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劳技交融育人的实践

2023-12-11陈莹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具体分析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劳技交融育人存在的问题,阐述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1433”劳技交融育人模式的含义,并据此提出构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1433”劳技交融育人模式的举措:聚焦“一核”,统筹引领,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强化“四维”融合,提升劳动教育的系统性;构建校、家、社劳动教育共同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落实“三大”保障,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实施。

【关键词】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劳技交融 实践研究 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9-0063-05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阶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为了落实国家的相关部署和要求,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着力探索劳技交融育人模式。劳技交融育人模式是将劳动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交汇融合的一种育人模式,目的是增强学生职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从而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助推中職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等基础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维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施工员、测量员、安全员、质量员等从业人员占比70.00%以上。由于上述基础工程大多工期紧、工作地点多在室外,学生毕业后会面临就业岗位要求高、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因此建筑施工作业属于艰苦行业。因此,在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劳动教育、开展劳技交融育人模式的研究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劳技交融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

不少中职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的状态,在他们看来,劳动教育就是扫地、擦黑板、打扫校园、整理寝室等体力劳动,与文化基础课、实训实操课等相比并不重要。以我校为例,学校每年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设置三个班,学生共150人,其中有90.00%以上学生是男生。在管理男生多的班级时,教师有时会用一些重复的体力劳动对调皮的学生进行惩戒教育,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使学生厌恶劳动。具体表现为,学生在面对学校布置的劳动实践任务时,会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觉得参加劳动并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是一种惩罚。此外,在学校后勤社会化大背景下,我校的保洁工作外包给了物业公司,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劳动,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对劳动教育认知不足。

(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劳动教育的规律,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是开展中职生劳动教育的关键。目前,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程度较低,缺乏专门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及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劳动教育本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专门的实践活动实施,但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劳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有不少中职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教育部要求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一学期不少于16课时。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固定每周四下午安排2个课时的劳动课,虽已达到教育部的标准,但还存在“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只是将简单的打扫教室、宿舍卫生等同于劳动教育,没有达到劳动教育的理想效果。同时,我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还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学生难以通过劳动教育获得正向评价和有效激励。

(三)实训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度不高

现阶段,部分中职学校实训教学还是以职业教育传统意义上的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为主。这些实训教学形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但是难以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有些实训活动只是针对专业教学的训练,比如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室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课,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不愿意认真学习和动手操作,愿意动手的学生也不能规范操作摆放实验器材,丢三落四、乱扔乱放器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学生缺乏职业劳动素养的表现。另外,在开展砌筑工、钢筋工、抹灰工、装饰装修工等各个建筑工种的综合实训时,专业教师有时只重视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忽略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等精神的培养。学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做着机械重复的生产工作,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这正是实训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度不高所造成的。

二、构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1433”劳技交融育人模式

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结合专业特点,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劳动实践为基本路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构建了“1433”劳技交融育人模式(以下简称“1433”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1”为一个核心目标,即以将培养学生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最美建筑工匠”为核心目标;“4”为四维融合,即劳动教育与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实践活动、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融合;前一个“3”为三方协同,即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共育;后一个“3”为三大保障,即实践平台、师资队伍、评价机制三方保障。

(一)聚焦“一核”,统筹引领,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做最美建筑工匠”,是“1433”模式的核心目标。该模式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各方面,目的是为建筑行业培育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实践观、幸福观的专业人才。在实践这一模式过程中,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坚持专业理论教育与劳动实践教育相融合、教育引导与劳动实践能力锻炼相融合、理想信念培育与职业理想塑造相融合,通过采取“把握教学劳动实践,提升专业素质;落实职业劳动实践,提升就业能力;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提升综合素养”等举措,强化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在实施“1433”模式过程中,我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具体工作。

一是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近年来,我校制定了《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劳动教育内容,研发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同时,我校制定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训教学指导用书和相应的劳动实践教学标准,各类实训课程均设有实训教学学分,强化了劳动实践教学各环节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校要求教师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引导学生拓展专业技能,并考取建筑施工人员“八大证”、1+X相关证书等各种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使技能培养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落实职业劳动实践,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我校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顶层设计,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劳动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我校充分利用举办学生技能大赛、成立学生技能导师团队、举办职教活动周等契机,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实践育人的有效对接,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在职业技能培养中,我校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劳动意识,为学生未来就业打好基础。

三是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劳动的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劳动的机会。我校组建学生志愿服务队,利用节假日、雙休日,组织学生走进企业、社区,走上街头,开展社会服务劳动,记录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情况,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同时,我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不少于一周时间的劳动实践实训,并将劳动实践实训成绩列入学期总成绩。

(二)强化“四维”融合,提升劳动教育的系统性

“四维”融合即推进劳动育人与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实践活动、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强化劳动教育的系统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体现了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在强化“四维”融合方面,我校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深入推进。

一是构建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我校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课时达到了16个学时,课程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进行教学。其次,我校构建了“三阶递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三阶递进”即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确定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一年级开设劳动基础课,包括劳动教育通识课和基础劳动锻炼课;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劳动进阶课程,包括专业劳动融合课和公益劳动实践课;二年级下学期则针对学生在第三学年外出顶岗实习而开设企业劳动实践课,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

二是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切实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首先,我校注重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开发课件、课例、视频等系列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红色文化、地方文化等元素,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全面融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教学,强化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的教育。其次,我校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训课程为载体,通过明确实训教学的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精神融入实训目标,同时加强实训过程管理,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实训过程。最后,我校完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将劳模精神纳入实训考核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劳动成果的创造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创意物化能力,培育学生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三是劳动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融合,丰富劳动育人的形式。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我校注重活动与教育相融合,不断拓展劳动教育渠道。首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劳动、召开劳动主题班会、开展争做劳动小能手竞赛等。其次,开展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竞赛活动,将劳动素养融入技能竞赛,以劳增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锻炼学生的“匠能”,把劳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实现劳动教育的竞赛增效,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四是劳动教育与文化建设相融合,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一方面,我校通过制订劳动手册、每日劳动规定、每周劳动任务单,成立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同时结合劳动节、植树节、学雷锋日、志愿者日等节日,开展丰富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另一方面,我校在学生经常经过的地方,比如楼梯、连廊等区域设计了劳动教育标语,在教室张贴劳动模范的画像,创设随处都有劳动教育的环境;在网上或者书上收集劳动教育名言名句,让学生在平时早晚读的时候朗读;开展劳模报告会、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在全校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文化氛围。

(三)推进“三方”协同,构建校、家、社劳动教育共同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因此,中职学校要想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就要努力做到如下“三化”。

一是学校劳动教育系统化。学校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应该把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因此,学校要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规范要求,形成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推动劳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这方面,我校主要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从劳动意识、劳动体验、劳动创造等方面进行全面布局、整体部署,从而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一方面,我校突出学段渐进性,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教育目标承前启后,构成序列;另一方面,我校增强学段关联性,前一学段劳动教育目标是后一学段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后一学段劳动教育目标是前对一学段劳动教育成绩的巩固与提升。

二是家庭劳动教育生活化。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劳动观,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使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本领,努力做到每年学会一两项生活技能。这是我校提出的家庭劳动教育目标。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庭劳动教育生活化,我校指导家长制订家务劳动清单,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劳动,加强学生良好劳动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三是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一方面,我校建立了劳动教育基地,如联合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设立“第二课堂”和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的实践场所。另一方面,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结合劳动节、植树节、志愿者日等节日,联合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社区义务劳动、植树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劳动的价值、掌握劳动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和服务意识。

(四)落实“三大”保障,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实施

1.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打造开放式劳动教育基地

近年来,我校通过打造“专业+”“生活+”“公益+”等三类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着力建设开放式、立体化劳动教育基地,从而实现生产与学习融合、生活与劳作融合、劳动资源与教育资源融合。具体而言,我校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相关工作。一是优化“专业+”劳动实践平台。我校以现有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校内外实训实习场所、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为载体,充分挖掘实训基地的劳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劳动实践需求,实现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转型发展。二是丰富“生活+”劳动体验平台。我校在校内建立劳动生态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带领学生进行土地开垦、耕地播种、锄草收割等田间劳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感悟我国深厚的耕种文化。三是拓展“公益+”社会服务平台。我校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组织学生到特殊学校、敬老院等开展送温暖活动,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开展文明监督岗、勤工俭学、校园清扫等公益服务劳动,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成长。

2.培育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协作式指导

一是打造“融合型”思政教师。我校加大思政教师队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思政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双向贯通,进而推动劳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执教主体,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实训实操技能较强等专业优势,更易于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产生“1+1>2”的育人效果。三是引进“榜样型”兼职教师。我校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优秀校友等到校兼任教师,作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强有力补充,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补位机制。

3.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形成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我校将劳动素养纳入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定了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坚持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多元化,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劳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教育相结合,以及教师、企业、服务对象评价相结合,同时建立评价记录、公示、审核制度,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和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劳动价值观。

三、实施“1433”模式的成效与反思

在实施“1433”模式过程中,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师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在学生成长方面,通过实施“1433”模式,我校劳动教育覆盖了三届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共计培育学生448人。在实施“1433”模式过程中,我校有效强化了学生对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对相关用人单位进行回访的过程中,有98.87%的用人单位反映,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优良,尤其对学生的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给予肯定。另外,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都有突出表现,曾获国家级奖励5项、自治区级奖励21项、市级奖励75项,并多次获得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项目一等奖。

在教师成长方面,在实施“1433”模式过程中,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师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均得到了大幅提升,我校打造出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技能过硬、科研能力较强的专业师资队伍。近年来,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师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编写了《劳动教育》实践指导用书1册,参与编写的《建筑设备安装计量与计价》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职业教育教材,立项并结题2项自治区级课题,在2023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项目中获教师组第一名。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推进“1433”模式过程中,我校还存在劳动教育引导方式不够科学、教育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以及劳动教育与专业、企业合作的质量较低等问题。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培育一批有技术、有品德、有素质的专业人才,而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技能、传承劳动精神,是中职学校应主动承担的使命之一。因此,我校今后将抓好专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找准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和载体,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推进劳动教育教材、教法、教师的改革创新促进学生“成才”“成人”。

随着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建设需要大量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加强中职生劳动教育,构建劳技交融育人模式,不但有利于引导中职生加强知识、技能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强化中职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献

[1]王尘.加强劳动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河南教育,2020(6).

[2]曾海娟,贾厚林.新时代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特征及体系构建[J].教师博览,2021(3).

[3]黄赛雄,李丽君.工匠精神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梧州市城市建设技工学校为例[J].就业与保障,2019(9).

[4]赵东,宋德军.高职交通土建类专业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劳技交融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GXZZJG2020A0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莹(1986— ),广西钦州人,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