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探究

2023-12-11韦吉莎马玉林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培训模式新型职业农民中职学校

韦吉莎 马玉林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教育投入不足、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等问题,论述鄉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责任定位,提出“三位一体、两端响应、四维联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双向融通,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中职学校 新型职业农民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9-0022-05

实施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和提出的新要求。农村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新型职业农民则是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群体。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引发的“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问题,促进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广西农村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普遍存在培训水平相对较低、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理应承担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任,培养一大批能够回到农村、扎根土地、从事农业的高素质人才,使其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助推乡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依托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等六部门印发的《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的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合本区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措施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融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力度。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责任定位

新型职业农民,简单来说,就是有新理念、懂技术、会经营,且把农民作为职业的新型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对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排头兵,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不仅可以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制约问题,而且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就要在充分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上明确责任定位。

(一)从培训对象的身份来看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化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且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农业从业者,也就是新型职业农民。长期以来,广西的农民虽然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文化水平与科技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支撑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因此,中职学校应结合当地农民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不同目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学校资源优势,强化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农业人才的培养。

(二)从农业技术的发展来看

新型职业农民以农业生产和生产经营为主要职业,而农业技术是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其他要素必须通过农业技术才能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当前,广西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业产量的艰巨任务。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设施设备、现代农业经营理念、美丽乡村建设等愈加明显地融入农村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但作为生产关键要素之一,农业劳动力素质却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因此,中职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该渗透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种等,广泛开设网络技术、生物科学、现代治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新媒体等课程,帮助职业农民获得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三)从农业多样化内容来看

随着当前农业的不断发展,不同人群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比如,务农者更加愿意接受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农业生产经营者除了想要了解农业基础知识,还想了解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社会保险、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内容应该多元化,涵盖生产技能、电商知识、文化艺术、农村政策、法律法规、社会保险、旅游、节能、生态等内容,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构建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校以职业能力发展理论、能力本位理论和新型职业农民理论为指导,基于中职学校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职责定位,深入剖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机理和新型职业农民特点,以提升农业技能为目标,以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起点,耦合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联合广西商业学校、广西百色农业学校等兄弟学校,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两端响应、四维联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

(一)三位一体:政府、学校和企业协同共建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施需要地方政府、中职学校和农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共生互助。

1.地方政府

一要制订支持政策。地方政府要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如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和发展提供支持,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和发展。二要加强组织协调。地方政府要加强对职业农民培训的组织协调,建立政府、学校、农业企业和农民等多方合作的机制。政府可以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各方力量,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落实。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培训和派遣等方式,吸引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培训教师,为职业农民的培训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四要加大宣传力度。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职业农民培训的认知度和参与意愿。政府可以通过包括广告、媒体、宣传册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农民积极参与职业农民培训,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落地和发展。

2.中职学校

一要积极探索与当地农业产业对接的课程设置。针对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中职学校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技能课程。同时,也可以鼓励中职生参加当地农业产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要建立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合作的机制,实现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中职学校要通过与农业合作社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生产技能,部分学生还可以毕业后直接在农业合作社上岗就业。三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中职学校要与当地农业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推进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企业提供实践机会、聘请专业人才、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四要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在孵化基地内,学生可以接受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并得到相关的资源、资金支持,为未来顺利创业奠定基础。

3.行业企业

一要提供实践机会。企业应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实践机会,让学员在企业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实践和学习。例如,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场地、设备和技术支持,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技能。二要參与课程设置。企业应为中职学校提供行业内的技术和知识支持,帮助学校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提高职业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三要提供创业支持。企业应为有创业意愿的职业农民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四要参与人才培养,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支持。企业可以向中职学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共同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有效实施。五要加强行业合作。企业要建立行业内职业农民的交流平台与合作平台,共同推动行业内职业农民的技能提升。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强行业内的交流合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更好的支持。

(二)两端响应:供给端改革和需求端驱动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目前,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侧”呈现出一些问题,供给既充足也不充足,充足主要体现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数量上,而不足则体现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质量上,如培训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对新理念、新技术的培训力度不够等。

1.供给端改革

首先要进行课程改革。中职学校要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如农业机械维修、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推广等课程,提升职业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其次要加强教师培训。中职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推动教师从学科导向向技能导向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最后要加强实践教学。中职学校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技能,提高职业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2.需求端驱动

一是瞄准市场需求。中职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二是与产业对接。中职学校要加强与农村产业的对接,了解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三是创业支持。中职学校要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同时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四维联动:培训目标、培训模式、培训课程和培训标准联动

1.培训目标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校拟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核心目标:以促进农业产业兴旺发展为宗旨,提高培训精准性、师资教学开放性和线上培训普及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爱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其能够成为产业兴旺的生力军、创新创业的带头人、市场开拓的先行者和带动小农户发展的先锋队。

2.培训模式

鉴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达到周期短、见效快、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我校在培训中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构建“线上+线下”双线共融的培训模式,其中,线上学习模式依托手机、电脑、平板等载体进行移动学习,其显著特点是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方式灵活;线下学习模式是通过工学结合、理实结合、农闲进校、农忙返乡等途径进行学习。这样通过线上、线下的双线共融,打破了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满足职业农民的个性化培训需求。

3.培训课程

针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体系脱离农业实际、适用面比较窄的问题,我校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对各个行业企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职业农民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搜集和整理,在厘清所需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结构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以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主导,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设计模块化的培训课程体系,主要包含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并形成“1+N”(“1”为专业技能操作课程,“N”为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资源集群,让职业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

(1)基础课程:①农业基础知识。包括农业生产基本知识、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机械操作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职业农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农业生产和管理。②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管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职业农民能够更好地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建设。③农产品加工。包括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和加工流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职业农民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农产品的加工方式和流程,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④经济管理。包括农业经济管理、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等方面的知识。职业农民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业经济管理技术,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经济管理能力。⑤思政课程。包括农业发展形势与政策、农业法律法规与政策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职业农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文化素养和增强社会责任感,还可以促进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2)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包括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动物饲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培训。通过实践操作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职业农民得以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技能,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实操经验。

(3)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包括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电商、新技术应用、众筹等方面的创新创业培训课程。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可以帮助职业农民了解当前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科技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职业农民了解农村创新创业的机遇和挑战,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生态环境培训课程:包括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生态环境培训课程。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培训,可以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能力,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5)选修课程:通过前期对广西百色市的调查,我校根据职业农民“点菜”的相关数据,制定了智慧农业、稻麦生产技术、家庭农场与农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特色蔬菜生产技术、水产养殖等具有农业发展特色的“培训菜单”,供职业农民自主选择参训课程。

4.培训标准

对职业农民的培訓考核评价,主要从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对职业农民的课程考试、平时成绩、实践操作、执行情况、思想转变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对职业农民的总体评估结果和学分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特殊职业技能证书的重要依据,待培训结束,职业农民必须通过考试、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取国家承认的成人(业余)中职毕业证书。

例如,张某某是广西某中职学校的一名学生,他参加了我校开设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在我校的教育和培训下,他不仅学到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学会了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管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事务,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张某某参与了当地某农业企业的种植和养殖工作,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生产中提高了效率,改进了生产管理,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他也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在我校的就业推荐机制帮助下,张某某成功就职于当地某农业企业,成为该企业的一名管理人员。张某某能够将所学的技能和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成果

广西中职学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战略部署的举措,我校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助推农业农村发展”为目标,围绕百色市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实际,采取“线上+线下”双线共融的方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取得了阶段性的实践成果。

(一)创建了立体化的培训基地

针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理论与实践分离、培训内容与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不符合、学习与实践环境单一等问题,我校联合广西商业学校、广西百色农业学校等兄弟学校,充分发挥各个学校的资源优势,携手行业、企业打造了立体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其中,我校通过企业合作打造了“理论+实践”培训基地,通过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打造了“实景化”的实践教育基地,与地方农委、农校及其他职能部门合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通过“田间课堂”将学习深入到田间地头。“立体化”的培训,进一步促进了职业农民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能力水平螺旋式上升。此外,我校还组织职业农民到农场实训,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截至目前,我校共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实践观摩6批次,通过“田间课堂”教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42人次,教学内容范围广、类型多、典型性强,教学效果显著。“田间课堂”成功摒弃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实现了从课堂教学向现场教学的过渡,在现场采用“专家+大户”的探讨模式,将枯燥的灌输式教学变为互动的输出式教学,有效解决了职业农民在农业种植、生产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很好的路径。

(二)形成了“线上+线下”双线共融的培训模式

我校在社会服务方面一直助力乡村技能人才的振兴,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技术专业指导和其他培训等,采用“线上+线下”双线共融的方式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新冠疫情期间,为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落地,我校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线上培训工作,采取“集中授课+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职业农民利用线上平台参与培训,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实现了让职业农民足不出户即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此外,我校还组织学校师生积极开展电商下乡公益培训,将农产品电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并通过PPT精彩呈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农村电商知识、政策及农产品直播等内容,详细讲解了电商与农副产品销售的关系,现场还教授大家如何拍摄优质的农产品图片和视频,并让职业农民现场操作体验,分析作品的优缺点,让大家形象地了解农产品电商运营操作流程,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职业农民对农村电子商务网络的认知能力,普及了电子商务知识,使他们掌握了农副产品电商销售技能,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的振兴,产业振兴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助推。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对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双向融通,实现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有助于高效高质地培训“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以高素质职业农民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吴兆明,郑爱翔,刘轩.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J].教育与职业,2019(20).

[2]李霞微.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提升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21(6).

[3]张文旭.做好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助力乡村人才振兴[J].农民科技培训,2022(8).

[4]段福生.职业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1,20(1).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21B16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吉莎(1990— ),壮族,广西融水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马玉林(1967— ),壮族,广西田东人,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创新创业、英语教育等。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培训模式新型职业农民中职学校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推动我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师徒帮带退役士兵“333”培训模式探索与创新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德育工作浅谈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