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2018-03-07孙玉洁
孙玉洁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在向制造业大国向“质造业”大国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来参与社会生产。地方性的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行业、激发地方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在推动地区发展中,地方性高校必须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将培养工匠精神纳入到自己的教育体系中,全面提高工科学生素质,让工科学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
1 工匠精神解读
工匠精神首次于2016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证明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内容。一般有技术专长的人被称为工匠,而“精神”代表着一种积极的理念,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当代社会追求精益求精的正能量。
1.1 工匠精神的内涵
现阶段,人们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解读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分别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发明创新。其中,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精华所在,代表着“匠人”能够不断追求产品的质量,通过严谨的态度、高超的记忆手段来完成每一个生产步骤,不论是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设备,都能以最敬业的态度对待生产问题,致力于生产更好的产品。持之以恒对人的工作态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排除干扰,还能对于工作专注执着,不论工作中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险阻,都能以坚持不懈的态度前进,做出惊人成绩,甚至为了一门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每一个人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愿意为自己的本职工作付出努力;在工作中热爱自己的职业,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工作,愿意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努力感染他人。发明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又一种重要的体现,要求“匠人”能够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技术发明、技术创新等。
1.2 工匠精神的特征
工匠精神是现代人自身具备的一种品质与精神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特点:(1)职业性特征。工匠精神融入在各行各业中 ,虽然在这些行业中具有不同的技能要求与专业知识,但都会要求相关人员在从事本职工作中,能够遵照基本要求与操守开展工作。(2)发展性特征。工匠精神是长期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虽然是一种思想品质,但是依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有学者研究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也会变化,这就体现了精神思想不断适应社会进步的特征[1-2]。(3)综合性特征。工匠精神在实际上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一个人职业态度、道德、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在培育高校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时,必须要从全面的角度开展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实现工匠精神的教育。
2 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剖析
关于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社会、学校、教师关注的重点的内容,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是高校不得不面临的,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课堂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能力相脱离。从目前的学校教育可以看出以书本为主,实践为辅的应试教育踪影挥之不去,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深受影响,逻辑思维和实践重视程度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纵使进入大学,很多工科学生虽然接受了系统化的专业学习,但是对于如何将所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却受到阻碍。受这种情况影响,很多地方高校的工科学生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在讲解理论时能做到“滔滔不绝”,但是在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时,却变得畏首畏尾。
(2)地方高校工科学生由于个人需求不同,表现出的学习动机也不同,导致工科学生之间会出现明显的实践能力差异。社会百态,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学生在面对不同诱惑所表现出的差异,也决定了他们在实践学习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存在较大差异。自控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专业实践学习上会合理分配时间,目标明确,从而实践能力也会相对好些。反之,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容易被诱惑驱使,失去目标,浪费有效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3)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差异化。例如,一部分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工科学生,在学习工科学生专业知识点时经常会出现“吃力”的问题,这种现象长期存在,这部分工科学生对于实践的需求度越来越低,导致在未来学习与工作中不愿意实践,这些都会影响工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而相比之下,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工科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工科学生的关键知识,所以在面临实践问题时能够变得“自信满满”,愿意花费时间与经历来处理各种实践问题。正是在这种态度影响下,此类工科学生能够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学习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工科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成为影响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
3 工匠精神对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工匠精神对工科学生实践能力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随着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当前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转型审计过程中,地方高校工科学生不仅要具有高超的职业技能,更应该有一定的职业精神与职业态度。在这种背景下,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到工科学生的教育体系中,时刻以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思想鼓励工科学生,让工科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工科学生成长,让工科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2)现阶段的市场竞争已经转变为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优势,就需要足够的高素质人才支持。但是从本文之前分析可知,现阶段的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存在一定的实践能力不足问题,这种问题存在会导致企业无法在社会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最终影响了企业发展。而在工匠精神的激励下,工科学生必须要做到爱岗敬业,工科学生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4]。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一旦工科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积极投身入日常工作中,按照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征,不断完善自己的实践创新路径,最终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要求,为推动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体而言,工匠精神对于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要求工科学生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怀有敬仰之心,还应该将奉献精神、职业精神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所以在未来教育中,通过积极培养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助于鼓励工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这对于培养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长远角度来看,工匠精神的出现恰逢时代的需求,体现了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满足社会崇尚劳动的新风气。全面培养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助于加深现代劳动思想对工科学生的影响,激发工科学生的劳动热情,促使工科学生能够通过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目标。因此可以认为,宣传工匠精神,能够进一步提高工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4 在工匠精神的基础上,构建提升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模型
4.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型工匠人才新理念
(1)引导工科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工匠精神的内涵强调了工科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奉献与进步,所以地方高校必须要引导工科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积极培养工科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借助央视推出的电视节目《大国工匠》,以这个节目为依托,在工科学生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教师在一旁仔细的引导,让工科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并根据《大国工匠》中的人物形象,对工匠精神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长此以往,工科学生能够始终以《大国工匠》的先进人物事迹激励自己,从内心深处认同工匠精神事迹,能够实践于做人、做事中不不求回报,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工作、学习中,尽自己所能做好每一件事。
(2)培养工科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是工匠精神的基础,所以地方高校必须要采用多种措施培养工科学生的职业意识,鼓励工科学生主动担任学生干部来不断培养工科学生的责任观念,在面对问题时,确保工科学生能够主动承担并且出色完成任务;在思想引导过程中,必须要从“学生干部的责任”入手,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到岗位责任,让工科学生了解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并能够认真履行责任,最终将责任转变为自己的行为准则[5]。这种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工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对于强化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培养工科学生的道德品质。工科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影响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工科学生必须要具有诚实守信、坚持努力等优秀的品格。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培养工科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时刻用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的思想影响工科学生,鼓励工科学生能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在工作中弄虚作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工科学生的自律精神,规范工科学生的行为,鼓励工科学生通过个体的自律获得更好的锻炼,并能长久的维持下去。通过这种方法,工科学生能够逐渐养成内在的自我要求,最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4.2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基础,重视实践
课程实验是培养工科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最有效的手段,对于提高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对教师而言,必须要将课程实验作为培养工匠精神的突破口,从工匠精神入手,提高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将课程实验划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基础学习、实习实践与创新引领三部分。其中基础学习就是要开展与课程有关的锻炼教育,包括学科的关键性知识点、理论体系内容等,属于传统的教育内容。实习实践部分主要利用实践知识对工科学生开展教育,针对某一种具体的实践任务,让工科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内容;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实际操作,判断自己的实验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当进行到创新引领部分后,应该鼓励工科学生将所学习到的实践知识举一反三,依靠多种实践策略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3 激发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引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的自主开发
第二课堂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来培养工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活动为载体,在兴趣和氛围的催化下,鼓励工科学生能够完成科技创新自主开发,最终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工匠精神的需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可以积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通过构建仿真实验室,让工科学生主动投身于岗位生产的模拟环境中,将未来工科学生工作中会面临的操作周期长、操作复杂的实验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模拟实验中得到锻炼。
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培养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地方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利用社会这个第二课堂,从多个角度培养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达到锻炼工科学生素质的目的。通过宣传工科领域名人、竞赛获奖信息等,逐渐在工科学生心中树立典型,依靠典型的力量加深工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最终推动工科学生能够积极投身入科技创新的自主开放活动中,提高自身实践创新能力。
4.4 以竞赛为依托,建立工科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技能大赛是工科学生开拓眼界、提升工科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所以高校在培养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过程中,需要经常举办科技学术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比赛过程中,严格按照工匠精神的相关要求来约束工科学生,对工科学生的参赛标准、参赛思想等进行规定,确保工科学生参加竞赛的格则与管理体系都能与工匠精神相契合,达到锻炼工科学生的目的[6]。对于竞赛中的表现优异者,鼓励选手参加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比赛,让工科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展示自己的才能,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竞赛的过程中,工科学生能够认真完成教师所讲解的相关知识点,即使没有在比赛中得到奖项,但是工科学生对于竞赛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已系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已经被点燃,在回到学校后,工科学生之间能够积极讨论比赛失利的原因,寻找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措施,这一点与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发明创新”是相匹配的;同时,通过比赛,工科学生之间能够相互配合,为了能够获得一个好的名次而努力拼搏,在比赛中工科学生养成了积极应变、不怕挫折、合作共赢的性格,这对于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培养而言具有重要影响。
4.5 校企联动,实现协同创新新局面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前地方高校培养工科学生的主要方式,为了达到培养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地方高校就应该充分按照校企合作的优势,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动,开创教育工科学生的新格局。
所以在实践中,地方高校必须要主动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特征,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并要求工科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开展工作。这样,工科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之后,其专业技能不仅能够得到锻炼,而且还能够养成责任意识、岗位意识,这就是工匠神经渗透的重要体现。基于这一点,地方高校的工科学生在学校期间要注意这些品质的养成和技能的具备,地方高校作为工科学生进入企业前的主要学习场所,要注意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培养,使高职生在就业的岗位上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企业高级人才进入校园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可以鼓励企业的高级人才走进校园,从工匠精神的角度向学生讲解未来岗位工作的相关内容,例如如何更好的适应岗位工作、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等。这种教育方法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岗位工作的理解,不仅接受了工匠精神的熏陶,更能从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5 结语
培养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影响,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性高校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正确认识到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等措施,将工匠精神印入到工科学生的脑海中,不断激励工科学生进步,最终为社会进步提供高素质人才。
[1]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2]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3]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4]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1):66-71.
[5]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6]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8):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