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观课评教的学习科学理论基础与运用
2023-12-10成龙
成龙
摘 要 将学习科学理论引入语文观课评教,以之作为评议的理论基础与依据,是遵循教育教学活动要求的体现,可以深化语文观课评教活动。學科化是运用学习科学理论指导语文观课评教的总原则,现代化是运用我国古代学习思想的原则,本土化是运用西方学习科学的原则。有效的学习科学理论运用,须以观课评教者对语文教育教学本质、规律的准确把握与对学习科学理论的正确理解为基础,在实际的评议活动中,将二者有机融合。
关键词 语文观课评教 学习科学 理论基础 运用原则 学科化
教学,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本质上来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观课评教”的提法,并未体现教学的本质。在实际的观课评教活动中,人们更多地停留在对教师“如何教”的评议上,而忽视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此,教师应该抓住教学的本质,以学生的“学”为根本目标,着力于教师的“教”如何促进学生的“学”,简言之,“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尽管“教”有其特点与规律,但“如何教”仍须受到“如何学”的制约。因此,找寻到学习科学理论,既有助于提升学生“学”的认识,又能优化教师的“教”。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科学理论是一种专业且复杂的理论,本文将学习科学理论引入语文观课评教作为评议的理论基础与依据,是一种新的尝试。在笔者看来,这是遵循教学活动要求的体现,可以深化语文观课评教活动。
一、内涵解说
我国古代典籍,如《论语》《礼记·学记》以及《荀子》等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散见有关于教育、教学与学习的诸多见解。虽然以科学理论的标准来衡量,这些观点恐怕无法上升到学习科学理论的高度,但仍发挥着影响当代中国人的教育观、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作用,[1]因此,本文仍将之纳入语文观课评教学习观点范畴。
“学习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具有特定的含义。关于学习科学的起源与研究历程,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本文的重点在于对学习科学理论的运用,因此关于其起源和研究历程的问题,不做深究。但对于学习科学的学科内涵及构成要素,则须做必要的解说。
作为学科概念的“学习科学”,就是研究人是怎样学习的,怎样学习更为有效。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学习科学是一个研究“教”和“学”的跨学科领域,它研究各种情境下的学习——不仅包括学校课堂里的正式学习,也包括发生在家里、工作期间、场馆以及同伴之间的非正式学习。学习科学的研究目标,首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认知和社会化过程以产生最有效的学习,其次便是为了用学习科学的知识来重新设计已有的课堂及其他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和深入地进行学习。[2]有关学习的科学包含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信息科学、脑神经科学、教育学、设计研究、教学设计,以及其他的领域。[3]经过70多年的研究,国际学习科学研究形成了三种不同研究与实践取向:致力于“人脑是如何工作的”脑与神经科学研究、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认知与行为研究及“教育者是如何设计的”设计科学实践。[4]
随着我国研究者对学习科学的日益重视,近年来有关学习科学的著作出版呈现增长趋势,不过大多以翻译国外著作为主。本文所依据的学习科学理论,主要来自以下著作:①[美]R.基思·索耶主编,徐晓东等译的《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第2版)》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②[法]安德烈·焦尔当著,杭零译的《学习的本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③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④[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⑤[美]科拉·巴格利·马雷特等著,裴新宁等主译的《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若想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读者还需要广泛研读相关著作,不过,根据笔者的经验,如果能细加研读上述五种著作,就能基本满足深化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需求。
基于语文观课评教的实际运用之需,本文主要采用两种取向: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认知与行为研究及“教育者是如何设计的”设计科学实践。笔者将从上述五种学习科学著作中选择相关理论,作为评议依据,具体运用将在下文的运用例举部分进行呈现。
二、价值分析
要回答将学习科学理论引入语文观课评教的价值,首先须对学习科学理论何以成为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观课评教活动的理论基础作出必要的阐述。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采用何种教育教学内容以及教育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都会受到特定政治和时代要求的影响。但无论怎样,都离不开培养对象——人在学习和成长存在的客观规律。特别是从教育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只有契合对象特征的方法,才有可能是有效的。学习科学理论聚焦于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个问题,其目的就是揭示人的学习的规律,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最终更有效地实现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基于学习科学理论的教育教学改革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务实和正确的道路。[5]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学习科学理论引入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并以其为理论依据,正是遵循教育教学活动要求的必然体现。
“人是如何学习的”认知与行为研究取向,对于语文观课评教的价值体现在,为评议课堂教学中学生如何学习、学习质量如何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为评议教师如何教、教的质量如何提供间接的理论依据。这一研究取向,将与“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一问题有关的来自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化,并将研究发现与实际课堂教学联结起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6]评议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与质量,最有力的理论依据自然是学生如何学习的共性规律。从“教”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这个根本原则来看,以“人是如何学习的”理论为依据,能有效提升评议的学理性、科学性,从而避免评议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
“教育者是如何设计的”设计科学实践取向,对于语文观课评教的价值体现在为评议教师如何教、教的质量如何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教育者是如何設计的”这一取向,是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最新研究成果,向教育者提供“如何设计”的知识,即提高“事情该如何做”的解决方案。[7]在语文观课评教中,对这一取向的运用是一种逆向的思维过程,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终溯始,即依据课堂教学实际呈现,回溯、倒推施教者是如何设计这堂课的教学,其设计过程、理论依据分别是什么;第二阶段,对设计过程,特别是理论依据做出科学与否的判断。判断的依据,一方面来自判断者自身的实践经验所形成的教学观念,另一方面来自依据本身的科学性、学理性。学习科学理论因其研究视野更加广泛、研究基础更为扎实、研究方法更为科学,引入语文观课评教时便具备了理论基础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概言之,将学习科学理论运用于语文观课评教中,并将其作为理论依据,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解释和论证。如果是符合“教”的规律性要求与学习科学理论要求的教学“正例”,教师便可以从中凝练出科学的语文教育教学原理与方法,用以指导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反之,则需要指出其错误的根源,以避免犯同样的或类似的错误。
三、运用原则
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学习思想,还是现当代西方的学习科学,都非针对当下某一具体学科而出现的,在具体运用中都需要一个迁移转化的过程。本文主张,以学科化作为运用学习科学理论指导语文观课评教的总原则,以现代化作为运用我国古代学习思想的原则,以本土化作为运用西方学习科学理论的原则。
本文所说的“学科化”,是指将学习科学理论与语文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自1904年癸卯学制独立设科以来,现代语文学科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着眼过去,许多历史上关于语文教育的方法在如今仍然具有指导价值。但我国古代的学习思想并非专为语文教育而诞生,传统语文教育方法不能照搬到当下。至于西方学习科学与我国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距离就更远了。为了缩小这段距离,学科化是一条必经之途。如何实现学科化,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学术问题,笔者将在接下来的运用例举部分作出尝试。
本文所说的“现代化”,是指充分考虑到当下语文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时代特征,依据当下时代与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科学取舍。现代班级授课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如学生学习内容的巨大增量、学习任务的不断升级和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都要求教师在运用我国古代学习思想时,不可生搬硬套。此外,我国古代学习思想的提出者显然无法具备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科学基础。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盲目地以古律今,会带来更大的危险与危害。
本文所说的“本土化”,是指将西方学习科学理论中的概念、命题具体化为语文教育教学、观课评教的指导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至少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筛选,因为并非所有的西方学习科学理论都适合语文教育教学;二是迁移与转化,西方学习科学理论的概念框架、话语体系、理论模型等基本都是源自并针对英文世界的,因此须进行概念、命题、话语方式等的转化,来适应以汉语言为母语的语文教育教学。
四、运用基础
语文教育教学与包括我国古代学习思想在内的学习理论,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所谓运用,则是既要以学习理论指导语文教育教学,也要以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丰富学习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结果。本文立足观课评教,因此主要讨论学习理论指导语文观课评教的运用基础。
一是准确把握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与规律。所谓“准确把握”,是指语文教师在已有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清晰、无误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相关的本质与规律,这是对学习内容理解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习科学理论的要求之一。语文教师要走出“熟知非真知”的困境,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本质与规律,能做到准确理解、清晰表达。
二是正确理解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我国古代的学习思想在语言表述和适应对象等方面,与当代语文教育教学有着天然的距离。西方学习科学理论的内容主要是由西方学者组织、主持展开的,针对的也主要是使用英语、法语、德语等西方语种的学生,其得出的结论与使用策略对于使用汉语这种表意文字的中国学生来说自然会有差异,尤其是在语文教育教学与学习的特征和规律方面。此外,西方学习科学著作在行文习惯、内容表达等方面具有独特性,阅读翻译作品也会带来阅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困难。所以,正确理解这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是另一个重要的基础。
三是在实际的评议活动中,将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与学习科学理论有机融合。具备上述两个基础后,我们仍需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沟通二者,这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相应的运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检验。
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是拥有开放的胸怀与广阔的理论视野。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论。语文教育教学作为人类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机制、脑神经特征等也属于人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强调汉语言以及以之为母语的语文教育教学的独特性的同时,切不可自我封闭,要充分认识到人类学习原理和机制的共性特征,将个性与共性有机结合起来。对待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守正创新”,那种固守传统、不知变通或者胡乱变通的观念,正属于学习科学理论中的“迷思概念”,[8]会阻碍我们拓宽理论视野,阻碍科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我们要相信,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是丰富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必然途径,也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
五、运用例谈
本文试图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培养一种新的观念,探索一种新的语文观课评教的路径,即依据学习科学理论,评议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关联——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要实现这个目的,开放的胸怀是关键,舍此,走不出自我之狭小的理论圈子;广阔的学术视野是核心,舍此,无以谈进一步的学习与运用;扎实而正确的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学习是基础,舍此,将危及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之大厦之稳固。
如何运用,是在具备这三个条件后所面临的本质问题。将学习科学理论运用到语文观课评教,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困境:一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和西方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内容多,况且并非所有的理论知识都适用于语文教育教学,如何筛选,筛选标准如何确立,如何确保筛选标准本身的科学性是亟须解决的三个问题;二是本土化的、符合科学理论要求的学习科学理论少,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学习科学理论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9];三是具体学科化的成熟的案例少,可资借鉴的文献少。即便如此,笔者仍努力探索运用的案例。
本文选择学习科学理论中三个方面的命题,作为运用到语文观课评教的学科化的探索。这里须做一个说明,此处对相关命题中的概念内涵、命题内涵不做具体的阐述,重点在于将这些命题与语文教育教学关联起来,着重分析这些命题带给语文教育教学怎样的思考,且不针对具体的教学案例,因为,明晰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可以转化到观课评教中。
第一,关于学习中的概念。“概念”是学习科学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第二版)》提出了一个“学习就是概念转变”的命题,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迷思概念,[10]教学要基于学生先前的基础才有效。《学习的本质》提出:对学习者的先有概念的考虑必须成为一切教育计划的出发点。[11]那么,概念在语文教与学中存在吗?如果存在,是怎样的表现形式?语文教学中能否以概念的形式凝练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已有概念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是否存在以及存在怎样的迷思概念?语文教师如何准确探查到这些迷思概念?据笔者听课观察来看,绝大部分的语文教学并没有用概念来凝练教学内容,鲜有关注学生已有的概念内容。这种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是否与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的注重体验、感悟、涵泳有关?与语文教师的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积累是否有关?既然学习科学理论认为学习就是概念转变,那么,为了优化语文教育教学效果,是否可以深入研究语文教育教学视域下的概念问题?如果有了较为成熟的、科学的“概念”理论,那么,以之为理论依据展开观课评教,就找到了新的路径。
第二,关于新手与专家的问题。《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第二版)》指出学习科学的核心基础观点之一,是学生如果参与到和学科专家工作类似的日常活动中,他们就能学习到更深层的知识。[12]《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指出专家具备的知识是“条件化的”(conditionalized),换言之,他们了解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在何种境脉中可以被使用以及如何被使用。[13]关于新手与专家的观点,在其他的学习科学著作也多有体现。那么,在语文教育教学范畴内,语文学习的专家知识是怎样的?语文教师是否掌握了语文学习的知识?语文教师能否成为语文学习的专家?语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是否可以凝练成专家知识?这些语文的专家知识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到?如果将语文教师所掌握的与学生经验中所凝练出来的专家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将会带来语文课堂教学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从目前来看,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出现多少语文学习的专家知识,甚至连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都少有提及。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是:语文课程理论专家的知识观如何?语文教师的知识观如何?语文课程的知识有哪些?如果语文课程理论专家与语文教师的知识观念能够得到更新,那么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是否会有一种新的局面出现?
第三,关于推理。《学习论》提出,学习是一种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要消除这些错误,需要进行推理的认知过程;这些推理是通过自我调节而产生的,而不是通过记住别人所给的答案而发生的。[14]《人是如何学习的 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提出,学习能力的关键特征有:①记忆和知识的结构;②问题解决和推理;③学习的早期基础;④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包括元认知;⑤如何从学习者的文化和所在群体中产生符号思维。[15]推理,在逻辑学中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的判断(结论)的过程,显然是一种理性思维。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推理的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究竟占据了多大的比重呢?我们在日常的听课中,能看到多少落实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安排?为什么会很少?这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能否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进行推理能力培养?[16]我们是否需要做出这样的推理过程:①推理的内涵是什么?②推理是需要哪些知识?③不同的推理,是否需要不同的知识?④知识如何获取?⑤知识在推理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⑥语文学科教学视域中的推理以及知识作用如何发挥?在西方学习科学理论已经很重视推理的当下,语文教育教学如何重新审视推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追求、表现形式和效果评估等问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六、余语
在笔者看来,将新的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學领域时,通常会遇到两种常见的情况:一种是容易遇到阻力,另一种是贴标签、生吞活剥理论。这些情况可能与人们的观念有关。实践证明,改变观念并不容易,但为了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观念必须被重新审视甚至改变。
本文提出将学习科学理论引入语文观课评教,不仅仅是为了优化语文观课评教本身,更是试图通过优化观课评教来实现教学优化。语文教育教学已经进入了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新阶段,是否可以积极引入学习科学理论,让新一轮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方向更加正确,路径更加科学,从而取得更明显的效果?这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实践和验证。
参考文献
[1][9]赵 健、杨晓哲.中国语境中学习科学发展的历史进路和当代使命——基于科学范式形成及其知识图谱证据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5):92-104.
[2]尚俊杰、裴蕾丝、吴善超.学习科学的历史溯源、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J],教育研究,2018(3):136-145,159.
[3][8][10][12][美]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第2版)[M],徐晓东,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98、91-92、5.
[4][5][6][7]徐晓东.为教育和教学改革而设计——《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第二版)评述》[J],中国电化教育,2020(7):20-29.
[11] [法]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杭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0.
[13] [美]科拉·巴格利·马雷特.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M],裴新宁、王美、郑太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1.
[1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5.
[15] [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
[16]成 龙.散文教学的逻辑思维培养——《故都的秋》主旨探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2):71-73.
[作者通联: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