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实践路径
2023-12-11邢玉杰
摘 要:小学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的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家庭对劳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劳动教育行动系统的不足、家校在劳动教育场域下对话不足等。对此,文章从加强宣传、制定政策、深化培训、家校联动等层面提出新时代下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实践路径,以期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邢玉杰(1993—),女,吉林师范大学。
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然而,在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却存在一些困境和盲点,这不仅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尝试探索新时代下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时代下家校合作的新要求
随着“双减”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核心素养教育愈加受到重视,而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可以通过实践性、科学性的课程直观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系统的发展空间,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劳动教育出现的新的目标与家校合作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坚定性。新时代下,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中新的命题。这也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课程设计与实践道路的特色化与多元化。在新时代“五育并举”的大框架下,各地的学校都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如何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当地特色、学校特色,形成独特的优势与竞争力,成为学校特色办学这一命题的重要补充。为了实现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特色办学中的目标,家校合作的形式和方法需要注重多元化。三是在协同育人这一路径上的探索性。新时代下互联网高速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家校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简短对话的可行性,同时在家校对话中也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家校合作需要教师和家长双方厘清自身的角色与任务,强化家校联动,协同促进学生的发展[1]。
二、新时代下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实困境
在目前的小学劳动教育中,家庭和学校都认识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积极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来进行对话与探索。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阻碍着小学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家校合作方面,家庭角色的缺位、学校角色的偏离以及家校对话的空白等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家”的角色缺位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家长往往扮演的是陪伴者的角色,缺乏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参与。多数家长在劳动教育中存在角色混乱和角色空白的情况,这导致了家校合作中家长这一角色的缺位。而家长在重视程度不够和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通常在学校组织相关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使得劳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校”的角色偏离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一些学校仍存在“唯成绩论”观念,将重心放在智育和德育上,劳动教育则成为一种课余的补充。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策划者与实施者,其角色履行不充分、不到位。学校教育的天平向学科性知识倾斜,而对劳动教育缺乏深入和成体系的研究,这容易导致家校双方在劳动教育的合作中缺乏深度和有效衔接,不仅使小学的劳动教育教学变得零散,而且难以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取得理想效果[2]。
(三)“家校”对话空白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一些家长会忽视对学生劳动教育知识学习情况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未能构建有效的家校对话平台,会加剧家校双方对话不平衡的情况,使得家长成为相关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导致家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直接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
三、新时代下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家长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等指标,往往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对某个小学家长会参会家长进行问卷调研时发现,90%以上的家长认为德育和智育要排在最前列,而劳动教育则是排在最后的位置。对此次家长会成员进行分类和梳理,确定其主要由一胎父母群体、祖父母群体和二胎父母群体三类人群构成。通过开展访谈发现,家庭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家长对孩子实施呵护式教育。考虑到孩子没有相关经验,为了避免意外伤害,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时间,故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太多的劳动。二是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此外,一些家长对于劳动教育持支持态度,但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陪同孩子参与劳动,或是缺乏相关能力,难以科学指导孩子劳动。
(二)学校劳动教育行动系统的不足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一些学校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基于此,学校会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落实,而忽略劳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实践功能,这导致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和热情不高,从而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一些学校出于对师资队伍配置和学生成绩提升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在校本研修中对劳动教育缺乏体系性的建构。小学各阶段的劳动教育开展缺乏有效衔接,这就导致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呈零散、点状的特点,未能对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劳动素质进行系统性的培养。二是缺乏专业的劳动课教师。一些学校由于师资与教学经费不足,劳动课教师一般由道德与法治教师或体育教师兼任,并且没有按年级进行专业划分,教师对劳动课的讲授也不成体系,加之缺少标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劳动教育目标无法真正实现。
(三)家校在劳动教育场域下对话不足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之间的对话存在“真空”地带。首先,在升学压力和以成绩为导向的观念影响下,家长更加重视学生学科性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将劳动简单地看作一种日常生活能力,将其排除在家校联合培养的范畴之外,所以在与学校教师沟通时一般聚焦在智育和德育这两个模块,缺乏对学校的劳动教育安排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了解。其次,家长在与学校方面沟通时,对象多是班主任,除在家长开放日和家长会这两个时间外,家长基本接触不到学生的其他学科教师。而一些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忽视了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效果,这也导致双方在劳动教育中的沟通对话存在空白。最后,家长与学校的日常有效沟通大多依靠每日放学时间的面对面对话,微信群等渠道的利用率不高。在工作日,微信群成为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布置作业、通知相关事项的一种渠道,家长在微信群中扮演的则是被动接收和配合的角色,没有形成合理的双向沟通模式[3]。以上不足导致了家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进而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
四、新时代下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实践路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保证小学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开展,最重要的就是确保家校合作的深入实施。优化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实践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宣传,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优化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的路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各方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首先,各地区的教育系统要做好顶层设计,通过一系列省培、市培等项目,提高学校、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其次,学校需要通过开辟新的渠道,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效果,除了通过家长会、微信群、家长讲座这些常规方式,还要积极组织由家长与学生共同来完成的相关教育活动,让家长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可以联合社会组织共同发力,如在家长会中邀请蓝天救援队或其他公益组织开展演讲和报告,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和家长深入了解科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4]。最后,学校可以在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开发关于家庭劳动教育的学习课程,鼓励家长通过观看相关纪录片、录制打卡视频、开展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家长“唯成绩论”等观念,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提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制定政策,推动家庭在劳动教育中角色回归
制定相关政策是保证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各地区的教育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角色。同时,为了推动家长回归在劳动教育中的角色,学校应开设或引入相关课程,鼓励家长提升相关能力,确保家长在劳动教育中能够有效履行角色责任。学校也要在充分尊重家长意愿的前提下,设计奖励制度,并通过组建家长志愿者团队、建立学生劳动教育的“时间银行”等方式,鼓励家长参与劳动教育。
(三)深化培训,构建学校教研系统中的劳动教育
要想保证劳动教育系统性的行动与开展,保障家校合作的可持续对话,构建科学的行动系统是重中之重[5]。当地教育部门要联合教研院,邀请有相关经验的特级教师、高校学者等,开展关于劳动教育的校本研修,通过系统性的校本研修来构建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教研体系与行动方案,为学校劳动教育教研提供有效参考。作为家校合作的组织者,学校要构建专业型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间可进行深度合作,通过集团化运营,共同培养一支专业教师队伍,成立劳动教育教研组,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特色办学的方案,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同时学校教研组也要加强对兼任教师的培训,保证兼任教师有能力开展对学生日常的劳动教育;加强对教师的劳动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四)家校聯动,保证家校双方实现周期性的对话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保证家校双方的对话是有效实现家校联动的基础。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可以通过开放劳动场地的监控权限,以视频形式向家长快速、直观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劳动教师也要积极运用微信群等家校对话渠道,及时有效地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劳动学习状态。学校应结合班级人数与师资力量,通过有效构建和利用家校互动平台,打通对话渠道,使家长在家校合作的角色中从被动的消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消息反馈者与合作者,实现家校双方的周期性对话[6]。
结语
综上,通过对学校、家长双方角色任务的有效划分,构建家校高效联动体系,来实现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不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能够为基础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助力。因此,学校要重视通过多种渠道推进家校合作,深入开展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1]姚映玉.新时代小学家校合作劳动教育模式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1(12):9-10.
[2]鲍佳慧,凌佳栋.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4):226-229.
[3]王欣.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
[4]房燕榜.家校合作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可行路径研究:以河南省D市为例[D].宜昌:三峡大学,2021.
[5]李书川.家校合作视域下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策略[J].家长,2022(30):63-65.
[6]徐静.提升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成效的策略探索[J].成才,2023(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