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探究

2023-12-11朱宁

文教资料 2023年16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朱宁

摘 要:新时期劳动教育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新征程,但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仍存在着教育实施单一化、内涵品质浅显化、教育体系机械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等问题。因此,必须牢牢掌握劳动教育的基本特点,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而探索如何有效地实施劳动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德育和育人的基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 实施困境 时代价值 实践路径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论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综合发展的育人理念。[1]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具有立德、添智、强体、育美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效。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人才的主要场所,理应发挥育人功能,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2]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应以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为主要任务,探索寻找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认识中国现阶段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处理好劳动教育活动异化的实际要求,建立劳动知识获取的劳动教育實践新体系,拓展劳动教育实施的新途径,开创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同时,也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完善现有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加快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的进程步伐。

一、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观及国外,劳动教育模式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独立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以美国的“法律保障下的生涯教育”和俄罗斯的“工艺学”为载体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典型,两者都是主要强调劳动技术问题;二是将“劳动教育”的任务融入各种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以日本“家、校、社会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为代表。[3]在日本,学校会在课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时间进行劳动教育,比如学生可以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农场劳动、工厂劳动等。在美国的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日常生活劳动,二是服务性劳动。在澳大利亚,当地政府对于学生参与家庭劳动有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学生每年都要参与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在加拿大,学校也有关于劳动教育的规定,比如学生在学校期间要参加每周一次的义务劳动,包括清洁操场、教室和图书馆等。此外,学校还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工厂、农场和博物馆等活动。总体来看,国外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安排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和教育之中。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国内劳动教育的现状研究进行了历史性的归纳与总结。肖安静和马可认为,劳动教育的改进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将课程有机结合,从而创设多元的劳动教育形式。[4]韦金凌等指出,地方高校要培养、扩大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等,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5]在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文化影响,劳动教育的意义常常被弱化,劳动教育更多地被视为是“四大任务”之一,仅具有书面化意义。学校通常仅顺应政策要求安排课程进行劳动教育,但是普及率不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已是势在必行。因此,构建系统完整、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体系是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的劳动教育在内容、形式和时间上都存在一定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缺乏科学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现有的劳动教育目标过于笼统和抽象,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没有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②劳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③劳动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反限课堂讲授、文字教材等书面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思想感情等形式缺乏;④劳动教育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合理。目前,我国学生的劳动教育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在学校层面,高校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使命,而且在价值上体现为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时刻彰显育人属性尤其是要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仅需要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更要作为教育的基础保障性工作。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战场。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如何更好地承担起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使命,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协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应立足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考量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助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高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以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而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有担当的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内在动力。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

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实际上并没有融合时代的价值理念,存在教育实施单一化、内涵品质浅显化、教育体系机械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培养目标上,认为劳动只是一个“技术”范畴,以“专业主义”取代“劳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认为劳动课程是单一的技能类课程,而忽略了劳动本质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劳动就是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从而忽略了精神交流与思想碰撞;在评价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在此背景下,“劳动”概念被泛化,被当作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化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对劳动者本身造成了损害,对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6]

(一)教育实施单一化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单一化,就是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均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置单一化,劳动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不是通过劳动教育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第二,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化,主要包括校内劳动和校外勞动两个方面。校内劳动教育主要是指在校期间的教学活动,如专业课教学活动、德育活动课以及公共基础劳动课等;校外劳动教育主要是指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但是从当前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单一化、浅显化、形式化、弊端较为明显。

(二)内涵品质浅显化

首先,劳动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战略工程,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多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而展开建设。课程思政的要义在于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劳动体验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但是,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的通病仍是缺乏“思政教育”的元素,未能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部分课程的思政元素比较单一,未能做到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有机结合;二是劳动教育课程缺乏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难以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其次,劳动教育的内涵品质呈现多元化趋势。劳动教育是综合性实践活动,集实践、理论、技能和艺术于一体,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是一项典型的“跨界”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考虑不同领域人才的培养要求,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又要加强技能训练和劳动体验,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的。然而,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部分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这类问题无不说明劳动教育内涵亟须

提升。

(三)教育体系机械化

首先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机械化,指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目标等方面全面机械化、模式化。首先是内容机械化,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目前只限于专业技术技能教学,未能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进行有机结合。其次是形式机械化,即在教学形式方面,高校劳动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未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重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再次是评估机械化,即在评估方式方面,高校应侧重于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表现出来的劳动素养等进行综合性考核并形式化表现在表格中,代替科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是过程机械化,即在过程管理方面,通过对考勤制度、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等机械化操作,从而实现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管理。

(四)价值取向功利化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要遵循“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要求,又要将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相融共进。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功利化倾向,在价值目标上以“劳育”代替“劳心”,在价值追求上以“功利”代替“德性”,在价值实现上以“就业”替代“成才”。

首先,在目标指向上,功利化倾向突出表现为工具主义价值观,将劳动教育视为实现学生功利目的的工具和手段。高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应当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和全面发展的人的理论,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目标,以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不断丰富和完善高校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导致功利化倾向明显,更是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主导下出现异化现象。

其次,在内容上,功利化倾向突出表现为工具化。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应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为核心内容。劳动作为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和能力形成过程,应当成为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作为其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开展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其对劳动本质及价值意义的认识。

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劳动知识学习的新框架

1. 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意识的价值观,形成公平公正的劳动观念,深化劳动教育的内在教育。高校应在落实国家劳动教育标准化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现有的非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科技文化、劳动模范事迹等资源,开发有特色的地方或校本劳动教育课程。例如,在民族地区,传统劳动文化是一种相当宝贵的教育资源,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开发具有民族属性和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体验不同的劳动智慧,并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

2. 依托学校的求索讲堂和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将“学校企业”与“教学”相结合。劳动教育可以与高校当地的产业结构相结合,通过与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创建劳动教育平台,设立劳动教育专门模式,安排学生到当地产业的生产现场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现实的产业生活和整个劳动过程。这种联系在一起的劳动学习计划让学生有机会体验真正的劳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应用知识至关重要。

依托学院的求索讲堂、“五一劳动节”学习系列和暑期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基于劳动学习的关键过程,并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来源。通过讲解与劳动相关的文化、哲学、纪律和法律,鼓励学生利用真实的案例进行思考和辩论,力求产生共鸣,加深理解。

3. 依托创新创业课程

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通过学科专业竞赛和产学研用融合,指导学生在各个学科和专业合理融入劳动教育,并通过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和有序开展实践技能,产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并以此为基础以统筹兼顾各目标的方式由单一到多维调和地推进劳动教育的落实和新时期劳动素养的全面养成。建设职业发展、创新创业课程群,如“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新媒体技能培训,融入劳动素养到学生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中。

(二)构建具有内在生命旨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新模式

1. 悟“真、善、美”在劳动教育中的实质表现

以人与社会等多维空间的互动为基础,构建具有方向性、针对性、完整性、实用性、开放性、关联性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普通教育、劳动教育互动,整合中小学建设课程,最终实现多维融合。针对青年追捧的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高校可通过社会的干预适当增加具有趣味性的劳动内容,以此宣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理念。同时,借助社会高影响力群体的引领示范作用,比如,党员干部、人民教师、医生等重点人群,带头宣传新时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递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 正确处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

基于新时代的教育理念,高校应该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深刻意义,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深层教育价值,通过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形式,共同实现劳动教育实践领域中人的全面、高质量的发展。在大学中开展的劳动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将德、智、体、美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交互作用。高校要开设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课程,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的实习,通过各种形式与开展具体的劳动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职业和劳动技能。

3. 重视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科学培养与调适

为了有效地推进劳动教育,应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与时俱进,纠正虚拟劳动中的唯利是图和文化上的扭曲心态,以价值为中心解决功利性问题,积极构建“以劳动支撑中国梦”的劳动文化。学生作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中的多主体,易受到外界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因此建立健康积极的劳动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只有在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层面的协同合作下,才能使劳动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学校在创造高质量的劳动教育环境中负有重要责任。学校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和竞赛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的价值解读等其他方面,将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教学生活,为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圈打下坚实基础。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应做好劳动教育的宣传劳动,通过大学广播、文化宣传栏、主题宣传活动等方式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合作教育平台。同时,家庭氛围和爱岗敬业的观念也是养成正确劳动观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家长在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时做好辅助性工作。

(三)拓展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1. 以“立德树人”思想为主线,构筑劳动教育的教学链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劳动教育概念为基础,发掘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契合点,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发展和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调动学生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课程间协同效应,将劳动教育寓于学科教学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强化劳动教育。[7]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积极作用、有正确导向作用的内容都可以纳入思政课程之中;按照教学课程,将劳动教育分为理论性与实践性两大类,其中理论性的内容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论等,实践性课程包括图书整理、食堂勤工俭学等劳动实践。

2. 以创意劳动为专题,创造多样复合的劳动教育系列活动

明确第二课堂包含劳动教育的活动,以及设置学期学分制,高校通过开设劳动服务,整合校内资源,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宿舍文化节和卫生评比、校园环境卫生清洁和环境美化等活动,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也要结合其他学科特点,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为此,每个学期都应设置为期一周的劳动周,通过参与劳动周的劳动服务,帮助学生强化劳动意识。

3. 前延后拓,有机整合相关课程

“前延后拓”,将已有的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有机整合,形成主题活动课程,有效避免浅显化趋势,提升劳动教育内涵质量,从而保证课程实施效益的最大化。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根据时代特点、学生发展阶段、劳动教育具体要求制定并实施教学方案,确保劳动教育能高效地自上而下开展。

4. 健全规范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应把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有机联系起来,并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以此作为评优评先的主要考量和毕业依据,让学生从入学阶段就重视劳动教育,自发地参与劳动体验、劳动服务。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如何,除了要关注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品质提升情况,还要关注其建立的相应评价机制,以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最大化。

要建立一套与劳动教育相适应的课程评价机制,首先要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机制。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要以国家和地方颁布的相关文件为依据,充分体现国家政策方针、地方政策和学校办学理念。其次,高校要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制定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最后,要建立健全基于自我反馈的激励机制。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效果如何不仅要关注教师是否實现了教学目标要求,还要看学生是否建立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套基于自我反馈激励机制的教学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余宏亮,王刚.大学劳动教育简论[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2):100-106,30.

[2] 董慧,邱小健,欧阳小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111-114.

[3] [6] [7] 庄坚俍,高磊.劳动教育的国外模式与课程实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2):77-81.

[4] 肖安静,马可.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现实困境与行动路向[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4):1-9.

[5] 韦金凌,陶肖云,杨昌儒.“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4):5-8.

基金项目:江苏省202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重点项目“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探究” (202210292039Z)。

(责任编辑:向磊)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