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大学生实验中的表现及心理分析

2023-12-12李天宁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9期
关键词:工科学生躺平工科

李天宁,张 星

(江苏大学 a.电气信息工程学院;b.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引言

在我国大学的各教育门类的学生中,工科学生的数量占到了一半以上,每年毕业的工科学生人数甚至超过世界工科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依赖于数量庞大的工程人才,我国从一个工业大国正逐步走向工业强国。然而,随着工业4.0概念的提出,我国工业生产在转型过程中暴露出支撑产业升级的人才储备,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明显不足的问题[1-2]。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系统性的实验训练,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容易产生对实验学习的无力感[3-4],尤其在工科教学中,各门各类的实验课程往往使学生出现厌烦感,从而忽视对实验课程的学习[5-6]。另一方面,本科阶段的工科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许多重要的实验课程课时缩短,以致学生认为只要通过理论考试就算完成了该门课程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把本就珍贵的实践机会当成鸡肋[7-10]。因此,笔者通过观察所教授工科实验课程中学生的不同表现,分析其背后的各种心理成因[11],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措施,希望以此为契机,提高工科学生实验教学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一、工科学生实验中的表现及心理分析

近年来,学生的年龄层次逐渐从“90后”变为“00后”,其学习心态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与“90后”学生相比,“00后”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也更多[12]。笔者通过多年对自动化等工科专业实验教学过程的观察,分析当代工科学生实验中的表现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

1.对实验学习的抵触心理。这一类工科学生在实验课程刚开始时,往往不听讲解,忙于自己的事或是发呆,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在进行分组操作时,不参与团队协作,经实验教师多次提醒后,仍无动于衷。通过课下与这些学生聊天沟通发现,具有上述表现的学生大多数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以致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样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或许缺少对专业的了解,在进入大学后,发现所选专业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心理产生落差,导致厌学情绪的出现。这一点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更为突出,继而延续到配套的实验课程上。

2.对实验学习的懈怠心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懈怠心理,而实验学习中的懈怠心理与其他学习中的懈怠心理成因有所不同。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重复学习而产生“审美疲劳”,这种精神上的压迫会使学生认为“学得差不多就行了”,从而产生懈怠心理。而面对种类繁多的实验课程时,这类工科学生一般在实验课程刚开始时学习热情较高,能够认真听讲,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内容。但前期较为简单的实验内容,有时会使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实验课程整体上大同小异,从而在对待后续设计性、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时态度没有之前认真,出现做实验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甚至不按规程操作的现象。久而久之,这种懈怠心理很有可能导致实验安全问题。

3.对实验学习的畏惧心理。笔者在工科实验教学中发现有一类学生,无论哪门实验课程,每次实验都挑选实验室后排的位置就座。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往往若有所思地盯着实验设备,反复阅读实验指导书,却迟迟不动手操作。当遇到教师针对实验内容提出问题时,眼神躲躲闪闪,一旦点到他回答问题,基本都是回答“不知道”。通过课下与其中一些学生交流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对实验学习的畏惧心理。有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实验内容复杂,一时没有理解,从而自信心不足;有的学生主动动手能力不强,继而在实验操作时畏首畏尾;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对实验设备的不熟悉,害怕操作时出现问题而放不开手脚。

4.对实验学习的“躺平”心理。通俗来说,这种心理可称为“随大流、抱大腿”。在工科实验教学中,笔者观察到这类学生每次实验课时都“紧紧围绕”着几个成绩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佯装动手,实际只是在一旁“打酱油”。这类学生一般课前不预习实验内容,盲目地跟随其他同学进行实验操作,认为有他人的协助,怎么样都能完成实验。一旦持有这种心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就会忽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这种心理的长期影响下,学生不但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而且会逐渐失去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工科学生的实验心理引导措施

实验教学是大学工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3-14]。为引导工科学生保持良好的实验心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1.对于对实验学习有抵触心理的工科学生,想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心理很难,但并不代表毫无办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缓解其抵触心理:(1)学校层面。在招生宣传时应更好地进行规划,思考专业知识复杂、实验课程繁多的工科专业能够吸引学生填报兴趣的有效方法。(2)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实验内容,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引入和专业有关的典型工程案例,建立学生的专业自信。(3)在本专业内可以按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进行分组,在完成必修实验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创新,激发其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2.对于对实验学习有懈怠心理的工科学生,首先,要让他们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后续发展情况和应用前景,明白实践教学对于工科专业的重要性,使其从内心先建立专业认同感;其次,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实验操作知识,参与多方面的实践,比如各种学科竞赛、社会服务等,不局限于实验课程的学习;最后,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分析实验中的懈怠心理可能造成的安全问题,结合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阐明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防止因懈怠心理导致的实验安全事故。

3.对于对实验学习有畏惧心理的工科学生,首先,应在课堂上营造相对轻松的氛围,在开展严谨的科学实验的同时,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师生距离;其次,对于一些缺乏动手自信的学生,在讲解实验内容时,对其中的难点部分进行分解,让学生由浅入深,在逐步操作中建立信心;最后,对于那些因不熟悉实验设备而畏惧实验的学生,除了详细介绍实验设备的功能、结构、使用方法外,设备本身是否吸引学生也很重要。因此,在实验室设备更新时,也应适当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选择既符合“教”又利于“学”的实验设备。

4.对于对实验学习有“躺平”心理的工科学生,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很有必要。例如,在需要团队协作的实验中,除了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互评,让团队成员根据实验参与度互相评分,一定程度上打消学生“打酱油、抱大腿”的思想。此外,对于一些复制他人实验数据、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学生,应将其纳入实验学习失信名单,并对其做出警示,督促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课程。倘若下一次实验学生能够满足要求,方可移出名单;反之,则通知学生所属学业导师及其辅导员,多方共同监督,帮助学生转变“躺平”心理。

三、案例分析

本节将从对实验学习的抵触心理、懈怠心理、畏惧心理和“躺平”心理四个方面分别选取一个案例,结合具体情况对这四种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为方便阐述,案例中所涉及的工科学生分别以小A、小B、小C和小D表示。

1.小A是一名自动化专业的工科学生,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他总是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浏览资料,不时敲击键盘,貌似在记录课程相关内容。近距离观察后,发现其并不是专注于实验内容,而是在学习哲学方面的相关知识。经过沟通后,笔者了解到小A对现在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只是按照父母意愿填报了好找工作的工科专业。小A自身对人文社科类专业有更大的兴趣,但错过了转专业的时机,便产生了对本专业学习的抵触心理。知晓这一情况后,笔者在尊重小A兴趣的同时,综合现在社会的需求,向他介绍了一些新兴的跨专业学习的方向,鼓励他打好现有工科实验学习的基础,为日后的社会实践铺路。经过多次交流,在后续实验课程中,小A对实验学习的抵触心理明显有了转变,课堂专注度有所提高。

2.小B是笔者所教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工科学生,在实验课程的学习上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认为实验内容大同小异,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后笔者与其沟通了解到,小B觉得高考没有发挥好又不想复读,只能填报现在的学校和专业。因为自身理科基础较好,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大压力,逐渐形成了一种懈怠心理,在实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尤为明显。根据小B的情况,笔者为其布置了一些类似硕士阶段科研内容的扩展实验项目,鼓励学有余力的他对专业知识做更进一步的探索并掌握。这一措施有效调动了小B的学习积极性,在后续实验课程中笔者明显感受到小B对实验学习的热情在提高,懈怠心理逐渐消失。

3.小C是笔者所教电气工程专业的一名工科学生,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她经常一个人坐在实验室的后排座位,躲避与笔者的眼神交流。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往往盯着实验设备,只观察不操作,等到有同学完成实验操作后,会赶在整理收拾实验设备前,抄一份他人的实验数据,并以此作为实验结果。课后笔者与小C交流发现,她的理论课成绩都很好,只是到了实验课程的时候,因为觉得自己动手能力不强,对实验操作产生了恐惧心理,害怕出现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笔者首先从专业角度为她分析各个实验的侧重点,将实验内容根据难易程度分层次讲解;其次对于实验设备的使用,除了课上的讲解外,课后将使用说明整理成文档发送给她,便于她以后操作实验;最后是鼓励小C上课时坐到实验室的前排位置,在操作中随时交流。这一系列措施,缓解了小C对于实验学习的恐惧心理,帮助她再次建立起实验操作的信心。

4.小D是笔者所教电气工程专业一名工科学生,实验课上笔者观察到他经常和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绑定”在一起。按照本实验课程要求,每次实验分组都是随机的,可小D却一直不遵守这一规定。实验操作中,笔者发现他只是看着同组同学操作,自己从不亲自动手。实验结束时,将他人数据一抄了事。在面对笔者的检查提问时,基本上是一问三不知,实验报告更是抄袭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时甚至把不同实验课程的内容混为一谈。针对小D这一情况,笔者首先和他的辅导员及学业导师沟通,了解其详细情况。小D自身学习欲望不强,得过且过,属于现在流行的“躺平”心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后续实验课程中安排他独自一组,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比如独立完成实验次数与最终实验成绩挂钩、单独要求其在实验报告中体现自己的实验心得体会等。经过几次实验之后,小D的“躺平”心理有了明显改变,对于实验内容也有了独立的思考。

结语

笔者结合多年工科实践教学经验,通过观察工科学生实验中的表现,并对其背后的心理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学生实验心理的一系列措施,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态度、保持积极的实验心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工科学生躺平工科
不要让“躺平”心态蔓延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躺平 花香自来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工匠精神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数学建模对工科学生的影响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