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法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2023-12-12魏洪秀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9期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思政

魏洪秀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课程思政及其价值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指在传统地把思政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包括专业课在内的所有课程的教学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影响。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仅由思政课程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所有课程都蕴含着有价值的育人资源,在课程思政模式下,包括专业课在内的所有课程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都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各门课都要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使知识传授与文化素养培育、理论研讨与价值观引导有机融合在一起,同向同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向大学生传授思想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理论性和政治色彩,属于显性教育。课程思政包括了专业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其不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进行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主要通过把思政元素贯穿在专业内容、学科内容之中,采用渗透式、结合式等方法,把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展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起到引领的作用,属于隐性教育。二者各具特点又相得益彰。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及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付出了很多努力,以期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也是学术期刊常见的话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等专职教师的事情,专业课等其他课程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德行培养,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在实践中甚至被边缘化,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情况。事实上,所有课程都蕴含着育人资源,每门课程都能挖掘出来,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和专业发展史有机结合,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3]。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不能只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育人职责,所有教师都要扛起育人的重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动了高校立德树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向所有课程为主渠道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课程育人向所有课程思政育人的方法论转变。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能提高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使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在育人过程中协同推进,在育人方式上优势互补,在育人效果上聚合强化,共同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管理、教育等相关工作,还有一些学生考取公务员进入行政领域,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素养、法律素养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法学概论”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理念的同时,任课教师更有责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法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同做人做事、责任担当、家国情怀、民族自信等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法学概论”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凝练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法学概论”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内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法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法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马克思主义法律观贯穿始终。如讲授第一章《法的概念》时,通过介绍《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法律的定义,《列宁全集》中列宁对法律的定义,引导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法律的发展变化规律等理论知识;讲授第三章《法的作用与价值》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局限性,引导学生理性考虑法治的代价、认识法治的规律,把法律与其他社会调控方式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引申、阐发如何对待得与失、理想与现实等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2.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也包括法律传统,它们已经深深嵌入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之中,是我们国家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脉和发展前行的基石。在讲授第一章《法的概念》时,介绍“灋”的词源、词意,《说文解字》对“灋”字的解析,古代神兽判案的传说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民族自豪感。讲授第三章《法的作用与价值》时,介绍商鞅注重发挥法的两种教育作用:一是示范(正面教育),如徙木立信;二是示警(反面教育),如秦国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孙虔和公孙贾。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文化的渊源,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思政元素的融入和阐释,使学生在掌握相关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培植家国情怀,滋养爱国情感,达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价值层面的理论概括,更是行为层面的社会规范;既有价值指引,更有实践意义。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法学概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从观念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转化。比如在讲授婚姻家庭编时,结合案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矛盾处理,应该做到不冲动、不赌气、不草率,冷静、平和解决矛盾冲突。在讲授第八章《刑法》时,介绍分析“药家鑫案”,让学生思考一个普通的、后果并不严重的交通肇事案,何以演变成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的故意杀人案?通过思考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即使身处困境,底线选择也必须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否则会害人害己,甚至葬送人生。

通过典型案例融入思政元素,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4.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责任担当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回信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强弱、能力的大小,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自我发展水平,而且关系到他们能否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学习第二章《法的运行》时,介绍案例“杭州市民潘洪斌的一封信”,推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于2017年6月28日对已经施行9年多的《杭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进行修改,撤销了其中违反上位法设立的行政强制措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法律实践,既维护自身权利,又推动法治进步。在讲授执法的基本原则时,穿插案例“鸿茅药酒事件”,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现实中执法部门也会违法,要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敢于对不公正的法规、制度及行为发出质疑。推动法治进步,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责任担当意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理论的灌输固然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真实体验、切身感受及社会实践。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属性,有助于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增强教育实效。

5.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它还是一个人保持定力、避免走向迷途的重要屏障。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对现实世界批判的结晶,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教学方法及考评方式,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

课程思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避免生硬灌输、空洞说教。为此,应力求使教学手段和方法科学化、多样化,尤其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课上进行案例分析,课下让学生展开案例讨论,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小组研讨也是课程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考评的一种方式。在考评方式的改革方面,重视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实行理论考试与行为考评相结合、期末考试与过程考评相结合、任课教师考评与辅导员参与考评以及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评模式。过程考评应贯穿整个教学周期,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学习笔记、实践教学、课程论文等形式,通过平时成绩体现出来。

1.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发言、辩论、小组研讨等。该部分除了考核学生课堂参与度外,还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责任担当意识等。教师提前两周把案例材料和研讨主题及要求发到班级课程学习群,学生5~7人一组,自愿结合,分工合作,形成研讨总结书面报告,并且制作PPT课件,每组一人上台演讲交流。相对于标准化的闭卷考试而言,这种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个性化,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团队钻研的乐趣和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形中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学习笔记:包括课堂笔记、学习体会、交流心得等。该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拓展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建立班级微信学习群作为第二课堂,教师把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发到群里,学生自主阅读,发表心得体会。教师随时关注并根据每名学生的表现对该部分赋分。

3.实践教学:设置读书专题、体验专题、调研专题、展示专题,并详细告知学生具体操作方式及要求。第一个专题必选,其余3个中任选1个,在学期末完成。该部分考核学生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论文: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社会中的法律现象或问题,撰写论文。该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的观察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及价值判断能力等。

5.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中的课程思政考核,主要在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中体现,综合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结语

笔者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9级、2020级、2021级学生中实施发现,多样化教学考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堂气氛较之前活跃,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笔者也深感学与教进入了一个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良性轨道。多样化考评方式不但有利于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积极投身到实践过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高校立德树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向所有课程为主渠道转变是必然趋势,目前本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只是做了一些初步探索,但笔者已从取得的成效中得到激励,下一步会继续在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模式创新、考评方式多元等方面进一步探索、研究,不断提高“法学概论”的课程思政成效。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