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

2023-12-11吴倩韦宏

求知导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吴倩 韦宏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现实意义,并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课为例探讨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吴倩(1999—),女,南宁师范大学。

韦宏(1968—),男,南宁师范大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它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教育持续发展的根基[2]

2021年,教育部对相关课程教材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顶层设计,研究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便是在它的基础上编订而成的。新课标指出:“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和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在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思维与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动义务教育发展,不仅要注重核心素养的表达,而且要使核心素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构建核心素养体系必须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数学文化不仅包含公式和定理,也包含数学家的探究过程,蕴含丰富的人文元素,尤其是数学家身上脚踏实地、苦心孤诣的钻研精神,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核心素养的“真、善、美”三个维度。美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在小学数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例题、习题以及相关背景性文字等,尽管呈现方式多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

本文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课为例,主要从三个环节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如图1):首先,在导入部分,选择创设精美导入,渗透传统美学教育,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其次,在概念教学部分,选择挖掘字源概念,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是课堂的核心部分,应占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最后,在课堂小结部分,选择渗透数学史料,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时长为5分钟。教师通过这样的环节设置,不仅能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彰显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圆的认识”这节课属于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建立在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知识基础之上。圆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有着与之前学习的图形一致的封闭性,但是其由一条曲线组成且没有顶点。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圆的知识的学习不算太难,但是教师仍应借助具体实物,帮助学生实现从“直”到“曲”的跨越。

一、创设精美导入,渗透传统美学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元素,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科书上的导入环节主要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现象出发,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选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如美轮美奂的圆形剪纸、简单的圆形壁窗、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月洞门、圆的的客家土楼。

师:听说同学们的学习非常棒,积累了不少课外阅读知识,谁能告诉我上边的图片分别是什么?(大屏幕呈现相关图片,如图2所示)

生1:第一张图片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剪纸,第二张是木质窗户。

生2:第三张图片有点像公园的石门,第四张图片好像是某个地方的古建筑。(教师补充介绍)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们都是圆形。

师:圆是一个很美的图形,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游乐园的摩天轮、一块钱的硬币、我们的校徽都是圆形。从古代起,我们的祖先就非常喜爱圆这个图形,美好的圆一般还被看作团圆的象征,并且古代与圆有关的建筑、物体也数不胜数。圆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如此美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教师在教授这节新课时,可以选择用课件呈现素材,适当加上两句简洁的介绍,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圓形之美。通过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能够从具象化的圆出发建立抽象化的模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奠定基础,使课堂更具生机。

二、挖掘字源概念,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概念教学。然而当前有的小学数学教师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导致课堂偏离了概念教学的本质,这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通过介绍汉字字源、字形的演变等,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实际背景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师:同学们能利用身边的东西来画圆吗?

(学生纷纷用自己的小物件画圆。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圆规画的圆与其他物件画的圆,并介绍圆规)

师:中国古代有句俗语叫“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一定的条理、规矩,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这里的“矩”就是曲尺,它是直的;“规”就是圆规。大家可以看一下圆规的构造,试着用一下,看能不能画出一个完美的圆,之后再看看老师是如何画圆的。(教师先让学生自主画图,简单介绍圆规构成,再展示画圆。教师一次次拉长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几个同心圆)你们能发现它的使用规律吗?

生1:就是圆规的一条腿不动,另一条腿围着不动的腿转。

生2:那条不动的腿其实就是确定了一个点,另一条腿跨得越大,圆就越大。

师:是的,并且这个点的位置就是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另一条腿长虽然是固定的,但是它跨出的长度不唯一,这里跨出的长度就是半径,即圆心到每一个动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半径能确定圆的大小,通常用r来表示。那么直径是什么呢?有什么特点呢?

生3:圆上两点相连接就是直径。(教师让学生继续观察课本上的图片,提示两点之间可以有很多种连法,有直的,有弯的,各式各样)

生4:圆上两点之间的线段就是直径。(教师肯定线段这个说法)

师:还有别的条件吗?(教师选取学生来回答)

生5:直径等于两条半径,直径经过圆心。

师:很好,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用字母d来表示。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要想画一个圆,首先就要确定圆心的位置,接着要选好半径的长度,利用圆规的一端固定支点,最后使圆规的另一端绕支点旋转一周。对于这些概念,圆心相对容易理解,但是直径的理解可能有点难度,不过它可是核心,接下来让我们打起精神,一起来学习直径的“径”。

(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径”字的发展演变过程,配上相关的字形并补充介绍,如图3)

师:同学们,你们能联系所学,说一说自己学过哪些包括“径”字的成语和古诗吗?(先由学生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生6:我学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诗,“径”在里面的意思是道路。

生7:我学过“另辟蹊径”这个成语。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老师来补充一下“另辟蹊径”,它的本义是另外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什么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因为原来的路不够近,不够方便。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而直径的“直”本意就是笔直、不弯曲——大家是不是对于直径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通过大屏幕呈现相关习题,在学生自主思考后,教师请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设计“画一画”环节,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圆的形成过程,感受尺规作图的魅力,学会使用圆规这一基本数学工具,同时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其次,通过课件展示“径”字的字形演变,能从字形、所学古诗和词语出发,加深学生对汉字本義的理解。最后,通过大屏幕展示习题,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通过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相关概念,同时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联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三、渗透数学史料,培养传统美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末期,货物交换与货币制度产生之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考古学家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已经有可能表示数字的符号。中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大成就,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史料,不仅是学习古代数学家的结论、方法,更重要的是体会其中的精神,感受数学家对真理的热爱,及其为了追求真知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态度。因此,教师应注重研读教材,善于挖掘其中的数学史料,向学生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圆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了对圆的研究,中华民族的“圆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那么,大家平时积累过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吗?你能从这些数学史料中感受到数学家身上的什么品质呢?

生1:著名的数学家刘徽对于圆有很深的研究,他不仅得出了圆的周长公式,还首创了割圆术。

师:天赋异禀不可否认,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对于数学的钻研与对真理的渴望,经过不断的努力,最终才创造了辉煌成就。

生1:的确,学数学就得脚踏实地,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教师露出欣慰、鼓励的微笑)

生2:课本后边的“你知道吗”还介绍了祖冲之的故事。我觉得祖冲之为中国古代数学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生3:我之前也听过祖冲之的故事,他从小就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我也思考过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出来,但是没有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祖冲之不断思索、查阅书籍,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然后他就开始自己测量,发现真实的圆的周长不止直径的三倍。在不懈努力下,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我觉得我应该学习他身上的精神。

师:分享得很好,我们就是要学习数学家们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求知的精神。作为这节课的课后小作业,同学们回去可以试着了解一下刘徽的割圆术,下次学习“圆的周长”这节课时我们再来探讨。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中国古代数学史,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学习数学家身上的精神。这些精神是数学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能激励学生勇往直前、不惧艰险,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曾誉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思想战线,2022,48(5):163-172.

[2]李敬.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1):60-64.

[3]张维忠,李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程与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变化[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10):1-4,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5.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