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设计要有六个“意识”(上)

2023-12-10康与其厉行威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赛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康与其?厉行威

摘 要 全国“青教赛”的竞赛形式为15分钟无生教学,但很多学校的教研组和青年教师不知这一赛课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方向和要领。针对参加“青教赛”教研组和青年教师的困惑,提出高中语文赛课教学和日常教学设计要有“六个意识”:要以“生本意识”为支撑,以“课标意识”为引领,增强“教材编者意识”“资源扩展意识”“活动递进意识”“思维进阶意识”,以此构建有灵魂、有厚度、有深度、有广度和有生命的素养课堂,实现课堂教育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 教学设计  赛课  高中语文  思维进阶

为推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自2017年开始,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为惯例。参赛对象主要为40 周岁以下、在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的在职专任教师。参赛内容为当届指定教科书内容,形式包括15分钟无生教学和5分钟说课展示。该项竞赛因具有高端性、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受到了各级相关行政部门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每位参赛者都经过校赛、区(县)赛、市赛和省赛的层层选拔,力图在大赛中展示自我风采,体现自我价值,彰显学校实力。同时,备赛能够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教促研,构建研修共同体,打造学校和区域的教学品牌。

然而,在实际备赛过程中,许多学校的教研组和青年教师对于15分钟无生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方向和要领感到困惑迷茫。课堂内容单薄,层次单一;要么授课过程过于依赖视频和图片,脱离了语言文字应用的学科本体。上述弊端使得参赛者们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体现课堂教育的教学价值。基于此,笔者提出高中语文赛课教学设计要有“六个意识”的看法。

一、要有课标引领意识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指出:“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1]各学科课程标准要“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具有法令性、指导性地位,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依标施教”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大量一线教师缺乏课标意识,甚至都没有阅读过课标,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和领会,因此难以将其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比如说,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所侧重,又相互融通”[4],“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5]。由这些表述可知,无论是从课程理念、课程性质还是课程实施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效应等角度看,语文四大核心素养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独有的本体性素养,其他三大素养都是以之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6]。而很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却将四者人为割裂,分条罗列书写,这是对以往三维目标错误书写方式的延续,表明他们对课标缺乏基本的认知和理解。

课标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7],但很多教师没有理解课标所表达的“语文真实情境”,将其窄化为“社会生活情境”,忽略了“个人体验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以为情境创设是要设置一个与现实社会直接相关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完成一个生活中可见的任务,如参观“费孝通展馆”等。[8]可以看出,大量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及教学理念出现了认知偏差,忽视了经典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独特功能,仅仅把它们当作完成情境任务的材料,削弱了经典作品具有的多元深广的教育价值。

在赛课中,类似的现象也大量存在。课标是教学指南,只有基于对课标精神的深入理解和领会,并在教学设计中贯彻落实课标理念,教学设计才可能得到专家评委的认可。比如,课标强调整合设计,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效应。因此,在设计中就要体现出“大单元教学理念”或“群文阅读意识”。以2022年“青教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石莉教师为例,她执教的“儒、道、墨的人生意识”课堂,运用了“单元贯通教学”理念,围绕儒、道、墨三家核心思想,贯通古今中外,链接文本与生活,融合听说与读写,使单元教学从碎片割裂的状态趋向融汇整合,很好地落实了“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意识,使单元知识呈现结构化与系统化,使学习内容化作真切的生命感知、生命理解与生命关怀。短短15分钟的课堂,让学生的知识文化、思维认知和精神世界获得高度攀升,有效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9]

二、要有教材編者意识

教材是编者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编者对课标精神的领悟和对课标理念的落实。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以“双线组元”的单元设计落实了课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单元编写整合了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将“单元导语”“课文与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构成了一个彼此联系与相互照应的结构化的系统。[10]教师在备课时,要先分析以下三个栏目,领会编者意图:分析“单元导语”,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重点和主要学习活动;分析“学习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和重点、学习活动与方法;分析“单元学习任务”,明确“单元导语”中的目标、要求如何具体化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活动、内容、方法,使之落地。

在备课的时候,除了注意这三个栏目,还要明白教材文本在本单元中应承担的教学责任。同一文本在不同版本的教材和不同单元之中,其承担的教学责任是不一样的。例如,《烛之武退秦师》是统编教材中的课文,也曾被编入人教版教材。根据对“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相比于人教版教材,统编教材对《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1)探究质疑——烛之武劝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之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2)思考、理解文中所说的“礼”,加深对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的认识。

教师如果缺乏编者意识,未能深入研读教材栏目,也不注重教材单元栏目的内在有机联系,仅凭个人经验随意教学,将无法达成单元教学目标,也难以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

教学目标设定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目标引领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评价的设计等。然而,一线教师常犯的错误就是缺乏目标意识。因此,确定恰切的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一旦目标出现偏差,就会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时光。确定恰切的目标需要教师理解课标要求、分析学生情况以及研究教材栏目。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独特价值、学生的具体情况、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确定目标。

比如,参赛课例《生命哲思与境界感悟——〈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联读》如何依据教材来确定目标?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根据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可知本课教学需要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要注重反复诵读,涵泳品味的学习方法;根据“学习提示”可知本课教学需要深入领悟作品中关于生命的哲理,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及其人生境界;根据“单元学习任务”可知本课教学需要探讨作品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深刻哲思。[11]结合学情,综合归纳上述分析,可以确定本课15分钟无生教学的目标为:(1)涵泳品味,在群文联读中理解作者对生命哲理的思考;(2)切己体察,体悟作者的人生境界,思考自我的价值选择。

三、要有资源扩展意识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的结果[12],任务群教学“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资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3]。整合教学理念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整合,将“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文化知识遣入课堂,增加课堂的密度、深度、厚度和高度,以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厚重,开阔学生眼界,激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比如,参赛课例《〈项脊轩志〉的情感及其表现鉴赏》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通过评点理解和领会作者志物怀人、悼亡存念的深厚情感。(2)评点、赏析文本寄情于物、语淡情浓的写作特点。同时,参赛者在不同教学活动运用适切资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有效的支架(见表1)。

学生的发展要依托高质量、高品质和高效益的整合教学,所以教学除了使用教材中的文本资料外,还要尽可能地开发更多的资源。围绕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可以扩展课堂的容量、增加课堂的密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以及丰富学生的积累,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资源开掘与选取很能考验一位教师的功底,需要教师以丰厚的学养做支撑,对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持续研究提出了较高要求。

(未完待续)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资助课题“基于单元学习(研习)任务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系统化教学设计研究”(批准号:XJK21BJC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3][4][5][6][7][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41、42、5、46、42、42.

[8]厉行威.什么是语文教学的“真实情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22(10).

[9]石 莉.实施“单元贯通”彰显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22(4).

[10]厉行威,冯辉梅.读写单元的特点分析及教学设计模型构建[J],新课程评论,2020(07-08).

[11]教育部组织编写.统编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2]于 漪.谈谈教学设计[J],语文学习,1980(11).

[作者通联:康与其,长沙市长郡湘府中学;厉行威,长沙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赛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妙趣横生的识字教学——观云阳县第八届小学语文赛课活动有感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别让赛课流于形式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