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维在深度教学中进阶

2019-07-17曾婷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

曾婷

[摘 要]深度教学对促进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进阶有重要影响,教师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度教学:追本溯源,经历过程,让思维由表及里;左右勾连,把握整体,让思维由点到面;回顾反思,类比迁移,让思维由浅入深。

[关键词]深度教学;思维进阶;追本溯源;左右勾连;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85-02

伴随着课改的浪潮不断高涨,教师的教学不再刻意追求知识的重难点,而是关注更全面的知识,以数学思维带动学习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思维向高阶发展,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他们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实施深度教学的前提是深度解读教材。根据教材的前后联系,掌握知识发生的逻辑起点;梳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把握教材的本质和价值;读透教材内容蕴涵的思想方法,彰显学科的育人作用。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运用以下策略实施深度教学。

一、追本溯源,经历过程——让思维由表及里

教师在进行深度教学前首先应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核,这是深度教学的“本”和“源”。追本溯源,让思维由表及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浅显的教学往往是让学生简单测量几个长方形的面积,而后从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中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要知道面积的大小,其本源在于测量,即用面积单位去量图形,图形的面积就是它含有单位面积的数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到“测量”这个源头,经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明白面积的含义,从而真正掌握图形的面积公式。

师(出示长15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继续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来摆一摆、量一量行不行呢?

生1:不行,量起来不正好。

师:那怎么办呢?

生2:换成1平方厘米。

(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3:我在长方形里面摆正方形,一行可以摆15个,可以摆8行。15乘8等于120,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120平方厘米。

生4:不用那么麻烦,只要沿着长、宽各摆一排,就知道一行可以摆15个,可以摆8行了。

师:这两种做法,你们觉得哪种好?为什么?

生5:第二种,因为第二种做起来省时间,也不需要很多正方形,但同样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一共可以摆多少个正方形。

师:如果只有两个正方形,你还有办法量出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6(边演示边说):能,只要一个一个交叉移动,照样能知道一行摆了几个,摆了几行。

师:你的办法真棒。那只有一个正方形的话,又该怎么做呢?

生7:还是可以量出来的,只要摆一个,画一条小竖线做个标记,然后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这个方法怎么样?

生8:很好,只要一个正方形就可以量出长方形的面积了。

师:刚才我们的几次操作,虽然使用的正方形数量越来越少,但同学们都是在想办法先量出什么?

生9:都要想办法先量出摆一行的个数和行数。

师:对,量出了摆一行的个数和行数,这样就可以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了。(出示一个新的长方形)现在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量它的面积?

生10:我直接用尺子量了长和宽,摆一个,画一条小竖线就跟用尺子量是同样的道理,长是几厘米就代表一行能摆几个,宽是几厘米就表示能摆几行,用长和宽相乘就知道有几个1平方厘米了,就得到长方形的面积了。

一个简单的公式,教师却愿意大费周章,让学生借助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长方形面积,从满铺测量到沿着长、宽测量,再到用两个、一个正方形测量,直至产生用直尺量的意愿,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推理、抽象的活动中去。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多样化的同时,还优化了解题方法,而优化的过程正是思维走向深度的过程,也是教学走向深层次的过程。

二、左右勾连,把握整体——让思维由点到面

数学知识从来就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者学到越来越多的认识事物的程序,认清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动构建认知图式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把握整体、左右勾连的整体意识,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联结化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多数教师通常直接出示问题情境,然后引出“1/2+1/4怎样相加”。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方法明确“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最后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算法。

而特级教师黄荣德老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首先以“图片+算式”的方式依次出示了“1+1、1+10、1+0.1”,并提问:“每个算式里的两个‘1是否可以直接相加?”让学生回忆整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体会到无论是整数还是小数,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可以相加。而后,黄老师依次出示了“1/4+1/4”和“1/2+1/4”,并提问:“这两个‘1是否可以直接相加?”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分数加法与整数、小数加法一样,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不可以直接相加。最后,黄老师引导学生将分数加法的算理与整数、小数加法的算理进行左右勾连,通过知识联结的方式启发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本质,即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

黄老师的教学实现了基于知识本身的“点”走向基于知识脉络的“线”和“面”,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相关知识的脉络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

三、回顾反思,类比迁移——让思维由浅入深

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金斯伯格也说:“真正的数学头脑是思维的头脑,是内省的头脑,这也是学校应当教给学生的东西。只要学生没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他的思维就达不到高一级的层次。”反思、批判、解题能力均是影响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再现学习经历,主动反思、总结学习经验,实现对一类知识的深度理解,并让学生学会通过类比迁移来解决新的问题,以此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回顾反思、类比迁移是促使教学向深度迈进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既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又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但学生的反思和类比意识很难自发形成,需要教师的鼓励、指导和支持才能慢慢发展起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有些教师在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便急于让学生套用公式练习,忽略了反思环节。

笔者认为,在教学时有必要让学生反思“是怎样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回顾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或经验?”通过反思这些问题,学生会经历“建立猜想(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哪种已经学过的图形?是否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这样转化?)→举例验证→找寻关联→推导公式”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关于转化思想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积累经验,进而自觉产生正迁移。

总之,深度教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将具体内容的教学与数学思维的教学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学的价值,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结构导向学习:深度教学的基础性策略
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
期待教学从表层走向深入
期待教学从表层走向深入
探究:让学习从浅表走向深入
探究:让学习从浅表走向深入
深度教学:课堂转型的又一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