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初探
2023-12-11黄华贞
【摘要】本文论述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对策:构建新型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机制,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运行系统,加强校校、校社、校企合作,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职学校 劳动教育 资源开发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9-0054-04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后,广西华侨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加大劳动教育力度,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增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实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劳动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比较片面,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够,个别学生轻视劳动(体力劳动),有享乐主义思想,缺乏劳动主动性,珍惜劳动成果意识不强。二是学校对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认知不足。部分学校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资源的教学价值,导致劳动资源利用率低。三是劳动教育资源类型不多。部分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初期采用单一模式,侧重于校内劳动实践资源的开发,如教室、校园、实训室的卫生打扫等,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活动较少。四是校内校外劳动教育资源未能有机整合。学校比较重视校内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略了家庭、社会资源,导致劳动教育弱化,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课题组与校、社、家等多方联动,树立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特征,根据实际整合校内外资源,树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理念,建立保障机制,优化劳动课程设置,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使我校劳动教育取得一系列实践性成果,有效地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劳动的意义和劳动的价值,掌握生活所需的劳动技能和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构建新型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机制
在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学校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构建新型的、健全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劳动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方向的准确性。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我校吸纳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深入挖掘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邀请南宁市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参与建设由学校主导、家庭和社会主要参与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我校还成立了劳动教育资源研发组,研发组成员由教师和一些热心家长组成。教师团队设计学生的家庭劳动清单,组织开展劳动课程教学;家长团队不定期进校参加本班的劳动课程,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我校通过整合已有劳动教育资源,如家长资源、学科资源、劳动基地等,创建汽修专业劳动实践基地,针对新生设计以周为单位的劳动清单,包括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劳动评估、劳动效果等。除此之外,我校研发组还统筹协调学科资源、场地资源、活动资源、师资资源,为进一步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运行系统
传统的学校劳动教育资源通常包括学校内部的各种人力资源,这些资源与学校教育任务和管理任务密切相关。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他们负责设置课程、教育学生、评估学生的表现以及给学生提供技术指导等,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学校要完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运行系统,加大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校不断完善学术报告厅、智慧教室、校史馆、中华文化体验馆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理论教学的条件。二是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方面,我校对所开设的劳动课制订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包括工作内容、人员配备、工作要求、考核指标等),并明确授课教师、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三是在基础文化学科和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方面,我校将劳动教育内容如工匠精神、劳动态度、专业劳动技能等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中,将劳动观与情感、精神、知识、技能等有机结合。四是在制度保障方面,我校配套修订完善学生奖惩条例、学生操行量化考核实施办法、学生奖助学金评定与发放管理办法、学生技能竞赛组织及奖励办法、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激励制度,建立学生劳动教育成长“一生一档”,与评优评先、毕业鉴定挂钩。
三、加强校校、校社、校企合作
(一)加强校校合作
我校采取校校合作模式,通过学校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劳动教育机会。校校合作包括资源共建共享、共同开展劳动实践、共同开展劳动竞赛、中外劳动教育创新等方面。一是共建共享劳动教育资源。如我校与南宁市华侨实验高中共建共享“侨”字特色校园文化角,共同开发商务礼仪与职业修养、商贸服务实训、商务英语导购会话实训、幼儿趣味舞蹈创编、动漫美术基础等具有职业技能特点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资源。二是共同开展劳动实践。我校以每年的学习雷锋月、职业教育活动周等为契机,联合南宁市华侨实验高中、广西物资学校等兄弟学校共同开展技能服务进社区实践活动,邀请兄弟学校学生参加我校东盟国际美食节、职业技能活动展等实践活动。三是开展劳动竞赛。我校以全区、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备赛为契机,与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等兄弟学校相应赛项代表队举办友谊赛。四是开展中外劳动教育。我校发挥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的优势,牵头组建广西—东盟华文教育联盟,整合中外校校合作优势资源,以合作开发资源、开展夏令营活动等方式促进中外学校协同开展“语言+文化+職业技能”等活动,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通过校校合作,学校之间共享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浪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劳动体验,同时促进劳动教育创新。
(二)加强校社合作
我校还将劳动教育扩展到社区和社会,通过与社区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个人所学与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一是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抓住一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契机,组织英语、韩语、印尼语、越南语、泰语等专业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博览会,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二是与所在社区合作交流,为社区提供服务。如我校与大学南社区建立常态长效合作交流机制,根据大学南社区的实际需求和我校学生专业特点,为各专业学生制订相适应的社区服务项目,包括為社区老人义务剪发、社区环境整治、社区公益活动、社区设施维护等内容。通过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学生切身体验社区服务需求和存在问题,并参与解决社区居民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不仅锻炼了劳动技能,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而且强化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使其将来能更好地就业和适应社会环境。
(三)加强校企合作
我校还与行业企业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等方式,拓展劳动教育的形式。一是与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专业人才的就业去向、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价值观念等。二是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如与广西福瑞祥餐饮集团共建共享校内烹饪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广西欣泽然有限公司共建共享校内形象设计专业实训基地、与广西卡斯特动漫有限公司共建校外动漫专业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实践机会。三是聘请企业的行家里手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实训实习导师等,在指导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学生对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精益求精工作精神的体验和感悟。校企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实现了学校教育与职业实践的有效结合,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积累了更多的劳动实践经验,提高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四、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我校为解决学生劳动实践机会有限的问题,通过积极争取财政项目资金,与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实践基地等方式,完善并深化原有的及新建的专业实训基地和跟岗实习基地的劳动教育内涵。在校内外各类实训实践项目中,增加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等教学内容和评价指标。项目研究期间,我校在校内新建成东盟文化情境交互“语言文化+技能”、中国—东盟研学旅行两大自治区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以及校史馆、中华文化系列场馆(八音馆、茶艺室、华教馆)、创业实践基地,共建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训实践基地48个,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充分多样的劳动实践场所。
在此基础上,我校精心设计劳动教育实践目标和任务、提供实践指导和培训、制订实践计划和项目、提供实践反馈和评价、开展团队合作和项目实践、与社区和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促进相关知识的应用和整合等,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素质。一是通过设定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要求和实际工作常见任务相符的劳动实践基地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二是通过提供实践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熟悉基地的设备和工作流程,并指导他们正确、安全地进行劳动实践。三是通过制订实践计划和项目,确保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可以接触到多样化的工作任务,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类型的劳动任务和需要具备的技能。四是通过学生实践反馈和评价机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践表现、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指导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和职业能力。此外,教师还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项目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与社会(社区)和企业合作,开展与实践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与行业专业人员合作,了解行业需求和自己应具备的实践技能。
五、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读本
当前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读本使用率偏低,主要原因是校本读本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我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注重校本读本资源的功能与作用,科学合理地开发校本读本。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职学校在教学实施、校本读本选择、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权,我校根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等,开发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校本读本。如,广西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有山歌、麽乜、壮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老友粉、螺蛳粉、桂林米粉等特色小吃等,我校将这些人文特色资源融入校本读本,编写了非遗文化劳动教育校本读本。以麽乜为例,麽乜是用布、艾草等缝制成的民间手工艺品,我校利用“壮乡三月三”活动,邀请麽乜非遗文化传承人及学校非遗推广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麽乜的制作,让学生亲身体会劳动的魅力。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增加课堂乐趣的同时,使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此外,我校还重视对现有校本读本进行二次开发,进行课程重构,使校本读本发挥更大作用。教师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标,对现有校本读本进行认真研读,考虑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对劳动教育校本读本进行整合,不断更新校本读本内容,使校本读本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如,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职生劳动教育教程》教材第二章第三节“新时代工匠精神”为例,文章主要介绍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价值、如何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等,目标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意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拓展教材,加入动手实践环节,增加一些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实践操作项目,如“我为校园添砖加瓦”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六、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效果如何,是否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以及开发过程是否合乎规范等问题,需通过对开发过程的评估来回答。我校设计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明确了劳动教育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根据这一目标,可以评价所开发的劳动教育资源是否体现了劳动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二是明确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我校多元评价主体不仅包括传统的专家,还包括一线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建立学生劳动教育成长档案,成长档案对评价主体进行一一配置,对评价指标进行细化。班主任负责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进行评分,建立相应的档案;任课教师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纳入考核内容;学校侨联、团委、班主任及班团干部共同负责开展学生社会服务劳动实践项目,并建立学生社会服务劳动实践工作行为积分档案。三是明确评价内容。我校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从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品质等四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重点从学习结果向学习过程转变。四是建立反馈机制。反馈改进功能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水平,通过及时反思,有效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校在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功地开发和整合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如校本读本的开发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习兴趣,与社会、企业的合作需要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等。中职学校只有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傅小芳.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活力[J].创新人才教育,2020(2).
[2]史俊.从“劳动最光荣”说到“劳动教育很重要”:浅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2).
[3]张成尧.重视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理论解读[J].教学考试,2020(34).
[4]吴颖惠.劳动教育的育人價值及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20(5).
[5]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9(2).
注:本文系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20年度项目“中职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华侨学校为例”(GXZZJG2020B07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华贞(1981— ),广西隆安人,研究生,学士,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与实践。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