。实习期间,发布标本采集、野外照片采集等特色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通平台分享劳动成果,采用学生点赞、互评的方式,推举出最受欢迎的作品,调动学生参与实习、分享劳动成果的积极性;邀请企业工程师开展讲座,讲述工程实际案例,以及新技术和新理念,让学生感受一线工程人的劳动热情,引导学生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
三、“五育”融入土木专业课程的保障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方法
教师积极组织教学研讨,深挖思政元素,发挥德育对学生的引导;不断补充时事热点项目和案例,让学生及时了解前沿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发展。除专业知识以外,教师还需补齐思想理念短板,挖掘“体美劳”方面的素材,让专业课程与“体美劳”紧密联系。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语言和技巧,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增加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注重过程的考核。
(二)拓展第二课堂,实现多场所融合
宣传和组织“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聚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促成产学研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校企合作,让优秀的学生项目能找到合适的孵化平台。推动社会志愿服务项目,为学生创建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场所。基于此,拓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探索更加多元的融合路径,实现多场所融合。
(三)构建“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五育”内容可以相互包容,相互促进[11]。在“理论课堂+实践”的基础上,以“五育融合”理念为指导,以德育引领价值方向,以智育夯实专业基础,以“体美劳”浸润身心素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多场所融合路径,构建“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程体系。通过理论课堂传授知识,辅之思想价值教育,渗透“体美劳”育人,实现“五育”的有机融合。实践环节,学生身体力行,融合“体美劳”,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知行合一,检验智育的效果。
结语
在课程建设中,使专业课程成为“五育融合”的平台,探索更多的融合路径与措施,将“五育”揉进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是育人的趋势。只有构建“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五育”的有机融合,才能不断提升课程的育人效果。土木学子终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建设使命光荣而伟大。通过“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程改革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