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单元视域下 写作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3-12-07王晓雯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情境评价教师

王晓雯

大单元教学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在对课程标准和基本学情的深度分析的基础上的“再建构”。在规划整个单元、统整教学资源、重组教学内容、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组建单元并进行课时设计。大单元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应以学习任务为统领,开放学习过程,统筹各个组成部分,形成有机的联系,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1.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

从写作主体——学生的角度看,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而写,也不知道为谁而写。尤其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不知道为谁而写”,这两个问题尤其明显,学生的写作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自始至终不知道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从教学主体——教师的角度看,大部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重指导,轻评改;重结果,轻过程。花费了大量的课时在对写作题目、要求、难点、选材的分析上,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实际问题和个性化问题的指导,忽视了对写作的评价与修改,更忽视了对写作根本性问题的解决——写什么,为什么而写,为谁而写。大部分教师也不清楚写作的目的,更不用谈对读者意识的培养了。

从写作内容——教材的角度看,统编教材很重视写作,不仅提供了写作主题、写作目的、写作任务、写作要求,还提供了写作评改要求和建议等。但教材呈现的只是本次写作的内容,对写作全过程的管理缺少切实可行的、相对统一、比较实用的扶手,这个能够贯穿写作教学始终的扶手即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

2.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素养不强

未真正领会“大单元”写作教学的新理念,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的写作教学设计仍以“課时主义”的单篇教学为主,未关注到统编教材中以写作素养为内核的教学逻辑。大单元教学的备课量大,课前准备的工作量大,教师容易滋生畏难情绪。

(2)学生没有写作积极性

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他们的写作心态会影响写作效果。一直以来,“作文难”影响并困扰了广大学生,这种无形的畏难情绪,让学生一遇到写作就头疼,写作态度不积极。

3.不注重日常积累,没有养成练笔习惯

习惯了信息化生活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知识和素材积累不足,视野狭窄,挤牙膏式的写作方式难以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很多学生没有养成写日记、写随笔的习惯,而且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力度不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写作训练难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小学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特点

1.由碎片化转向体系化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普及,但仍然不可避免地被考试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学仍以讲解知识要点或考点的形式进行,将文本分解、单元分解。这种做法使教科书的内容出现了断裂。大单元式学习是指以整体任务为动力,将教学任务和目的联系起来,从而使各单元的内容成为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它倡导的大环境教育,将完全颠覆传统的知识点分割式的学习方式,使教师的教学目的从单纯的对知识的理解,转变为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观念的贯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单元教学的特点,建立整体的教学体系,既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又可以直接改善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变过去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由情境化步入真实情境

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仅靠表层的知识,肯定不能达到目的。很多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活中,其原因是他们仅从心理角度参与了情境,而没有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能灵活地使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日常问题。大单元教学法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提供自主探索、实践和表达的空间,又使学生有了求知欲和探究欲,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3.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零散的任务串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课程,学生要做多种任务,以便正确地使用这些知识。但是,分段式的教学任务只能用于分解后的知识,而对于整个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的把握,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大单元教学法注重把本课程的各种题型连贯起来,将新老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可以打牢他们的语言基础。

三、基于大单元视角的小学写作教学设计路径

1.强化单元教学,构建任务框架

教学前,教师应带领学生了解本次学习任务的目标,分解出目标中的学习指令:应掌握的写作知识是什么?需形成怎样的表达能力?在写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如部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写作要素是按游览顺序写景物。写景类文章在其他学段都有不同梯度的编排,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上学期教学内容均有观察一处景物、介绍描写一个景点的写作任务安排。三上第六单元写作要素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第七单元是“能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四上第一单元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推荐理由”,其维度从家乡、祖国、异域,到四季和天空、大地和海洋,让孩子们慢慢建立时空坐标,形成时空联系的认知方式和认知习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本次写作按游览顺序写景物搭建了支架。

聚焦这一单元,《海上日出》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绘了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都是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景不动而人动。将这些内容组合在一个单元里,有很大的相关性,文本之间也有自己的逻辑。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半命题作文“游——————”,要求学生写游览过的印象最深的某个地方。为了帮助学生搭建真实生活与课文内容的桥梁,大单元教学调整了原有的顺序,在真实情境“一路风景一路歌”写作任务驱动下,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奇观”,通过“说说我看到过的奇观”“画画我的游览路线图”“描绘心中最独特的妙景”“评选最佳游记”等活动,真正走进自然,并融入美妙的奇观中。

附四下第五单元写作任务框架图

2.立足儿童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情境源于学生的需求,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

写“我的植物朋友”前,可以让学生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到学校后面的花园去实地观察,采用“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的方式,对花园的花草、蔬菜进行深入了解,将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中。在课堂上,当学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描述植物的特点时,笔者就适时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观察,采用交流、介绍的方式,将自己看到的样子、闻到的气味、摸到的感觉、尝到的味道与大家分享。

3.过程化教学,嵌入写作支架

写作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重点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李海林教授提出:“要真正落实学生的写作过程,写作教学应该是跨课堂的,而且不是常规的两节课连上,应该有更长的时间。”过程教学法符合这个要求,其课堂形态是构思—起草—修改—评改,强调从学生的所思所想出发,延展到学生的能思能想,进而达到应思应想。“欲济有舟楫”,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写作清单等写作支架,使思维有路可循。如:

附四年级上册“生活万花筒”写作清单表

“把事情写清楚”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从写作本身出发,关注所写的“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或者从“作者”角度出发,关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段落衔接等。但对于不同的对象来说,事情是否“清楚”,是否能通过阅读清楚了解他人经历的事,感受是不同的。作为“作者”,因为这件事是亲身经历,所以对于“清楚”往往有“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只有站在“读者”立场看待写作,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写清楚”。借助写作清单,指导学生继续带着“读者意识”,在交际情境中掌握写作方法,而共同修改的同伴成了真实的“读者”,同伴的意见也成了更多的潜在读者的意见代表,让情境感更强。

这种通过构建写作支架的过程写作法注重发挥教材作为“范例、资源、支架”等多方面的功能,切实落实“单元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的要求,讓学生的自主学习真实发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4.多维评价机制,提升核心素养

在学习任务群理念下,评价是不可替代的。从教学系统看,评价既是重要的子系统,又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正体现了系统与内部的“整体”与“局部”的关联。在写作任务的开始、经过、结束三个阶段中,可以实施不同目标的形成性评价。

第一,任务实施前的评价。可以进行头脑风暴,构思作文时结合其是否合理、是否有创意、能否顺利推进等进行评价。评价强调预写构思的意义,让学生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正确认识完整而科学的写作流程。

第二,任务实施中的评价。在学生参与写作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阶段写作的成果等。评价的目的在于解决困难,通过激励性语言和启发性指导,鼓励学生持续写作。同时,评价还能及时调整方向,促成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三,任务完成后的评价。评价其是否理解本次写作的目标,并对目标达成度予以评估,让学生明确理解目标是写作成败的关键。同时,还可以从语言文字运用的熟练度、契合度、精准度等方面,让学生明白前置积累学习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情境评价教师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最美教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我教师梦