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阅读,沉浸书香
2023-12-11奚倩雯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有效理解书面内容,运用文字表达感受的决定力量。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其情感状态、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为基准,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与采取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阅读能力和阅读思想,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阅读,在阅读中收获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质阅读;有效教学;指导思路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课题“生活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SZTY21-0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奚倩雯(1991—),女,江苏省张家港市世茂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使其在不断接触语文材料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和掌握阅读的各种规律。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也提出,小学阶段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除此之外,也能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优质阅读”为前提,帮助学生在不断地阅读练习中,逐渐养成使其受惠终身的阅读习惯,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在品质中阅读,在书香中沉浸”的教学要求。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学生阅读没有目的
部分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对推动语文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学生阅读质量的要求往往不高。即使课堂涉及阅读教学,也只是走马观花般地带过,未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另外,部分学生更加关注最终的语文成绩,加之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所以他们在面对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往往缺乏自觉深入阅读的意识。即使教師引导,学生也只是简单地从头到尾浏览一遍,既无法耐心理解文章内容,也无法领悟其中的真情实感[1]。
(二)教师教学形式单一
在缺乏多样化教学形式的情况下,教师的阅读教学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教授状态,由于无法深入挖掘文章的本质,学生难以有效建立问题意识,进而无法产生对文章内涵进行更深层次探究的动机。因此,他们的阅读认知往往停留在文章表面,无法实现深度理解和思考。
(三)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尚未形成阅读意识;二是学生字词积累不足,导致其在阅读过程中容易遇到生字词,增加阅读难度;三是教师采用的阅读形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阅读方向错误
在小学阶段,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然而他们更倾向于阅读网络小说或漫画作品。此类作品和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在写作手法和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长期阅读此类作品,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积极性,还可能使其形成较为局限的阅读视野。在网络小说的影响下,他们在文字表述和修辞应用上可能会过于网络化,进而对其写作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
二、多模式阅读途径,为有效阅读提供可能
(一)创设多样化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创设有趣的阅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创设阅读情境时,教师应以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指导,如年龄阶段、兴趣爱好、学习水平等,并据此制订阅读目标,如培养学生的深入阅读意识、有效阅读能力等。在此基础上,以新课程理念为基准,设置相应的阅读情境,以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针对性培养[2]。
在引导学生阅读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小狗的照片或与小狗相关的有趣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小狗的兴趣以及想要探究更多有关小狗知识的求知欲,为后续的课文阅读创造有利条件。在引导学生阅读《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首与大自然相关的歌曲,引导他们闭上眼睛,全身心地体验音乐中的一切,或鼓励他们跟随音乐节拍哼唱、舞动,仿佛置身于真正的大自然中。在音乐播放完后,教师再根据即将阅读的课文内容设置阅读悬念,如:“你听到了大自然中的哪些声音?”“这些声音你有在以往的生活中听到吗?”“你认为这样的大自然美吗?你想不想去亲身体会一下这样的大自然呢?”待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后,教师可顺势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这种具有引领性质的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文章的探知欲望。经过引导,学生会明显感觉阅读难度降低,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
(二)引入生活化阅读方式,降低阅读教学难度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强调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指出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生活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环境,也是教育在课堂之外的日常反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囊萤夜读》一文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班级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过去夜读的经历及感受。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夜读经历,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在学生阅读完后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评估。在学生完成初步阅读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历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使学生产生共情,提高阅读效果。又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传统节日》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入课文中涉及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每一个学生都曾亲身经历,引入后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在字词积累上还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教师需要先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生字词,以确保学生的最终阅读质量。
三、有效性阅读措施,为优质阅读创造条件
(一)创设精细化阅读教学,提升学生阅读实效
良好的阅读习惯以精细阅读为前提。精细阅读能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有效积累字词量。此外,精细阅读使学生能够深刻感悟到文章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和作者的写作思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认知。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精细阅读能力,为学生的高质量阅读创造条件。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为例,这篇文章属于故事性内容,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且文章内容的逻辑性较强,每个故事的衔接都是有序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需教授精细阅读法,督促学生逐字逐句阅读,一句一句理解,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不了解的内容时,需停下来查阅字典或向同学和教师请教,确保自己完全理解后再继续深入阅读。为保证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教师还需在学生完成精细阅读后,让学生再次遵循精细阅读规则往复多读几遍,以此深化学生对精细阅读的认知,最大限度地掌握本课的知识内容。
(二)引入思考型阅读途径,优化班级阅读质量
很多情况下,教师因为需要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未能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忽视了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为应付教师要求,在课堂上盲目阅读,或是干脆不阅读,这样既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对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的能力,凡是文章中可能引发疑问的地方,都应纳入思考范围。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4]。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风筝》一文为例,这篇文章开头讲的是童年,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现在正值童年,有没有放过风筝呢?放風筝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当阅读到第二段时,教师可以提问:“当时的风筝是你自己制作的吗?如果不是你制作的,那么你曾经是否制作过风筝呢?你觉得制作风筝难不难?”当阅读到第三段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没有放过风筝,未来是否想尝试放风筝呢?”如果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够自信或回答不上来,教师可以从文章内容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勇于突破自我,减轻他们对阅读的恐惧和焦虑,以更轻松的态度面对阅读。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再次阅读这篇文章,加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并鼓励他们使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遇到问题时记录下来,与同学和教师一起探讨解决。
四、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发展提供助力
(一)安排合理的每日阅读时间,使阅读成为日常
习惯是一切行为得以自行实施的基础。为小学生规划日常阅读时间,将其作为一项每日必行的任务,有助于他们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一旦阅读成为习惯,那么无论是课堂阅读、整体性语文学习还是课外阅读的质量都将获得显著的提升。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也要在课堂之外,如早读课等时间,引导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所学习的阅读方法来阅读课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不打断学生的阅读,以保证学生阅读的连贯性。在早读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要求两三名学生轮流上台,每人用一到两分钟的时间,讲述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最有意义的精彩段落、句子或场景,并阐述自己喜欢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感想。此外,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阅读角,将一些课外书籍、报纸或新颖的图文画册纳入其中,供学生课间、午间或是放学后借阅。为了保持借阅秩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借阅签到表,让学生登记借阅的书籍名称、借阅时间等信息。这种方式既可以给予学生一种紧迫感,提醒他们及时看完并归还,也能让教师了解班级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及阅读速度。除了在校内的阅读,教师还可以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中督促学生阅读。教师可以与学生商量,制订适宜的每日阅读目标,并在学校和家庭中制订相应的阅读奖惩机制。如果学生能够在某个时间段内完成阅读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5]。
(二)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将阅读纳入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中的一粟,仅仅依靠教材阅读是无法满足学生阅读水平提升的需求的,也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因此,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通过多样化的阅读途径,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的意义,积累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文学素养。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朗诵活动,将阅读内容有声化,还可以参加写作比赛,进一步了解自身的写作不足和优势。此外,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参与黑板报制作或进入校园广播站,以提升综合素质。最后,教师可以将阅读环境从图书馆和教室转移到风景宜人的校园,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转变学生的阅读心境,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
结语
总而言之,实现“品质阅读、沉浸书香”是一个循序渐进且充满挑战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教师若想实现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有效提升,就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创设最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使其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体会到阅读内容的富足,感悟到阅读思想的深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将逐渐深入阅读,并最终将阅读习惯转化为自然而然的阅读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语文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才能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钟丽兰.多措并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普童话,2023(5):139-141.
[2]赵曼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2021(10):26-27.
[3]白秋生.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2022(7):111-113.
[4]高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1(3):79-80.
[5]沈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方法探究[J].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2021(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